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3-09-18李春英薛恩玉

大豆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品种

李春英,薛恩玉**,姜 妍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30)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李春英1,薛恩玉1**,姜 妍2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30)

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发展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的具体建议,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发展和相关部门制定大豆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黑龙江;大豆;种植业;发展建议

1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1.1 种植面积与产量问题

在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豆种植面积仍是大豆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从1980—2010年大豆播种面积平均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30%左右,到2005年种植面积达421.5万公顷,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37.23%,播种面积比率较大,但是很多地区特别是高寒地区由于可替代种植作物少或一味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了大面积重迎茬,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同时在国际市场冲击下加大了农民种植大豆的风险,增加了生态风险。如果不考虑迎茬,就全省来说最大的播种面积应该在400万公顷左右,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从重迎茬来说,各地区还有很多影响大豆播种面积的因素,其中主要的还有与大豆竞争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作物如玉米。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大豆面积亦随之增长,2005—2010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在1 000万公顷以上,到2009年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1 387.1万公顷,大豆播种面积486.3万公顷(见附表)。但是,大豆产量却没有像播种面积一样,随着粮食总产的大幅提高而提高,1980年粮食总产为1 462.4万吨,1990—2004年,粮食总产量在2 500万吨左右,2005—2010年,短短5年时间迅速提高,到2010年达到了最高值5 013.0万吨。大豆产量一直不太稳定,总体来说是逐步提高的,从1980年的220.5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85.0万吨,从1985—2001年一直徘徊在300~400万吨,从2002年大豆总产均在500万吨以上,期间在2005年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748万吨(见附表)。

1.2 大豆育种问题

回顾历史黑龙江省大豆育种单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产育种问题:多年来,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全国也处于较高的位置。但是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同世界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相比,虽然有单产为325公斤/亩的品种,但只在当年表现良好,很难有长久持续的表现力,在今后的一段长的时间内,提高品种增产潜力的问题仍是摆在广大育种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品质育种问题:大豆品质育种,广义地讲就是通过各种育种手段或方法,提高或改良大豆籽粒中有营养价值的化学成分,而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们利用的主要营养物质,因此,狭义地大豆品质育种,则是指改良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与质量。目前所育成的高蛋白和高脂肪大豆品种存在着同一生态区内可替代品种少,容易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的危险。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中,缺少正确评价高蛋白和高油大豆合理的优质优价政策,制约优质大豆的选育和推广。

附表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占粮食面积与产量的比例

抗病虫害育种问题:大豆病害是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大豆的病原菌有100多种,其中35种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中国东北春大豆产区常见的大豆病害有10余种,虫害有20余种。其中以大豆花叶病毒病(SMV)、灰斑病(FLS)和胞囊线虫病(SCN)3大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此外,大豆霜霉病、根腐病、菌核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每年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害虫中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各地不同年份有所发生并构成危害。

黑龙江省大豆抗病育种工作,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的抗病育种开展较晚[1]。还有很多问题:(1)缺少优异的抗病种质:SMV和SCN的抗源都很狭窄,仅有的少数抗源又多为偏才,创造的优异抗源材料数量少,增加了抗病虫育种的难度;(2)病原菌的高度变异,生理小种多变化快,需要很多个抗病基因,才能获得足够的防治作用。由于病原菌的变异性大,就不容易获得抗病性稳定的品种。而现在各单位创选的抗多个生理小种(8个以上)的优异抗源也很少,满足不了抗病育种对抗原的要求;(3)病圃选择压力不足:足够的压力选择很重要,选择压力不够,抗变形的选择效果就不好;(4)兼抗品种少:国内外大豆抗病育种的动向,一是重视丰产性和水平抗性,既要求抗多种生理小种的广普性,又把丰产性列在首位。二是重视多抗性,既要求抗多种病虫害,又具丰产优质的特性。大豆抗病育种当前应主攻兼抗品种,逐步向多抗、抗虫方面发展;(5)抗虫品种少:在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具有抗虫性的品种是寥寥无几,大豆品种抗虫研究和选育工作亟待加强。

1.3 栽培模式问题

针对黑龙江省各生态区都有了相对较适合的大豆栽培模式或栽培技术,这些综合栽培措施,如果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肯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种植者不采用这些综合栽培措施或者是贯彻、实施不够彻底。同时各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推广力度不够以及推广积极性不高等原因也限制了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1.4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中国和黑龙江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生产经营方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大豆种植基本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从购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销售都是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无法与达到连片种植的国营农场、美国相比;二是大豆、豆粕和豆油市场营销方面,农民及其购销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由于分散经营,缺乏科技含量,检测、认证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更是无法与之相抗衡;三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很难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四是在转移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方面,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服务,不仅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使农民难以获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经济地位[2]。

1.5 竞争力问题

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油脂,是粮食作物中惟一一种2项指标都高的作物。大豆加工一是利用其高蛋白加工豆制品,另一是利用高油脂来榨油,因此,大豆的品质也主要是以蛋白率和含油率来决定的。中国、黑龙江省大豆加工70%都是用做榨油或是浸出油,因此油分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效益。黑龙江省大豆在全国含油率最高,平均含油率也只有20%左右,而美国大豆平均为21.5%,巴西、阿根廷大豆也在21%~22%之间,加之黑龙江省大豆大部分都是混种、混收、混储、混销,即使有含油率较高的大豆和其他含油率较低的大豆混在一起也不会表现出高油的优势。黑龙江省大豆蛋白质含量与进口大豆含量持平或略高出,高蛋白品种最高可达45%以上,相对具有优势。

