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信时光

2013-09-22岳来也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15期
关键词:我们仨钱钟书杨绛

文/岳来也

杨绛先生一百零二岁寿辰刚过,接到朋友邀约,为先生经久不衰的单行本《我们仨》写一篇书评。说实话,这对我确是件苦差事。掐指算来,此书出版已有十年,刚刚阅读完毕的那种直觉早已无存,唯剩沉淀。朋友却说,能写出沉淀就是成功,此栏目是好书推介,不是新书推荐,它欢迎那些经过时光挑选的好书登场亮相,终于让我答应一试。

承领“任务”之初,我也曾有过一丝振奋,毕竟这是我热爱至极的一本书,曾读过多遍。但在随后更长的时间里,我却只能沉浸在静默的深思中,搜寻过往时光的沉淀。

杨绛先生为人德高望重,文笔清新洒脱,正如《菜根谭》中说的,“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种“德才兼备”,让《我们仨》自问世之日起便好评如潮,至今未退。有人说,这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老人做的一个“万里长梦”;还有人以“悲、欢、离、合”为坐标,勾勒出钱钟书、杨绛等老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毋庸质疑,所有这些解读都有其道理。但读书如品人,对于一生把别人“当书读”的杨绛先生,当我们品读她的作品时,不妨携着一颗淳真、明净的心。我们在读《红楼梦》时,总习惯性地揣摩作者埋的“伏笔”,其实,不用多想,“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些意境,本身就已足够动人。所以,我想说,读《我们仨》时也不必过多揣摩什么,放松了身心读下去就好。依我的理解,《我们仨》仅是在写“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是家住北京三里河的丈夫、妻子和女儿。只不过,这个“我们仨”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一旦分割,“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一本《我们仨》,其实就这么简单。

这是普普通通的“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谁家没有妻子儿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我们或四个或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儿罢了。这是不同寻常的“我们仨”: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是与世无争的“我们仨”: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经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坚强抗争的“我们仨”:我们在这间陋室里,也可以安居乐业。钟书的“大舌头”最早恢复正常,渐渐手能写字,但两脚还不能走路。他继续写他的《管锥编》,我继续翻译《堂·吉诃德》。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细细读完全书,“我们仨”便会走入心灵深处。平凡又不平凡,有“争”又有“不争”,正是这样的《我们仨》,让这个纷繁躁动的世界多了一丝温润持久的感动;追忆过往又娓娓道来,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正是这样的《我们仨》,在万千读者之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正因如此,书的结尾处“我们仨”最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时,那种痛才是痛彻心扉、刻骨铭心的。“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看似轻描淡写,却传达了一种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今年,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让杨绛先生再入公众视野。一是某拍卖公司计划拍卖钱钟书的私人书信,先生得知后拍案而起,毅然将该拍卖公司告上法庭进行维权;二是不久前,适逢先生一百零二岁寿辰,她婉拒了包括清华大学校长在内的众多好友以及粉丝的祝寿请求,静悄悄地度过了自己的生日。这两件事,距离《我们仨》首次出版已有十年光景。时光挑选后留下的都是宝贵之物,像杨绛先生在书中提及的有“争”又有“不争”的处世之道,像这本淡而悠远的《我们仨》本身。

且让我们相信时光,慢享人生。

猜你喜欢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
我们仨
选择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