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专业引领”需防“专业忽悠”

2013-09-26周冬祥

湖北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咨询专家机构

前不久,又看了一遍2001年春晚的小品《卖拐》,再一次感受到了小品带来的喜剧艺术享受,不禁感叹:“能把正的忽悠邪了,能把奸人忽悠乜了,小两口过得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堪称“专业忽悠”了。这个小品登台之后便众说纷纭,褒奖者有之,贬损者有之。然而,我认为作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它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忽悠”现象,尤其是那些披着“专家”外衣的“专业忽悠”。自古以来,不学无术者冒充“学者”,对医术一窍不通者冒充包治百病的“神医”,一贫如洗的街头混混冒充“官二代”“富二代”把不少人忽悠得晕头转向,比比皆是,也屡屡被揭穿。而麻烦的倒是,对于那些懂得一点门道的所谓“专家”,凭三寸不烂之舌,竭尽忽悠之能事,趁机大发横财,则是最难识破。

以教育行业为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校面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日趋复杂,不少问题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希望专家提供专业咨询指导的需求日益增长。很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知名校长、教师应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重视教育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学校内涵发展,并采用“教育服务项目招标”的方式,希望借助规范的市场管理方式,提高教育咨询服务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比如说,近年来W市的一些区,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每年投入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巨款,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专业咨询提供经费支持。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等非专业机构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也使出浑身解数参与其中。于是,教育咨询服务逐步向市场化发展,市场中司空见惯的“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等现象也应运而生。因此,对于掌握和使用政府公共教育经费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在寻求专家提供“专业引领”咨询指导的时候,如何谨防那些披着“专家”或专业机构外衣的“专业忽悠”,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那么,如何在寻求“专业引领”的时候,谨防“专业忽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查询组织机构的资质信息。学校需要寻找教育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首先是要对该机构的资质信息进行识别。其主要信息包括:组织代码、法人代表、业务范围、营业地址等。这些信息可以去机构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网站中查询。如果无法查询,或者该机构与其他无关的企业拥有较多的雷同,那么该机构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例如,近年来S市的F教育机构自诩为“基础教育领域领先的专业培训咨询机构”,为不少省市提供所谓的教育咨询培训,但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民政局的机构查询中难以查到该机构的相关注册登记信息,只是在工商企业单位信息查询中查到一个同名通讯设备公司的注册信息。由此看来,这个所谓的教育培训咨询机构的资质就不免令人生疑。

考察领军人物的专业背景。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公共社会服务,而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具有若干相应教育专业背景和良好的专业造诣的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正如兴办一家医院,院长应当具备相当丰富的医学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医疗工作经验,否则就难以堪当重任。提供教育培训咨询指导服务的教育机构,其主要负责人至少应当具有教育背景和教育培训经历,并且具有相应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指导能力。然而,前面提到的F教育培训机构的“总裁”“副总裁”只是一家通信设备公司的高管,如果由他们指导学校安装通信设备、开发和运用通信软件,估计毫无疑问是行家里手。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像这样没有教育工作经历的通信企业高管,却有新闻报道他们经常出现在教育培训讲坛、学校发展咨询指导的场所,提供教育培训咨询指导,还经常被一些地方教育官员和校长奉为座上宾。此情此景,真够令人汗颜!

了解教育机构的专家团队。毫无疑问,设立教育专业培训咨询机构,必须拥有一支具有教育培训和咨询指导的专家队伍。尤其是为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小学发展提供指导,为校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专业培训的机构,应当具有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教授、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家型知名校长。这样的专家团队是专业机构的核心资源,应当如同医院公示专家门诊的专业身份信息一样,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示提供教育培训咨询专家的身份信息、学识水平、专业成就,以正视听。然而,一家自称“基础教育领域领先的教育咨询培训机构”,并且宣称“汇集200多名国内顶级的学者、专家和研究员”,其官方网站上没有一位专家身份信息。而派往学校进行调研、咨询指导的专家,绝大部分也是该机构所在地的退休校长和老教师。不知所谓的“国内顶级学者、专家和研究人员”是何许人也?如果让一般教师(退休教师),以“专家”之名提供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指导,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剖析教育培训咨询的具体做法。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重视教师培训,以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为主的多轮次大规模集中培训,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多年的教师培训工作实践经验证明,远离学校实际的集中培训,往往比较有利于普及先进理念、推介教育改革经验,对于解决特定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于促进学校、教师的特色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对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应该深入学校实际,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正视学校的发展现状,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拟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如果只是热衷于集中讲座式培训,忽视对学校实际场景的深度了解和行为改进,必然难以收获咨询的实际效果。

分析控制经费成本。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教师培训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经费逐年递增,加强对教师培训咨询经费使用的监管越来越被重视,课程专题设计和成本控制,已经成为有关主管部门关注的重要工作。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投入高,效果差,效益低,不少校长颇有微词。据说W市H区实施了一个“学校改造计划”,计划每年投入200万三年共计600万巨款,由S市的F机构对本区20所学校进行内涵发展的培训咨询指导。该区教育局每学期用于每个学校的培训咨询费用达5万元,而实际上只不过每学期派1-2人离岗赴S市参加一次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由于讲课者对被培训者所在的学校实际并不了解,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两地相距千里,学校差异较大,可以借鉴运用的经验做法有限。F机构每学期也不过是派1-2人来学校调研半天,提供一点指导意见,对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有校长算了一笔账,如果这5万元由学校来安排,每学期可以至少请10位专家来到学校现场进行指导咨询,还可以组织一次城乡学校之间的校际教师研讨活动。由此看来,这种投入大实效差的所谓教育培训咨询,并非真正的专业人士所为,是不是被忽悠也是难以否定。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名副其实的专业机构和真才实学的专家提供卓有成效的专业引领。希望他们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现场,在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中,提供指导,引领前行。同时,也要擦亮眼睛,站在专业视角,考察和鉴别教育培训咨询机构和人员的专业真伪,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重复出现名为“专业引领”实为“专业忽悠”之类的荒诞奇事。

猜你喜欢

咨询专家机构
致谢审稿专家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专家答疑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