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内容分析

2013-10-10黄玉

中小学电教 2013年2期
关键词:电子书期刊文献

☆黄玉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终端及学习环境逐步完善。电子书包被看作是未来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它的出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上海、江苏等地从上个世纪末就先后开展了电子书包在教育中的应用试点和探索。2010年底,我国分别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电子书包项目得到了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内的电子书包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之势,电子书包的相关应用和研究也正逐渐成为热点。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近10年来收录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有关电子书包的相关文献,借助定量统计手段对包括研究的数量、期刊来源、地域分布、研究人员所属机构、主题、方法等在内的多项指标进行内容分析,旨在综合考察电子书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近年电子书包的研究在文献数量、研究人员结构、期刊来源、地域分布状况如何?对电子书包的研究主题的主要聚焦点是什么?研究方法有何特点?从而较为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已有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有效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概述

1.研究对象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来源,主题为“电子书包”,匹配方式选择“模糊”,搜索时间为从1999年到2012年。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共搜索到的文献是139篇,以此为研究对象总体范围,剔除不相关文献如会议通知、征稿启事等无关样本,最终选择了相关的72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3篇,学术论文68篇。

2.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对事物发展作出预测。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结构化、非接触、定量与定性、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等优点,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是反映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的一面镜子,能够提供合理的学术研究导向和建议。[1]结合本研究的目的,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初步制定了用于内容分析的类目表格,然后征询多位专家意见对其进行数次修订,确定了文献数量、期刊来源、研究的地域分布、研究人员机构类型、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六个维度的类目表,覆盖了电子书包研究的主要特征。

3.研究工具

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本研究的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并生成相关图表。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对文献发表的时间与数量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为有关电子书包研究的文章数量分布。在2009年以前对电子书包的关注不是很多,到2010年后电子书包的文献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电子书包的发展历程有关。早在2001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就开始试推广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2003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但由于对电子书包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再加上相关技术不成熟、价格昂贵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电子书包的发展和推广受阻。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启动会及三次会议的相继召开,电子书包再次引起了教育界、出版社、电子设备生产商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研究热潮。与前几年研究不同的是出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文章,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分析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资源建设等电子书包自身特殊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电子书包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得到持续发展。

图1 电子书包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2.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在72篇电子书包研究文献样本中,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共有4篇,其中3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1篇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剩下的68篇论文分别分布在34种期刊中,载文量在2篇(含2篇)以上的期刊有12种,共载文43篇,其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这些期刊的载文量已超过电子书包所有相关研究期刊文献总量的60%,由此,可以认为这些期刊也是电子书包研究的核心期刊。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在这12种期刊中,根据学科分类,教育类和出版类期刊占绝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电子书包是教育、出版和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协同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个数字化的教育、学习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运用教育理念构建的综合数字出版系统。[3]因此,电子书包既是教育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出版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教育技术学科的三大核心刊物《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载文量分别为4篇、2篇和3篇,说明电子书包已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兴趣。

图2 电子书包研究主要来源期刊分布

3.研究地域分布

通过对电子书包研究者的地域分布统计,我们发现发达地区对于电子书包研究的数量明显多于欠发达地区(如图3所示)。如: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发达地区电子书包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多于河北、海南、陕西、河南等省份,足见电子书包研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尽管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省市地区高等学校的数量、研究人员的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但其与所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和电子书包在教学中应用状况可能有着更大的相关性。这种电子书包研究数量的地区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研究人员对于电子书包问题的关注度。

图3 电子书包研究地域分布

4.研究人员所属机构分析

本研究将文献样本的研究人员所属机构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类目,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人员所属机构类型类目说明

本研究对合著文献作者,只把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类型计入相应类目,其他作者不计入统计范围,样本的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统计结果显示,来自高校的文献数量以49篇(68%)高居第一位,可以看出他们是研究电子书包的中坚力量,这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师生属于社会理念的倡导者,也是新技术的积极实践者和响应者。研究人员所属机构为出版社的文献数量是14篇(19%),他们主要从出版发行的角度来关注电子书包的发展。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尽管身处电子书包应用的第一线,但是发表的相关论文数只有4篇,只占整个文献总量的5%,这可能与中小学教师相关理论功底相对薄弱,虽然对电子书包介入教学有着很多经验性的理解,但对自身状况和教学缺乏深刻反思有关。

图4 研究人员所属机构分布

5.研究主题分布分析

研究主题是相关领域的体系结构,既能反映研究目的,也能决定研究方向。对文献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电子书包研究的方向和热点,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把握。在对所收集的论文进行了主题归类与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电子书包研究特点,并经过同行讨论和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最终按六个方面分类制定分析类目表(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主题类目界定说明

对一篇文章里涉及多个主题的,按内容主要的着力点为分类依据。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现状分析与建议、设计和开发两个主题所占比例较大,都超过25%,其后依次分别是应用与评价、理论探讨、推广研究和其他。

表3 研究主题分布

现状分析与建议研究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没有进入深层次的研究阶段。由于电子书包的发展还不成熟,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争议,所以,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想象。例如:向晋榜的《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张迪梅的《“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等文章在深入分析电子书包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电子书包发展的一些建议,这对电子书包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黎加厚的《“电子书包”的遐想》,则展望了电子书包的明天,这让我们对它的发展充满了期待[4]。

