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类博士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2013-09-19杨红英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共词博导博士论文

杨红英,卢 石

博士学位是我国学位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学位,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博士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及前沿性问题。博士论文是不同于期刊或书籍的一种高水平的资料,是反映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和跟踪世界最新科学前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体育学是我国设置的88个一级学科之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整个博士研究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类博士学位论文深入剖析,可以了解体育科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演变特征,有利于探寻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体育科学的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

针对体育博士论文进行系统分析的最新文献中,王琪等对我国1991—2009年的546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1 952个关键词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路径[3];黄汉升在对全国12所高等院校的300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4]。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多数论文仅是分阶段归纳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或只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方法学进行了研究,未对博士培养单位与博导进行分析,也没有分学科探讨研究前沿。因此,本文试图对所能检索到的所有的体育类博士论文,从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单位、发表年度、专业类型、博导以及关键词等角度进行深度的统计分析,探求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揭示该领域的发展轨迹与研究路线,以期望对今后的研究和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CDFD),收录从1984年至今来自404家培养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18万多篇,是国内内容最全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自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以及研究所的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论文共计约200万余篇;国家图书馆是国家规定的博士论文缴送本接收馆,是国内博士论文最大藏家,二十多年来,国家图书馆收藏博士论文近12万种。

本研究数据主要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收集数据,同时辅助参照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弥补个别博士论文未被收录的不足。统计日期为2012年8月,检索字段为中图分类号,以“G8体育”为检索词,考虑到我国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发表于1989年,因此时间跨度选取1989—2012年进行数据收集,剔出不相关的论文,有效篇数为985篇。由于体育科学具有跨学科性质,也有非体育专业的博士生选择了与体育相关的选题,所以只要选题涉及到体育研究领域均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

1.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即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文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来描述或解释文献的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揭示文献特点和规律。当前,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知识图谱和知识可视化方法正在兴起[5]。知识图谱则是以知识为对象,以引文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显示科学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的一种图形[6];共词分析方法属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它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来建立一个矩阵,通过该矩阵显示词之间的关联[7]。本文在关键词共词矩阵的基础上,借助Ucinet软件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绘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频次越多,表示它们与研究的主题越接近,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以揭示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现状、发展过程以及研究热点趋势等[8]。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 6包括一维与二维数据分析的NetDraw,以及正在发展应用的三维展示分析软件Mage等,同时集成了Pajek用于大型网络分析的Free应用软件程序。软件功能主要包括中心性分析、子群分析、角色分析和基于置换的统计分析等。共词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的可视化方法可以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直观地揭示学科微观结构和发展状况。

2 研究结果

2.1 体育类博士论文年代分布

体育类博士论文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体育博士科学研究知识量的变化情况,对论文文献进行年代分布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概念上了解体育类博士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9]。体育类博士论文按年份进行统计(见表1),其中体育类博士论文增长率=(当年体育类博士论文数/去年体育类博士论文数)100%。

由表1、图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日益增多,体育学博士基本上涵盖了体育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专业,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的收录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统计时间与数据库更新的原因,2012年体育类博士论文只有54篇。随着1985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1986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体育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确立了体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授予单位[10],为以后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第一篇体育类博士论文是1989年山东师范大学于涛的《关于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若干问题研究》。

表1 1989—2012年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年代分布

图1 1989—2012年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年代分布

2000年、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增加了7个体育博士点,形成了体育学博士开放性的培养体系,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参与到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因此,2003年以来,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我国体育类博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体育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充分显示出体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类博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比较小,每年不足100人,仍需加快体育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2.2 体育类博士论文一级学科分析

我国全部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以及该学科授予机构的分布情况见表2。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分布在11个学科门类,由于体育学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全国已有19所院校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因而体育类博士论文的数量统计,教育学遥遥领先于其他学科门类,达到927篇,而最少的文学只有一篇,军事学门类下一篇也不涉及。

表2 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及该学科学位授予机构的分布

体育类博士论文具体分布在11个学科门类下27个一级学科,数量分布不均衡。论文数量排序前五名的一级学科分别是: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体育类博士论文主要集中于以上五个一级学科中,占所有博士论文数量的90%以上。由此可见,体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具有密切的联系。

从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学科专业来看,主要分布在43个专业类别中(见表2至表4,图2),其中100篇论文以上的专业只有三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论文五篇以下的专业有35个,说明体育类博士论文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四个学科领域。