多年来,科研单位已研究出一批增产明显的模式技术与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如果能认真实施,那么每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应该不会有问题。同时种植规模也影响了大型机械的投入。中国大豆种植规模户平均只有1~2亩,即使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省,农户种植大豆的规模最大也只能达到10公顷左右(主要指承包国营农场耕地的农户),一家一户的种植,本身造成了面积小,能耗高,技术不规范,产量低,成本高。

中国4个主要粮食品种中,水稻、小麦、玉米都已建立了保护价制度,并设有专项收购资金,为稳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豆,截至1998年,全国只有黑龙江和内蒙古两个省(区)实行保护价收购,而且保护价收购的数量也极其有限。其他大豆生产省则实行了完全市场化的政策。此外,在入世协议中,对大豆也是“二等公民”待遇。在最终形成的协议中,小麦、大米、玉米都有配额限制,而大豆则没有配额保护,惟一可保护大豆的即为3%的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没有其他任何别的边界限制措施[3]。而世界其他大豆主产国家都对生产者实行补贴政策和限制进口政策,这意味着中国大豆市场将十分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无疑影响了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增大了大豆的市场风险,加大了农民种植大豆的风险。

2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建议

为了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种植业的发展,迅速提升大豆及其加工制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战略目标,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2.1 稳定种植面积,合理轮作

近几年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农民种植大豆,稳定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在目前没有完全解决大豆重迎茬所带来问题的情况下,应尽量控制重迎茬的面积。特别是在种植可替代作物少的地区应当适当减少大豆年播种面积,如爱辉、五大连池以及海伦等地区搞好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同时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种植大豆没有大面积重迎茬的地区适当扩大种植面积。这样既减少了重迎茬所带来的风险,又保证了黑龙江省大豆总产的稳定。

2.2 加大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力度

努力提高单产,注重品质改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国际竞争能力,是广大育种工作者的主责任,要尽快育成增产潜力大的品种。目前,育成品种的潜力也未充分发挥,要通过耕作栽培技术来挖掘其产量潜力,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育种工作者也应根据各地生态条件、生产条件、耕作栽培模式、种植习惯等因素来确定育种目标,即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广的大豆新品种。突出优质品种选育,主要是高脂肪、高蛋白品种、双高和抗病虫的品种选育。

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是种质资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室中期保存库存有全省大豆种质资源,为种子的交流,种质资源的评价,育种或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种质资源评价是种质研究的中心环节,收集到的种质只有经过评价,掌握主要的农艺性状,抗病虫的水平,耐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以及营养品质,生理生化特性,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对品种的选育,往往趋于优良性状集中到遗传一致的少数品种上,这就会使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贫乏。因此,必须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进行拓展和改良,同时积极探索拓展大豆种质资源的多种途径。

2.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建立风险保证基金,实行补贴政策,平衡大豆主产区大豆与玉米的价差;对使用国产大豆较大规模的企业,提供贷款扶持。继续对大豆深加工项目给予国债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调整其中的进项抵扣和销项税比例,恢复豆粕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对大豆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税实行征多少退多少的优惠政策;鼓励豆粕出口,对加工贸易进口大豆出口豆粕后的豆油内销给予进口配额安排,按关税配额内税率征税进口;利用“绿箱政策”,强化政府对大豆产业的支持,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稳定科研人员队伍[4-5]。

2.4 规范区域化种植,扩大规模化生产

要积极推行统种分管以及统种通管措施,实行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以成农户+龙头企业的组织模式,同时也为形成较大专业化产业带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坚持“自愿、有偿、依法”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其他形式,如除转让之外的互换、抵押、委托代耕、反租代倒包、折价入股、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搞活土地使用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把黑龙江建成非转基因高产高油高蛋白品种大豆生产基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确定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区域布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基础条件好、自然条件优越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方优先发展;二是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依照规模连片,集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坚持统一供种的原则;四是坚持产业开发的原则。要有辐射能力强、经营状况好的大中型加工龙头企业牵动,形成产业化链条。五是坚持农民自愿和政府积极引导的原则。

2.5 充分发挥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

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提升较转基因大豆高20%左右。应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管理,采取强制标识措施,制定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可追踪性管理办法,防止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遗漏或逃逸。保护黑龙江省大豆及制品最有效的绿色盾牌,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非转基因的优势,通过生产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和无污染安全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及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2.6 发挥资源、生态优势,建设优质大豆产业带

根据黑龙江省生态特点、生产水平以及种植习惯等因素加快并规范建立3个优质大豆产业带进程,即北部、西部高油大豆产业带,东部高油、高蛋白大豆产业带,南部高蛋白、高油大豆产业带。

此外,还要在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特用大豆生产、出口基地,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菜用大豆、小粒大豆、高异黄酮大豆、芽豆等高效特用大豆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薛恩玉,李文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及育种展望[J].种子世界,2005(5):9-11.

[2]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

[3]翟雪玲,刘伦,曹靖.中国大豆竞争因素探讨[J].世界农业,2002(11):3-5.

[4]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调研报告(续六)[J].大豆通报,2004(6):17.

[5]张德华,周慧秋,娄厦.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11-414.

F307.11

B

1674-3547(2013)02-0045-05

2013-03-05

李春英,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向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12RFQQN014);黑龙江省青年基金项目(QC2012C066)

薛恩玉,农艺师,主要从事绿色食品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品种选育彩版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