设计与开发研究的文献以25%的比例位居第二,研究的内容既有硬件平台的设计也有软件的开发和模型的设计等。如罗威的《基于ACE的龙芯电子书包系统服务器设计和实现》一文中提出了利用ACE来设计“龙芯电子书包”系统服务器;杜军的《基于S3C2410的电子书包设计与实现》则采用ARM处理器S3C2410设计了电子书包的硬件平台;左美丽的《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子书包系统设计研究》根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从功能、交互、信息架构、界面以及内容服务等方面对电子书包系统进行了设计[5];祝智庭、郁晓华在《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一文中提出“媒体——功能”二维建构和“核心、可选、扩展”三级配置的电子书包系统的功能建模[6]。进一步对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关于电子书包设计与开发研究的文献作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有9篇,占该主题的50%,足见该校研究人员对电子书包系统的设计和模型开发研究的关注度很高,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祝智庭老师领导的团队人员当之无愧是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研究的主力军。

应用与评价类的主题文献占总研究的16.7%,主要是从电子书包实践应用的角度,对电子书包的特点、功能和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文章的作者既有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也有对电子书包的应用进行调查和研究的高校学者。理论探讨占总研究的12.5%,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理论对电子书包开发的指导意义以及电子书包版权保护等。推广研究占8.3%,相对来讲数目较少,研究者主要关注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发行的对象、方法等,如周安琪的《浅议电子书包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

6.研究方法分析

本研究中,在参考了一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电子书包研究的特点,笔者将电子书包研究的方法分为理论研究、描述加讨论、调查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文献研究六种,其中,描述加讨论方法主要是指通过描述某类现象和观点,进行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或提出自己的建议。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对电子书包研究的过程中,描述加讨论的研究方法占了39%,说明对于电子书包的研究而言,大量文章还处于思辨和探讨阶段;开发研究以29%的比例位居第二,说明电子书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未走向成熟,技术和模型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评价研究类论文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的评价研究,也有文章从技术层面对电子书包进行评价研究;理论研究占6%,主要是探讨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下的电子书包的应用模型;文献研究只有1篇。

图5 各研究方法文献数量比例分布

四、研究结论

1.电子书包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研究人员、机构同质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有关电子书包的研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然而,从研究者的角色分布来看,电子书包研究主要以高校教育技术人员和传播、出版界的人员为主,缺乏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统计结果发现只有5%的研究人员来自中小学,说明中小学教师参与电子书包研究还比较匮乏,可见在基础教育中电子书包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中小学一线教师拥有丰富应用电子书包教学的具体课例或活动经验,但缺乏深入、扎实的理论支撑,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学者则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广阔的学术视野,但缺乏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双方如果能加强彼此合作,一定会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延伸电子书包的应用领域。研究人员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揭示当前电子书包优势、问题与不足,还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电子书包现有的结构、功能,为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高效应用提供支持。

2.电子书包研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与校际失衡现象,学术影响面窄

首先,电子书包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这一特点不仅折射出电子书包在实践中应用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因此,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书包的过程中,国家、厂商应充分考虑这一地域差异以及地区教育的特色,研制不同层次、类别和价格的电子书包,加强欠发达地区电子书包建设、宣传、推广与应用,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学校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在统计的文献中,高校的文献数量有49篇,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就有12篇,来自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分别为5篇和4篇,而其他的学校大多只有1到2篇,更多的高等学校则是空白。电子书包的研究需要大量学者的广泛参与,集群体之智慧才能更好地去推动电子书包的健康发展。最后,从文献刊物的覆盖面分析,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数量不多,而且过度集中在几种期刊上,这势必影响电子书包的研究角度和传播广度。因此,要扩大电子书包的研究影响力,需要拓展电子书包研究范围和广度,提升研究层次和深度,争取更多不同类型的杂志,特别是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专业杂志的关注。

3.研究文献类型、方法单一,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文献类型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成熟度,在统计的有关电子书包研究的72篇文献中,期刊有68篇,占94.4%,学位论文有4篇,占5.6%。这说明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的,以学位论文形式出现的比例非常小,文献形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和建构理论体系。论文发表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对电子书包的研究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其研究成果是个别的、零散的、经验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子书包是一种新生事物,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研究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深度也不够。从这些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对电子书包的描述、介绍以及硬件设计研究,应加强多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电子书包研究的多元化。

4.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匮乏

根据对电子书包研究主题分布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电子书包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很宽,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现状分析与建议、设计与开发、应用与评价等方面,但学者们对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与认识,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很少涉及。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电子书包提供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它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但由电子书包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种改变需要新的教学理论的指导。另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如何让学习者不产生信息迷航、学习效率更高应该是研究的重点,也是决定电子书包项目能否持续开展和大量推广的关键。从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国内电子书包研究的大多数文章停留在对电子书包的介绍与认识、经验总结或主观评论的层面上,缺少数据支持或实证效果检验,研究显得浮于表面,导致研究缺乏深度。电子书包应用方面的研究仍是当前电子书包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应该引起主管部门、制造厂商和学者的重视。

五、结束语

由于电子书包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加之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等影响因素,使得本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通过对电子书包现有研究的文献数量、期刊来源、研究地域、研究机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方法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廓清当前电子书包研究的特点、研究水平,厘定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电子书包的后续研究和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7]随着电子书包研究不断深入,在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子书包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自身的产业必将得到健康、蓬勃发展。

[1]张秀梅.文献内容分析法在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6):27-30.

[2]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87-89.

[3]陈少华,左美丽,涂雪亮.电子书包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J].出版广角,2012,(02):53-55.

[4]刘张娟.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04):380-383.

[5]左美丽,陈少华.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子书包系统设计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08):88-90.

[6]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24-27.

[7]秦炜炜,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2):63-67.

猜你喜欢

电子书期刊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谈谈电子书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电子书渲染的对象、要素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