表3 体育类博士论文学科专业分布

表4 体育类博士论文居于前五名的专业分布

图2 体育类博士论文居于前五名的专业分布

2.3 体育类博士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分布

由表5可知,我国体育类博士生培养机构分布于50个机构中,其中500篇以上的机构只有一家,即北京体育大学,其次是上海体育学院。10篇以下的机构有39家,占所有机构数的79.59%,说明体育类博士论文分布比较广泛。

表5 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授予单位分布

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10篇以上的机构有10家(见表6,图3),这10家机构共有901篇体育类博士论文,占论文总数的97%,其中体育类院校两家,综合性院校两家,师范类高校六家。说明除了体育院校之外,师范类高校的体育类博士生培养也是我国体育科研人员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集中于各类各级体育教师的培养,是我国体育人才的摇篮。

表6 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数量前10名的授予单位分布

图3 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数量前10名的授予单位分布

在我国14所体育院校中,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两所院校具有体育类博士授予资格,其他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两所体育院校中培养了中国78%的体育类博士生,是我国体育类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培养单位。整体而言,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博士生教育质量依次上升,但体育科学发展不均衡,体育院校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2.4 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博导统计分析

由于体育类博导人才流动和相近学科变化,或有的博导学科相同但学位授予机构不同等情况,本文均不作区分,姓名相同的博导就认为是同一人,且所有导师取位于第一的进行统计。

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博导分布见表7、图4,指导20篇及以上的博导有五人,占总博导人数的1.95%,是体育界的权威专家,活跃在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领域。指导两篇以上的导师有146人,他们是体育类博士导师的中坚力量,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指导一篇论文的博导有115人,占所有博导人数的44.92%,是体育类博士导师的基础。

全部985篇体育类博士论文共涉及266位博士生导师。对获得10篇及以上的22位博导给出机构及专业领域(见表8)。

表7 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博导人数分布

图4 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博导人数分布

表8 指导10篇及以上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博导信息

指导体育类博士论文数量最多的是田麦久,有40篇;其次邢文华,有33篇;接下来是21篇的有三位:任海、孙民治、秦椿林。前五名导师的研究领域是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说明体育学科中这两个专业发展比较早,专业化比较强,这两个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指导10篇及以上体育类博士论文的博导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导师只有邱丕相。这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5 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

对检索到的985篇博士论文涉及的4 424个关键词初步研究发现,博士论文注重追求创新,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重复性低,关键词的内容差异明显,再者关键词的标注上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关键词的贡献概率比较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确立了体育学一级学科和四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了了解体育科学每个学科的发展路径,分别取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的高频关键词绘制共词网络知识图谱,以揭示我国体育学博士论文重点研究领域的全景。各二级学科选取前10位关键词作为高频次,统计分析,表9列出了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

在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其中心性的大小,中心性是测量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点的中心和重要位置。节点越大,控制网络其他节点的能力就越大,该节点在网络中占有的地位就越重要,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程度[3]。

表9 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

2.5.1 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 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体育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开始于1978年,现在已经发展到八个博士点,是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中博士点数量最多的学科[10]。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479篇博士论文涉及2 247个关键词,关键词共现频次≥2的有268个。现取关键词共词≥5的45个关键词绘制共词知识图谱(见图5)。位于中心位置的运动员、训练、竞技能力等词代表了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研究主题,而处在较边缘的高频关键词,如乒乓球、专项体能、制胜因素、指标体系等,其受关注程度较低,但反映了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由此得知,体育教育训练学高频关键词中心性与节点的大小都是比较完整成熟的,已经发展成为体育科学较为成熟的学科,且与其他学科出现了交叉。中国、训练、可持续发展、运动员、教练员、足球、竞技能力等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受关注程度最高,是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整个关键词网络的核心词,表明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运动、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训练、篮足球训练等方面。

2.5.2 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属于基础应用型学科,是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历史较长的二级学科。1980年代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体运动科学专业人才。运动人体科学领域195篇博士论文涉及1 220个关键词(两篇无关键词),关键词共现频次≥2的有130个,现取关键词共词≥3的55个关键词绘制共词知识图谱(见图6)。位于中心位置的运动、低氧、骨骼肌、基因表达等词代表了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研究主题,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相互印证,而处在较边缘的高频关键词,如针刺、运动应激、青少年、身体锻炼等,其受关注程度较低,但反映了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由此得知,运动人体科学发展也较为成熟,是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运动、大鼠、有氧运动、基因表达、力竭运动等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受关注程度最高,是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整个关键词网络的核心词,表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低氧训练、骨骼肌离心运动与基因表达、力竭运动等方面。

