APP下载

柳北中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2013-10-25陈云峰马桂芝黄海龙龙鸿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年4期
关键词:气驱质性均质

陈云峰,马桂芝,白 冰,黄海龙,龙鸿波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00)

国内近几年发现和未投入开发的油田主要以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等难动用储量为主,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低渗透油藏的显著特点就是储层渗透率低,自然能量不充足,注气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受到各大油田的普遍关注[1-2]。在常温常压下,氮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子量为28.013,密度约为空气的0.97倍。氮气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在常态下表现出很大的惰性,它不易燃、干燥、无爆炸性、无毒、无腐蚀性,使用安全可靠。与其他气体相比,氮气具有气源丰富,无爆炸性,不伤害地层,不结垢,不腐蚀管线,后处理简单等优点。

柳北Es32+3油藏埋藏深、储层渗透率较低(平均为273×10-3μm2)、非均质性强、油质较轻,经历了二十年的注水开发,油藏层间矛盾突出,部分油藏出现了注不进水的现象,水驱动用程度趋差,水驱油效率低,常规水驱开发采收率低,且由于地层温度高,实施化学驱难度较大,需进一步研究适合低渗油藏的增产和提高采收率技术,并进行矿场先导试验,为探索南堡陆地中深层、深层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选取柳北沙三3油藏开展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先导试验。

1 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1.1 实验原理

驱替实验装置采用海安生产的一维多功能驱替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可分为注入系统、模型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和辅助保障系统4个部分。实验装置主要由注入泵、装原油和液体的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回压阀和恒温系统等组成(图1)。

岩心夹持器入口端接装有原油、氮气和水的中间容器,中间容器与一个液压泵相连接,通过液压泵向中间容器中泵入液体,从而驱动水、氮气和原油注入岩心夹持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接回压阀,回压阀通过手摇泵加压而形成回压,利用回压使岩心达到地层压力。从岩心里被驱替出来的油、气、水通过计量系统得到准确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油气水数据,可以得到产出程度、含水率等关键数据,分析数据得到实验结论。

1.2 实验条件

(1)实验岩心:本次实验岩心是石油大学模拟柳北非均质储层特征的人造方岩心,为了研究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分别采用了均质方和非均质方岩心各两块(具体数据见表1)。选取模拟岩心的空气渗透率平均值为270×10-3μm2,分为高、中、低三层,渗透率分别为800×10-3μm2、300×10-3μm2、50×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0.814。

表1 柳北氮气驱实验岩心模型参数

(2)实验流体:实验用油为地层原油配制的模拟油,原油取自LB2-15-21井井口,经过了脱水并去除杂质。由于井口原油已脱气,黏度变大,要用航空煤油与原油按一定比例配制模拟油,要模拟到地下原油黏度(1.73 mPa·s,90℃)。实验中使用的饱和水为地层采出水(采自LB2-15-15),驱替用水为取自注水站的水井注入水,实验前过滤去除杂质。

(3)实验温度压力:实验温度为地层温度102℃,实验压力为6 MPa,实验模型为45 mm×45 mm×300 mm方岩心夹持器。

1.3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抽真空后饱和水、测水相渗透率、饱和油、一次水驱、气驱、后续水驱、后续气驱等过程。为了实验结果更符合地质实际情况,本次实验做了重复性验证,每组实验至少重复2次。由于注入气体容易发生气窜,实验采用了水气交替注入的方法[3-4]。水驱结束时要求含水达到98%以上;气驱结束时也要求是气窜或含水达到98%以上;后续水驱要求直到出口端采出液的含水率连续0.2 PV都达到98%以上时,后续水驱实验结束;后续气驱也要求到出口端采出液的含水率连续0.2 PV都达到98%以上时,后续气驱实验结束。

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2.1 实验过程分析

图2是模拟柳北非均质储层情况的方岩心A-12的氮气驱曲线,实验经过了水驱、气驱、二次水驱、二次气驱和三次水驱5个阶段(图2)。

在实验过程中,注入量、含水、采收率等变化情况如下:

