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热贴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3-09-17高树彬田志伟贾艳平孙士丹范小芳陈赛斌杨一民陈四文

中医药通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曲池下丘脑内毒素

● 高树彬 田志伟 贾艳平 孙士丹 范小芳 陈赛斌 杨一民 陈四文

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致热源,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是效应很强的发热激活物,其致热方式可能是刺激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传入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将药物贴敷于特定俞穴,使药物经俞穴渗透进入人体,由经络血脉透达全身,并通过药物对俞穴的局部刺激以及经络传导,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现代研究认为,cAMP和AVP是调节体温的介质,抑制ET性发热,参与热限形成[1]。

本实验旨在观察退热贴穴位敷贴法用于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退热疗效,及其对下丘脑、脑脊液的cAMP和膈区AVP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普通级新西兰白兔,雄性,10~14周龄,体重 2 ~3kg,基础直肠温度 38.5℃ ~39.5℃[2](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粤监证字2005A002SCXK(粤)2003-0001),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0℃ ±2℃,分笼饲养。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160EU/支,厦门鲎试剂实验厂),泰诺林混悬滴剂(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07),退热贴(厦门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兔精氨酸加压素(AVP)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兔环磷酸腺苷(cAMP)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天平(北京海纳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型号FA2004),离心机(北京东迅天地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型号2420型KUBOTA),酶标仪(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infiniteMT200),兽用体温计,匀浆仪。

2 方法

2.1 分组 将3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即:空白组;模型组;热贴组;泰诺林组;退热贴、泰诺林联合组。

2.2 造模 用无热源生理盐水将内毒素稀释成10EU/ml,按内毒素10EU/kg耳缘静脉注射制造发热模型。

2.3 给药 空白组:生理盐水1ml/kg耳缘静脉注射;模型组:内毒素10EU/kg耳缘静脉注射;退热贴组:将兔大椎、曲池穴位备皮,然后予内毒素10EU/kg静脉注射,30min后予退热贴贴于大椎、曲池穴并固定;泰诺林组:内毒素10EU/kg耳缘静脉注射,30min后予泰诺林15mg/kg灌胃[3];退热贴、泰诺林组:将兔大椎、曲池穴位备皮,然后予内毒素10EU/kg耳缘静脉注射,30min后予退热贴贴于大椎、曲池穴并固定后,速予泰诺林15mg/kg灌胃。

2.4 体温测量 实验前将兔置于兔固定架上,用数字温度计每天适应3~4小时,待动物稳定后开始测体温。测温时将温度计探头插入动物肛门内约6cm,每10分钟测1次,连测3次,取平均值为基础体温。

2.5 观察指标 第一部分:各兔给药完成后,即按前法给各兔测量体温并记录,每隔30分钟测1次,连续观察6小时。各组平均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第二部分:下丘脑、脑脊液的cAMP含量及腹中膈区AVP的含量。第一部分实验完成后,将兔继续常规分笼饲养7天后再开始第二部分实验[4]。各兔分组及给药同上。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1小时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10ml致死,断头,沿两耳中线向前剪开皮肤,充分暴露头枕部,用5号针头沿硬脑膜易被刺破区域的上缘正中穿刺[5],抽取脑脊液0.6ml入1ml试管离心20min(3000转/min),取上清,置-20℃冰箱保存备测。抽取脑脊液后迅速剥离头盖骨取出全脑,于视交叉与灰结节间取下丘脑50mg,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2ml,充分匀浆后倒入5ml试管中,静置 5分钟后离心(3000转/min,20min),取上清,置-20℃冰箱保存备测。同时将剩余脑组织置沸生理盐水中煮沸5分钟后,取腹中膈区脑组织30mg,加PBS 2ml,充分匀浆后离心(3000转/min,20min),取上清,置-20℃冰箱保存备测。cAMP和AVP含量测定分别按其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2.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测定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法判定两变量间相关情况。

3 结果

3.1 样品对平均体温变化和最大体温上升高度的影响 结果见图1、表1,显示:空白组体温无明显波动;模型组在给药后1小时和5小时分别达到发热高峰,呈明显双峰热,△T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造模成功;其余三组的△T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联合组与模型组的差异更显著(P<0.01),退热效果显著。

3.2 样品对下丘脑、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2,模型组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其余三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以联合组更显著(P<0.01)。膈区AVP含量比较,模型组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退热贴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更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泰诺林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