图5 体育教育与训练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知识图谱(≥5)

图6 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知识图谱(≥3)

2.5.3 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 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现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185篇博士论文涉及761个关键词,关键词共现频次≥2的有79个,现取关键词共词≥3的25个关键词绘制共词知识图谱(见图7)。位于中心位置的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发展模式等词代表了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研究主题,与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相互印证,而处在较边缘的高频关键词,如大众体育、管理体制、体育产业、职业体育等,其受关注程度较低,但反映了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由此得知,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迅速,与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共同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中心。中国、竞技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发展模式等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受关注程度最高,是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整个关键词网络的核心词,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发展模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等方面。

图7 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知识图谱(≥3)

2.5.4 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 民族传统体育学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与理性升华,拥有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两所院校,其博士生的培养只有几年的历程。民族传统体育领域40篇博士论文涉及196个关键词,关键词共现频次≥2的只有24个,绘制成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见图8)。

图8 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博士论文关键词知识图谱(≥2)

民族传统体育学高频关键词绘制的知识图谱 相对比较小,尚未形成知识网络。位于中心位置的武术、武术文化、民族精神等词代表了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研究主题,而处在较边缘的高频关键词,如竞技武术、健身气功、武术教育等,其受关注程度较低,但反映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由此得知,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是我国体育科学的一个特色学科。武术、武术文化、发展、散打、价值、评价等高频关键词中心性受关注程度最高,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的整个关键词网络的核心词[11],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发展与历史、武术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散打特征等方面。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体育类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育类博士论文分布在11个学科门类下的27个一级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博士论文数量最多,基本上涵盖了体育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专业,除此之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四个学科的体育类博士论文较多。这体现了我国体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国体育类博士论文的收录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显示了我国体育类博士生的培养现状。

体育类博士论文分布在全国50家培养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体育大学与上海体育学院两所体育院校。在所有体育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除了体育高校系统外,还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及科研机构,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比较突出。这表明师范类高校的体育类博士生培养是我国体育科研人员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

全部985篇体育类博士论文共涉及266位导师,有10篇及以上的体育类博士论文导师集中在体育院校、师范类高校及综合性大学,他们是体育类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群体,为其所在学位授予单位博士生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博导集中在体育学的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中。

体育教育与训练学起步较早,逐渐发展为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学科,并且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且四个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与融合。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是青少年运动、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训练、篮足球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为低氧训练、骨骼肌离心运动与基因表达、力竭运动;体育人文社会学核心研究领域是体育发展模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核心研究领域为武术发展与历史、武术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散打特征。

鉴于上述客观结论,针对体育类博士授予单位和有志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提出如下建议:

(1)各博士培养单位应积极加强体育类博士生的培养,积极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这样不但能提高本校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还能促进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独特的体育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2)在追求高质量博士生的同时要重视博导的聘用。优秀的博士生导师会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其弟子们的一生,因此学位授予单位应注重博导的科研能力及科研水平,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为优秀体育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

(3)有志攻读博士学位的体育专业的学生要优先选择学科建设及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单位或导师,这样容易接受前瞻性的科研课题,进而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1] 岳洪江,刘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 ~94.

[2] 王琪,黄汉生.美国体育科学发展历程的新解读——基于美国《研究季刊》1930—2009年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18~23.

[3] 王琪,徐成立.知识图谱视野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路径——基于1991~2009年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可视化分析[J].体育学刊,2010(12):118 ~125.

[4]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9):3~17.

[5]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EB/OL].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http://www.dlf.net.cn/newsshow2.asp?articleid=1495.

[6] 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 ~154.

[7] 岳洪江,刘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 ~94.

[8] 夏培玲,王璟.国际体育政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5):27~31.

[9] 陈淑云,杜慰纯,等.1999年—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统计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45~51.

[10]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6):3~12.

[11] 张建华,张震宇.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上海体育学院近五年博士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101 ~103,111.

猜你喜欢

共词博导博士论文
发“福”字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基于突变检测与共词分析的深阅读新兴趋势分析
“美女学神”刘明侦:90后博导院长炼成记
基于Matlab的共词矩阵构造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基于共词知识图谱技术的国内VLC可视化研究
基于GEPHI的共词可视化分析:以文献计量学作者合作关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