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院观众厅夏季不同气流组织舒适度模拟分析

2013-09-18

制冷 2013年4期
关键词:观众厅风口外墙

王 锋

(深圳市东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

1 引言

剧院的空调主体是舞台和观众厅。观众厅具有面积大、顶棚高、人员密度大、发热量大、散湿量大等特点[1]。本文运用Airpak软件对三种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分析,选用的通风方式是目前剧院比较常用的方式,所以模拟结果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观众厅的采用三种通风方式,分别为顶棚送风下回风、后部喷口送风下回风、下部送风顶棚回风。

2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该剧院位于济南市,观众厅长×宽×高:26m×24m×14m,观众席有880个座位,按照观众容量来分,属于中等剧院,见图1。本文采用室内零方程湍流模型,由于送风速度远小于声速,所以假设空气为不可压缩透明介质[2],考虑辐射,选用面对面辐射模型。考虑重力因素,Y方向为-9.8 m/s2,送风取速度入口 (velocity-inlet),出口取自由出口 (outflow)。

图1 剧院简图

图2 方案一送风口布置图

因为剧院南北对称,所以取二分之一作为模拟的区域,物理尺寸为:44m×12m×14m(长×宽×高),台阶简化为block模块,一层台阶共有22个,二层台阶有8个,沿X正方向逐渐升高,每级递增0.2m,每层台阶宽度为1m,一层靠近舞台最近的台阶高为1m,Y方向坐标为-1。每层台阶坐20个人,模型中简化为10(Z)m×0.3(X)m×1(Y)m的block模块,发热量为1922.4W,人员居中,南北两侧各有宽1m的过道。观众厅的照明负荷直接平均分布在屋面上,围护结构按照常热流设定,与其它房间相邻隔墙按绝热设定。西外墙及北外墙均是指高出周围附属房间的部分,西外墙尺寸8(Y)m×12(Z)m,北外墙尺寸8(Y)m×44(X)m,散热量都为25.216W/m2,屋面为20.34W/m2。送风喷口简化为openings模块,回风口设为vents模块,在环境条件压力和温度下进行回风。

2.1 送回风方案

2.1.1 方案一:上送风下回风

如图2所示,在观众厅顶棚设置送风口,一层观众厅靠近舞台前14排设6个送风口,每个由四个小风口(0.2m×0.2m)组成,送风温度为20℃,风速沿Y轴,送风角度与Y轴有30°夹角,Y方向速度为-2.73m/s,X方向的速率为1.563m/s,在观众区下部及北外墙设置回风口;一层后8排观众区及二层观众区各设6个送风口,每个送风口由两个大小为0.2(X)m×0.4(Z)m组成,送风温度为20℃,送风角度与Y轴成45°夹角,Y轴方向速度为-1.26m/s,X方向速率为1.26m/s,回风设置在后墙,大小为0.5(Y)m×1(Z)m,距地面0.2m。

2.1.2 方案二:后部喷口送风下回风

图3 方案二送风口布置图

如图所示,在观众区后墙设置送风口,观众区后部台阶处回风,隔一排放一个回风口,一层共11个回风口,二层4个回风口,尺寸大小为0.5m×10m(X×Z)。一层观众区后部设置10个送风口,负责后部8排观众的负荷,模型中简化为0.3m×0.3m矩形风口,风口中心距地面为3.15m,风口间距为1.1m,送风温度为22℃,水平送风,X方向速度为-2.85m/s;二层布置8个送风口,负责二层观众和一层剩余观众的负荷,风口尺寸为0.3m×0.3m,送风温度为22℃,水平送风,沿X轴负方向,速度为-9.8m/s。

2.1.3 方案三:下部送风上部回风

送风口位于座椅后部台阶上,大小为0.1m×10m,送风角度与水平面有45°夹角,方向如图4,送风温度为22℃,X方向速度为-0.23m/s,Y方向速度为0.23m/s。舞台回风口位置及大小不变,观众厅回风口设在顶棚,回风口大小均为1m×1m。

图4 方案三送风口布置简图

2.2 分析

2.2.1 温度场

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比较主要通过对三个截面(Z=-10、-6、-2截面)距地面1.1m处的数值进行比较,观测点为人体模型上部0.1m处的值,观众区选取22个点。可以看出方案一观众区的平均温度最接近设计温度,方案二和方案三温度很接近,虽然略低于设计温度,但满足设计要求,观众感觉较为凉爽。观众区的温度均匀性差别较大,方案一靠近北外墙处温度明显大于中部,且其中不同区域温度变化较大;方案二在靠近中间过道处的温度比中部的温度要高;方案三温度变化最为平缓,在靠近外墙处及观众区后部温度略有升高,整体温度波动在1度左右。这是由于送风口数量较多,风口均匀的放置在观众区内,送风速度较小。

2.2.2 速度场

由图可以看出,三种方案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方案一的速度值最大,方案三的速度明显小于前两种方案。观众区的前排三种方案速度变化都比较大,这是由于靠近舞台回风口的缘故。

2.2.3 PMV-PPD

因为PMV于PPD对应的关联性,PMV等于零即PPD≤5%【3】,所以本文只取PPD作为比较。三种方案的PPD都小于20%,符合设计标准,观众整体感觉较为舒适。由图可以清晰的看出方案二PPD值最大,波动也最大,其次是方案一,方案三最优。另外可以看出,一层观众区的前部的PPD较大,沿X轴逐渐减小,直至平稳。方案一和方案三中二层的PPD变化较为平缓,方案二挑台处的PPD变化较大,这也是气流通过挑台处的急剧变化而导致的。

2.2.4 空气龄

由图可知方案一空气龄在500s左右,方案二在400s左右,方案三在200s左右。方案二、方案三的一层观众区空气龄波动较大,空气龄由前到后逐渐减小,这一是由于前排靠近舞台回风口的原因,容易形成湍流,其次与送风口的位置、送风速度有关。以方案三为例,送风口的速度在0.2m/s左右,而舞台回风口速度在2m/s左右,这使得前排气流组织受回风口的影响明显。方案二空气龄变化较为平稳,只是在二层挑台下部出现空气龄陡降,这与温度、速度变化的原因一致。虽然方案三空气龄变化较大,但变化范围大约在100~300s之间,在三个方案中空气龄最小。另外,方案一送风量小于其他两种方案,这也直接导致空气龄较大。虽然方案二和方案三送风量相同,但方案三比方案二空气龄小得多,这也体现了置换通风的优势。

3 结论

本文以舒适度为标准,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方案三为最优。

(1)下送上回的气流组织形式不但各项指标能很好的达到设计要求,并且下送上回的气流组织形式对应的温度场、速度场都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气流死角,气流流动速度舒缓,人员感觉较为舒服。

(2)就换气效率来说,由于方案三为置换通风,相比于混合通风,置换通风优势明显,因为送风口距离人体较近,人体周围的空气品质较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适当调小置换通风形势下的人员的新风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1]王鸿章,李惠风.影剧院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钟大亮.剧场通风方式的数值模拟及比较 [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薛殿华.空气调节 [M].北京:清华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观众厅风口外墙
“地产+露营”新“风口”来临?
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施工工艺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判断:哪位洗得快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活力美妆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观众厅视线分析软件《神眼》的应用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