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创业板企业为例

2013-10-11

关键词:成长性成长型营业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的一年间,创业板新发行的企业达144家,增长率达117%,同一时期主板发行198家,发行增长率为9.23%,创业板市场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市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2001)提出:“所谓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在较长时期(比如5年以上)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1]。根据创业板上市要求,2011年之前上市的企业都经历了5年以上的经营过程,具备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迈克尔·波特(1997)提出企业成长最终依靠的就是技术的不断创新。J.A.Schumpeter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积极创新、持续创新。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创业板等中小企业完成的。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创业板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与假设

(一)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既是一个方法论研究,也是一个基础理论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经营绩效涉及到多指标综合评价以及复杂系统的识别和模拟,诸多管理学中的前沿数量方法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先进技术被大量运用,形成了能够较为有效处理复杂信息的指数识别体系[2]。关于企业经营绩效,蔡刚、熊黑刚(2004)从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经营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效果指标和贡献水平等七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步骤。曹丽荣(2004)借鉴平衡积分卡的思想,提出从盈利目标、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社会目标四个战略层次目标构建指标体系[3]。潘和平(2006)从国有企业角度提出从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两方面设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郑美群、蔡莉和周明霞(2004)也从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两方面对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5]。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本文涉及的是企业技术创新,属微观技术创新,指以企业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设计开始,经过技术的研制、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6]。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多,但没有就如何评价技术创新形成统一的标准[7]。Cordero指出实证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倾向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如创新投入和产出、投入市场速度及新产品的数量等[8]。Chiesa等将过程和业绩表现描述为技术创新管理的核心指标[9]。马宇等在研究时考虑了人员资金的投入、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技术因素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等[10]。胡恩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考虑了管理能力、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和实现能力[11]。杨晔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对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使用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作为创新投入指标[12]。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和公司经营绩效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王慧,2007;王影,2006;庞庆华,2007)[13-15]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单红梅,2002;韩新严,2003)[16-17]分析及评价、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冯根福,2008)[18]、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官建成)[19]、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李涛,2008)[20]和企业规模扩张与经营绩效(李卫忠,2008)[21]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尚未有关于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是对成长型中小企业检验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是否呈线性关系,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成长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假设二:成长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对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假设三:成长型中小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对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通过对我国创业板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发现目前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相比上市之初有了明显差别,鉴于这样的现状,将其上市之前的经营情况作为原始数据,数据来源全部来自各家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基于以下条件:第一,在2009年至2010年之前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主要行业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第二,选择10家目前经营业绩较好的成长性企业,参照“2011中国创业板投资价值排行榜”。第三,根据2012年4月20日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选择10家目前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第四,随机在上述行业范围中选择业绩一般的8家企业。总共选择了28家企业,占符合时间条件的全部303家企业的9.25%,其中有5家企业数据不完整被剔除,最后选择23家作为研究对象,占总样本数的7.6%。其中成长性高的占8家,成长性差的占8家,一般的占7家。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技术创新水平为自变量,经营业绩为因变量,企业目前发展水平,即成长性水平为控制变量。

关于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有很多,主要分为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其中财务性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22]。绝对指标如营业总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相对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考虑到创业板企业基本上都以集中业务为主,不涉及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总收入差别不大。本文主要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研究,代表性选取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两个绝对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在此统一选用2009年的数据。

关于解释变量:本研究在前者的基础上,主要关注技术创新基础层面的评价,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方面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测量,本研究主要参照如Kivimaki等[23]采用的财务资源投入方面指标,如研发支出及其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如研发人员总数及其在总员工人数中的比例等;知识产权资源指标选用发明专利拥有量、知识产权拥有总量等。主要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研发人员数量及占员工人数比例;发明专利拥有量及知识产权拥有量。考虑到研发投入的时效性,本文选取2007-2009年三年的数据作为变量。

关于控制变量:我们考虑成长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差异,故选用成长性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而这种成长性目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在上市之初无法预先知道将来发展的结果。根据上文分类,我们将企业的成长性分为1、2、3三个级别,其中,1=成长性很低,2=成长性一般,3=成长性较高。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易处理性等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进行数据采集,主要客观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三川水表年平均研发投入、花园生物年平均研发投入比例和年平均研发投入数据在招股书中未有体现。

