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追求

2013-09-26陈玲琴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陈玲琴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拓展热”的现象,我们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拓展,展开冷静思考,探讨拓展的有效性问题,并尝试着在实践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及落脚点:导入中适度拓展,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中适时拓展,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尾适度拓展,能探风雅无穷意;使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更合理、更有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

教学拓展就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新课标提倡有效的教学拓展要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情感。通过适度有效的拓展,整合教学信息,扩展教材内涵,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挖掘课文中的训练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在实践中得到了不少收获与启示。

1 导入中适度拓展——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1.1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图画来导入。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这样导入:(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仔细看图,提问“这个小村庄怎么样?美在哪儿?”一幅美丽的小村庄图片,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文本。

1.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给人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如《燕子专列》一文,选用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小燕子》导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学生陶醉其中,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很快走进课文。

1.3语言描述情境:通过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前,教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介绍:这位就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忍着极大的痛苦,数十年坚持自学,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杏林子的不幸人生,坎坷的命运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从心里敬重这位作者,未成曲调先有情。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恰当地选择拓展点,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和理解,把声、形、情、境熔于一炉,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课中适时拓展——霜叶红于二月花

新课标提倡有效的教学拓展要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情感。在教学重点、难点处适度拓展,能激活学生阅读思辩,帮助学生建立起丰满的阅读形象;在情感期待处拓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在文本留白处、语言精美处拓展,品味语言,丰实文本的厚度。

2.1在教学重点处拓展:教学重点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我们要善于联想,巧妙拓展。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师在教学重点处适当补充和拓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拉近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如执教《杨氏之子》一课,这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难读又不易理解。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全文的焦点,执教老师先分层理解了“果”对“禽”,“君家”对“夫子家”,“此是君家果”对“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字面意思,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感受杨氏子的机智聪慧。之后进行拓展,请学生模仿说说要是前来拜访的是姓李、姓柳、姓兰等人,杨氏子该如何应答。学生们一一答道:“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兰花是夫子家花”等。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中杨氏子的聪慧,而且感受了文言文的无穷乐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2.2在教学难点处拓展: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所需理解的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时,我们应适时有效地选择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的障碍处进行拓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金钱的魔力》一课,虞大明老师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通过故事主人公托德的‘笑悟鬼品”这一难点呢?他借助四次效度拓展,横向拓宽学生接触文本的“面”,实现难点的突破。拓补一:紧扣鬼“笑”,初见人物的“鬼相”。虞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破解人物的形象,补充关于笑的成语,用“最……的笑”为引子,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笑”,为最后抛出托德的笑属于哪一种,作了层层的铺垫。学生自然想到托德属于“皮笑肉不笑”的那一类,这样,托德见钱眼开的“鬼相”初见端睨。拓补二:惊现狗“纹”,再现人物的“鬼相”。为研究托德满脸堆笑时难看的脸“纹”,虞老师用马克吐温式的黑色幽默,用图片拓展的形式再现“鬼相”。把描写托德鬼笑的139个字,拓展一张丑陋的沙皮狗脸,以具像代替文字描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托德在钱面前“点头哈腰”的狗相鬼品揭示得淋漓尽致。拓补三:横拓“笑”相,深入品味人物鬼相。这次拓补的两则资料,是虞老师对学生进行人物表情细节刻画的写作指导。通过不同作者对不同人物“笑”的描绘,从品味《红楼梦》中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吞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贾府众人笑不成形的场面,来感受“笑”的千姿百态,到出示自己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一段描写母亲“笑”的细节,比较体味马克吐温式细节刻画法的妙处。拓补四:再现“熔岩”,回味人物鬼相鬼品。学生再度品读托德之笑的第六小节,有了前面层层引渡,虞老师再现“维苏威火山边上的熔岩”图片,让学生再度感觉托德鬼笑之丑。这样以“笑”为主线,进行系列性拓展,为破解教学的难点之处开渠引流。

2.3在情感期待处拓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的工作;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甫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感动。

2.4在文本留白处拓展: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处:

“……(主席)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那么,主席这个夜晚是怎样度过的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按照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了,主席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起身来到窗前,用颤抖的手点燃一支烟,透过玻璃望着夜空。唉!岸英,你就这样走了吗?眼泪不由夺眶而出……”这样的空白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在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

2.5在语言精美处拓展:语文学科是一门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内含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读、写的拓展训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触摸春天》一文,描写安静拢住蝴蝶的语句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短短的几句话,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就像放慢镜头一样生动展示了安静拢住蝴蝶的这一过程。在这些动词的前面还用了“慢慢地、极其准确地、悄然”这些形容词,把这些动作写得很细腻,很生动。接着,我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运用一系列连贯动作,写一写安静创造的更多的奇迹,可以写嗅闻花香,也可以是抚摸枝条,还可以写聆听虫鸣……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学生不仅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孩子们的笔尖儿流淌出一个个奇迹,有个孩子写安静抚摸柳条,他这样写:“安静在一棵柳树下停下脚步。她慢慢地伸出右手,极其准确伸向一根柳条。她轻轻握住柳枝,缓缓拉下。她又伸出左手,小心地抚摸着柳枝。最后,她的小手停在了一个极小极小的芽蕾上。她的脸上充满了惊讶……有效的教学拓展就这样成了课堂的一汪活水。

3 课尾适度拓展——能探风雅无穷意

有人说,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我认为,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也是教学中所不可忽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结尾,往往会以其独具的魅力产生“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有人深思,感人肺腑。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在课文的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3.1在课的结尾处拓展: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结尾:“桑娜拉上了帐子……”那么以后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这一家人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3.2在作业设计处拓展: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锲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后可以这样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脑海中一定会常常浮现出一个头戴银项圈、手捏钢叉,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但是,你们知道吗?三十年后的闰土,却变成了脸色蜡黄,麻木糊涂,仿佛木偶一般,是什么使他变成这样呢?我们去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教《猴王出世》,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让学生承载着文本,遨游在经典书籍中,开阔视野,荡涤心灵。

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以“生”为本,依学定教,把对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是阅读教学有效拓展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M],杨九俊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