(1)在水驱注入0.1638 PV时,岩心出口端见水,此时采收率为23.79% ;当注人0.7421 PV时,采出流体含水为98.97%,水驱实验结束,采收率为29.45% ,转为氮气驱。

图2 非均质方岩心A-12氮气驱曲线

(2)氮气驱后,当注入0.16 PV高压氮气时,出口含水率明显降低,最低到含水率9.09%,但随着注入量的增加,由于岩心小,很快发生气窜,变现为不出液,只出气,不得不再次转为水驱,此时采收率增加至34.42%。

(3)再次转为水驱后,出气量明显减少,初期的含水率仍很低,说明经过气驱,岩心孔隙间的剩余油分布发生了变化,水驱的波及体积增大,剩余油变成了可动油。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含水率升高,提高采收率效果逐渐降低,转为下一个气水注入周期。经过一次气水驱动,采收率达到44.5%。

(4)每次的气驱及后续水驱作为一个周期,第二次的气水注入效果明显不如第一次,含水率降低很少,相应的出油也少,提高采收率低,经过两次气水注入周期,最终的采收率达47.71%。2次气驱后共提高采收率18.26%。

2.2 开采效果预测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中柳北Es32+3油藏水驱采出程度平均为32.6%,气驱后平均采出程度为52.3%,平均可提高采出程度19.7%,说明若在柳北地区开展气驱是有效的。但不论水驱还是气驱,均质岩心采出程度明显高于非均质岩心,说明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2.3 出气量分析

实验中,气驱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气量就很大,很快气窜,表现为不出液,只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模型较小所致,现场实际应用可能时间较长。实验中观察得出:如何有效控制气窜是氮气驱成功的关键。

表2 氮气驱提高采收率实验数据

根据气窜后继续改为水驱仍能显著提高采收率这一事实,可以得出,在现场实施过程中,水气交替驱是气驱项目推广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2.4 非均质性的影响

本次实验分别采用了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但平均渗透率相同。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均质岩心的水驱采收率远大于非均质岩心的水驱采收率,表明非均质性是影响柳北采收率的一项主要影响因素。也间接说明了柳北断层根部虽然位置高、含油饱和度高,但采出程度不及柳北主体,主要是断层倾向和物源方向相同,岩性颗粒分选差,边缘大断层岩性变化更大,造成断层根部非均质性更强。

2.5 实验前后岩心对比

从柳北气驱实验前后岩心对比可见,饱和油后实验前的岩心颜色不同,存在斑块,说明由于岩石层内及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原始含油饱和度不同,物性好的层内,含油饱和度高;驱替实验后斑块不明显,说明物性好层,采出程度高,也说明了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从驱替实验前后的照片(图3)对比可见清晰的窜流通道,窜流通道形成于物性相对好的高渗层内,呈现不规则形状,前段扫油面积较大,剩余油较少,由于窜流的形成,末端剩余油分布较多。

3 结论

(1)柳北Es32+3油藏实施氮气驱是可行的,与纯水驱相比,氮气驱平均可以提高采收率19.7%。

(2)气驱容易形成气窜,气窜后适时地转为水气交替驱,可以达到有效的扩大波及范围,继续驱动出剩余油的效果。

图3 实验前后岩心照片

(3)柳北Es32+3油藏实施氮气驱结果表明,均质岩心采出程度明显高于非均质岩心,地层非均质性是影响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1]李士伦,郭平,戴磊,等.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42-45.

[2]李士伦,周守信,杜建芬,等.国内外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回顾与展望[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2):4-5.

[3]王进安,岳陆,袁广钧,等.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120-121.

[4]李振泉,殷勇,王其伟,等.气水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进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23-25.

猜你喜欢

气驱质性均质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与挑战
裂缝性潜山气驱试验与研究
注气驱油藏新型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及应用
聚合物流变性对非均质油藏波及效率的影响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美国CO2驱油技术应用及启示
非均质岩心调堵结合技术室内实验
中职护生对临床带教教师期望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