表1 23家代表性创业板企业经营情况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为了体现数据采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明所选择的23家企业在上市初期的经营业绩不受后期成长性选择的直接影响,对成长性因素与经营业绩指标之间先做一个相关性分析。对“成长性高低”与“2009年营业收入”是否相关进行T检验(双尾)结果,显著性概率p=0.100>0.05,成长性高低与2009年营业收入没有显著关系。同样对“成长性高低”与“2009年净利润”是否相关进行T检验(双尾)结果,显著性概率p=0.167>0.05,“成长性高低”与“2009年净利润”没有显著关系。

为了检验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效应,本研究采用SPSS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对11个自变量关于“营业收入”进行共线性分析,经过8次回归结果是相对于变量“成长性高低”、“2008年研发投入金额”、“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和“研发人员比例”的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8,0.050,0.001,0.031,常数项的t统计值为0.000,其余变量的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表明上述四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同样,对11个自变量关于“净利润”进行共线性分析,经过9次回归结果是相对于变量“成长性高低”、“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和“年均研发投入金额”的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6、0.000、0.010,常数项的 t统计值为 0.000,其余变量的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表明上述三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由此,将自变量重新确定,为了说明上述三个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在此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高斯假设。采用逐步回归法,逐步选出对已解释变差的贡献最大的变量,进入回归方程。选用SPSS13.0作为工具进行探索,选择前后向结合的方法(Stepwise),设定回归方程的变量的系数的F统计量的概率为0.05,删除变量的系数的F统计量的概率为0.10。输出回归系数B,B的标准差,标准回归系数Beta,B的t值及其双尾检验的p值,每一个B的95%的置信区间。

关于“营业收入”的分析结果主要体现在:方差分析表(表2)与系数表(表3)。

表2 营业收入回归问题中的方差分析ANOVA(c)

如表2所示,第一列给出了逐步回归过程中的2个模型,其中回归平方和(Sum of Squares列与每个模型的Regression行的交叉位置上的数据)随着回归的过程,从76.145增大到95.125。说明随着逐步回归中模型的改进,已解释变差越来越大。从表中最后一列,可以看到每个模型的F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1,说明每个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都是显著的。

表3 营业收入的回归系数Coefficients(a)

表3则给出了逐步回归过程中,变量逐步增加的情况。模型1中“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其中B=0.885,说明“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对营业收入影响是正向和显著的;模型2中,加入了“研发人员数量”对营业收入影响,其中“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其中B=1.070,“研发人员数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3,小于0.01,其中B=-0.364,说明两个变量共同起作用下,“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对营业收入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研发人员数量”对营业收入却是显著的负向作用。结果说明以上两个变量都可以作为解释变量存在于模型中,解释营业收入的变化。同时说明“成长性高低”、“2008年研发投入金额”对营业收入几乎没有影响。

同样,关于净利润指标的回归结果如表4与表5所示。“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的显著性概率为 0.001,小于 0.01,其中 B=0.843,说明“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一个指标对“净利润”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成长性高低”和“年均研发投入金额”对“净利润”没有显著影响。

表4 净利润回归问题中的方差分析表ANOVA(b)

表5 净利润的回归系数表Coefficients(a)

对于假设1,不成立,因为企业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影响作用不完全是正相关关系,其中“2009年研发投入金额”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而“2007年研发投入金额”、“2008年研发投入金额”、“年均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假设2,不成立,因为“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没有显著影响,而“研发人员数量”对营业收入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净利润”也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假设3,不成立,因为“发明专利数量”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没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启示及局限性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提高经营绩效应当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技术创新会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研发投入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与宋永鹏,赵岗[24](2011)在对创业板企业研究得出的结论“企业R&D支出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是一致的。与王慧,蔡春凤[25](2009)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结果“研发投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也一致。说明无论是创业板企业还是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都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

