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淀感性,提升理性

2013-10-12王玲

中学时代 2013年8期

王玲

【摘要】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匮乏与茫然,从而有针对性的致力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课外阅读与教学相长的尝试,初步认识到阅读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并做了些阶段总结。

【关键词】阅读层次 目的动机 主观积淀 主体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的航行。”

而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观念、阅读水平实在令人担忧,真是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

一、阅读现状的调查

笔者在2012年接手高二年级的时候曾做过一番调查,摸清学生读书水平。发放问卷100份,返回可统计90份,汇报如下:

并附参考书目:此处略参照《中学生推荐书目》

接着我又发放了第二份调查表,统计学生可支配时间的利用情况,这次我将范围调整为整个年级,收回可统计表190余份(为方便以整数计算)。

(注:有交叉)

从结果看,有这么几种情况发人深省:

1.学生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书的品位不高。

2.学生不是不爱看,而是家长老师不让看。

3.学生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精力读。

4.学生不是没时间,而是外面世界太精彩。

因而广大的语文老师有义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疏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阅读之路。

二、致力于阅读的实践

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我告诉学生阅读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但又远远不是为了考试,其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完善。我在教学中也不断修正自己,斫正烦琐的知识传授,不仅布置定量的阅读任务,也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衔接,注意思维能力的建构。

2.以课堂激疑拓展为先导。我始终坚守课堂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商量教材中的作品哪些应研读,哪些应泛读,哪些可取舍,而圈定后多采用换位讨论法引起学生主动探求的欲望。比如,学习《祝福》时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逃出婆家有哪些出路呢?……然后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阅读鲁迅的《呐喊》,感受先生对人物形象的挖掘。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阵地。怎样更好地进入读书的境地呢?我觉得有必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读“进去”,又读“出来”,得到审美感受同时,促使良好人格的养成。这是阅读的至高境地。

A.根据心理特点,以直观的形象刺激他们的兴趣,合理组织观看名著改编的音像作品,容量大,境界高,美感强。

B.遵循生理发展,举办诸如“婚恋作品辩论会”,引导学生对爱情观、人生观等的思考。

C.激发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合作,如自编自演课本剧、鼓励学生竞争、名著知识抢答、朗诵比赛等。

D.培养创造能力,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进一步的积极的思维,就是读死书,所以必须结合创造性的想象,如文学社的活动。

4.以轻松愉悦的获取为宗旨。读书是一种有意识、有动机、有目的的活动。动机是形成活动的主观原因,是活动的心理动力,它具有激励和指向作用。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生自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持阅读的轻松愉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追求。

三、对阅读主体成长的认识

1.主体能动性的拔锚启航。人应该是具有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体。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复苏,其能动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萌生了动机。一开始可能是模糊的,是一种意向即意识到有某种需要,在教师将教学的动机付诸实践后,意向转为愿望,即意识到满足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我们可理解为“要我读”

(2)明确了目的。目的是行动直接指向的目标,是期望产生的结果,是检查行动的依据。其动机和目的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符,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其目的趋向高尚,定出具体分项。我们可理解为“我应读”。

(3)增强了意志。意志的表现,一方面是采取行动达成目标,另一方面,约束乃至制止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阅读实践存在困难,来自内部的惰性,来自外部的诱惑,这是困难的绝对性;但其又有一定相对性,主要在于克服困难的动力,对行动价值认识越深刻,克服困难的动力就越大。我们可理解为“我要读”。

可见,如果阅读者没有主观能动性,阅读活动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2.主体能力的扬帆竞发。能力是渐进地、发散的、多样的。

(1)再造想象在突围。就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依据作品中的描绘,头脑里呈现自己没有见过的事情,从而突围出时空的限制,扩大感性认知范围。

(2)创造想象在突破。随着感性的积淀,构思出前所未有的假设模式,称之为创造想象。表现为对阅读对象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本质含义,总结方法、探寻规律。这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可称做“读活书”——突破阅读,活学活用。

(3)审美鉴赏在突进。审美阶段是阅读活动的高级阶段。关于主体的审美鉴赏过程图示如下:

(1)准备阶段 ,(2)实现阶段,(3)效应阶段。

从中可看出,阅读如同上台阶,知识贮备越来越丰富,审美经验越来越成熟,阅读品位越来越提升,鉴赏能力越来越增强。

(4)主体人格在突变。中学生是丰富而立体的人,不光是长身体、智力、知识,他还要长见识、思想、意志、品德。学生的阅读活动,必然会全方位地感受客体对象的所有信息,也必然全方位地促进主体人格的发展。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广大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学生有了自主的阅读,产生了“主体间性对话”,由感性到理性上升,那思考之船会“乘风破浪”,学生成长会“直挂云帆”,阅读改革会“百舸争流”,育人功能会“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