3.3 相关分析显示 各组脑脊液的cAMP含量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r=0.918,P<0.05),下丘脑的cAMP含量与体温变化也呈正相关(r=0.883,P<0.05),腹中膈区AVP含量亦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r=0.901,P <0.05)。

表1 各组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n=6,±s)

表1 各组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n=6,±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 <0.01。

组别 △T(℃)空白组0.013 ±0.083模型组 0.738 ±0.167△退热贴组 0.588 ±0.106*泰诺林组 0.591 ±0.062*联合组 0.366 ±0.121**

表2 脑脊液和下丘脑的cAMP和膈区的AVP含量比较(n=6,±s)

表2 脑脊液和下丘脑的cAMP和膈区的AVP含量比较(n=6,±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1;与模型组比较,*P <0.05,**P <0.01。

cAMP(pg/ml)组别脑脊液 下丘脑腹中膈区AVP(ng/L)154.58 ±9.71 121.14 ±8.41 63.35 ±6.26模型组 220.50±20.64△△ 166.48±9.35△△ 99.92±11.36△△退热贴组 182.26 ±7.35* 136.62 ±17.15* 86.59 ±4.96*泰诺林组 195.20 ±10.66* 148.20 ±12.78* 99.68 ±8.98联合组 172.47±8.18** 133.34±10.57** 79.80±7.15空白组**

4 讨论

外治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仅方法不同,而治疗原则是一致的。中药穴位贴敷的外治法因易被患者接受,在临床也属常用。

本实验所用退热贴药物组成有羌活、白芷、细辛、川椒、赤小豆等,穴位选择大椎、曲池。大椎穴是督脉、手足阳经的交会穴,被称为“诸阳之会”,能宣散一身阳热之气,主一身之表,具有通阳、解表、退热、祛邪的作用。另外,因为其位于督脉通达上下的关键枢纽部位,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6]证实,大椎穴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不仅可使白细胞数量适度增加,更可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得到增强,其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调督阳”的作用有关。曲池为手阳明经之合穴,具有疏风清热,调和营血的作用,为全身祛风退热的要穴,无论热邪在表,还是热入阳明或热在半表半里,本穴均有较好的作用。本研究精选中药具有发散表邪,祛风散寒功用,其中羌活气味雄烈,细辛芳香透达,《本草纲目》记载川椒属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诸药气味俱厚,贴敷于大椎、曲池穴,药物功效加之所选穴位的特殊功用,共奏发散表邪、解风寒外束之功,达到激发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退热解表的作用,以助驱邪外出。

现代研究认为,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由正、负调节中枢两部分组成。目前公认的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Na+/Ca2+比值、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cAMP是一种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7],ET性发热时,cAMP可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动物下丘脑、脑脊液中的cAMP明显升高,与发热效应呈明显正相关。cAMP可能是最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近些年来,中枢解热介质在发热反应过程中的负调节机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已证实,参与体温负调节的中枢解热介质主要有精氨酸加压素(AVP)、促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及其他一些尿中的发热抑制物。机体发热时,腹中膈区和杏仁核分泌AVP增多,并作用于AVP受体V1,通过神经系统传导作用于神经元,削弱ET引起的发热效应[8]。腹中膈区的AVP含量下降,表明AVP的释放增多,刺激腹中膈区的AVP的内源性释放而抑制发热。

本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退热贴的单独使用还是与泰诺林的联合使用都对ET性发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以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由此可推测,退热贴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刺激膈区AVP的内源性释放而抑制发热,此双方面的调节作用达到退热效果。但本研究样本量尚小,实验条件有限,退热贴和泰诺林联合使用能否使退热效果更稳定,能否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和探讨。

[1]李楚杰.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10(5):553 -557.

[2]中国药典[S].二部,2010:附录 XID.

[3]陈 奇,孙建宁.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7 -1172.

[4]杜 颖,黄清泉,贺争鸣.家兔对细菌内毒素致热耐受性的实验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4):13 -15.

[5]富 宏,陶迎红,王学美,等.经皮穿刺延髓池抽取兔和大鼠脑脊液的方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11):684 -687.

[6]李晓泓.大椎穴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2 -343.

[7]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 -90

[8]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6-112.

猜你喜欢

曲池下丘脑内毒素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中药对下丘脑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