第二,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提高经营绩效,应当提高研发人员的专业水平。创业板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对营业收入是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个结论与王慧,蔡春凤[25](2009)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结果“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没有进入模型,说明技术人员数量与企业经营绩效不相关”有一定区别。这其中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们的研究中对研发人员变量取得范围更宽,把研发人员和一般技术人员数量混在一起,这可能导致变量值更偏向于技术人员数量。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发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但由于素质条件难以量化和找到合适的变量,在此难以推算。企业要提高绩效,应当关注研发人员真正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否则研发人员数量越多,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成长型企业要提高经营绩效,应当关注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从这23家企业数据发现,专利数量相比A板企业整体偏少。由于专利申请情况是企业上市条件之一,专利申请较集中在2008年到2009年,分别占到总申请量的24.9%和25.8%,两年合计占创业板上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一半以上[26]。专利数量对创业板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小企业专利技术必须要转化为产品带来销售收入,才会真正对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上述结果反映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成效以及改进意见,但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除了内部机制,还有制度环境。例如,我国创业板企业上市为交易付出很大的成本,势必会影响到其创新投入。我国创业板上市费用率高和上市中介费用偏高。截至2012年3月,上证A股为2.33%,深圳主板为3.07%,中小板平均发行费率5.68%,创业板为6.75%,显然创业板费率最高。对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统计,平均一家企业可能发生的中介费用高达600万元,主要包括:审计、验资费用平均151万元,律师费用108万元,保荐费用400万元,评估费用10万元。

阿罗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运行所费的全部费用”(Arrow,1969)[27]。对于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除了原有的生产、营销、管理等成本之外,上市交易成本也是一项新的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和创新活动,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28]。因此,要改变中小企业创新力不足的现状,还需要完善微观机制环境,减少制度成本,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综上所述,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选择企业经营绩效指标时只选择了两个财务指标,无法涵盖全部绩效评价的内容。统计分析中的财务指标大多数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招股书中的信息只能反映企业上市之前的历史,不能反映现在和未来的经营状况。另外,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技术创新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影响作用,并未对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如果从制度创新角度深入研究,其结果可能对政策制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高执政能力起到启示作用。

[1]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等.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的方法体系[J].北京统计,2001,(5):9-10.

[2]郝云宏,曲亮.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与企业理论研究的联动发展述评[J].管理世界,2009,(7):184-185.

[3]路媛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J].财会通讯,2012,(2):57-59.

[4]潘和平.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27.

[5]郑美群,等.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68-72.

[6]牛莲芳,等.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J].甘肃科技,2006,(9):16-18.

[7]张思磊,施建军.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及概念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57-160.

[8]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6-91.

[9]Bantel K A,Jackson S 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07-124.

[10]马宁,官建成.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3):54-58.

[11]Cooper R G.The strategy-performance link in product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1984,(14):247-259.

[12]杨晔.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6):30-40.

[13]王慧,李印海.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8-80.

[14]王影,梁祺.基于广义最大熵原理的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95-197.

[15]庞庆华.基于灰色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13-115.

[16]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2,(6):120-124.

[17]韩新严,吴添祖.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绩效水平的因素和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19-23.

[18]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0.

[19]官建成,史晓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11):1000-1003.

[20]李涛,黄晓蓓,王超.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170-174.

[21]李卫忠.零售企业规模扩张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财会月刊,2008,(23):13-15.

[22]刘群.如何科学设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J].中国统计,2011,(4):47-48.

[23]Dyer B,Song X M.Innovation strategy and sanctioned conflict:a new edge in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8,(15):505-519.

[24]宋永鹏,赵岗.基于R&D能力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114-117.

[25]王慧,蔡春凤.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六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58-361.

[26]毕胜.创业板企业专利申请现状简论——来自153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专利申请现状的警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5):14-17.

[27]靳涛.从交易成本的争议到契约理论的深化——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发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15-19.

[28]蔡德林.试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36-39.

猜你喜欢

成长性成长型营业
“太空旅馆”营业中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2018上海成长性企业50强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分析师一致预期最具成长性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