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鞍的由来及演化

2013-09-11李天宇

关键词:马鞍契丹

李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马鞍的由来及演化

李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人类驯服马之后,随着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鞍就应时代要求而产生。马鞍成为人们生活、征战、狩猎、竞赛等必不可少的马上用具。通过对马鞍考古资料、文献的发掘与记载,梳理了中国古代马鞍的发展历程,经过初级阶段、转变阶段和发展阶段,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马鞍。

马鞍;高桥鞍;发展

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马,但马鞍的产生要晚很多。早期的马被人们用来运输货物、拉车,并未供人骑乘使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马开始被人们骑乘,也开始被用做征战。骑兵的出现为马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马鞍的普及和进步与骑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马鞍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之际,赵国为对付胡人,抛弃了传统的兵车战,变为“胡服骑射”,组建了骑兵部队,从而揭开了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单骑历史的序幕,也揭开了马鞍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马鞍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湛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最初的马鞍并不是现在所见到的“高桥形”马鞍,而是一个简单的鞍垫。马鞍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是用皮革制成,且是匈奴人发明的。是时,匈奴人最先学会骑马,这些人首先发现在马背上垫一点什么东西会舒服一点。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其进行了改进,让马鞍前后都高出来一点点,这样可以坐得更稳。其后根据人与马舒适度的要求,马鞍不断发生变化。

从我国的考古资料来看,殷周时期的马主要用于驾车,所以没有鞍。我国古代的马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出土文物来看,是在新疆的鄯善。1992年,在新疆鄯善的蘇贝西墓中出土的马鞍具就是战国时期的,马鞍表面由皮革制成,中间填塞羊毛加厚鞍垫,周边用很细的皮线缝制。马鞍呈长方形,横向分为两半,左右下两片较厚,中间衔接处较薄[1]。是时,马鞍的形状就像两片枕头,里面用羊毛填塞起来,外面都用皮革制成,与其说是马鞍,不如说是可供骑乘的鞍垫。这个鞍垫可以折叠,不用的时候折叠起来,用时把它展开放在马背的两侧。这种马鞍有三条带子将其固定,一条叫肚带,是从腹部来固定鞍子,再用带扣把它勒紧。另外两条,一条是胸带,也就是攀胸,是从前边胸前穿过然后把鞍子的两侧固定,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鞍子前后滑动;一条叫鞧带,是通过马的臀部,然后绕过马的臀部来把马的鞍子固定。这样,鞍子在马背上上下前后都比较固定,人坐在马背上更稳、更易于操作。

到了秦代,马鞍具的发展依然没有大的进展,仍然停留在新疆鄯善战国马鞍的水平,此时出土的马鞍具,或可称为“低鞍”,在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的陶战马身上可以清楚地见到,见图1。

图1 秦兵马俑之鞍马俑

漠北诸颜乌拉山匈奴六号墓出土有木马鞍,匈奴马鞍的鞍体简单低矮,前后鞍桥尚未出现,类似鞍垫[2],这也是马鞍最原始的雏形。

文献中最早的马鞍见于《太平御览》卷三五八引《六韬》:“车骑之将,军马不具、鞍勒不备者,诛”。综上所述,战国后期和秦代,骑兵的马具或装备,有鞍垫,上缀璎珞和短带,马腹有肚带,臂勒后鞧,整个装备除马镫外,其他大体齐备。

西汉初期,马鞍形状仍没有太大发展,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骑兵俑即可证实这一说法[3],现在咸阳市博物馆中尚展出杨家湾出土的三千彩绘兵马俑等。西汉末年,为了减少摩擦,更加稳定,马鞍形制发生了变化,形成前后两端略微高起的马鞍,也就是“鞍桥”的形成,这才正式进入人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马鞍,见图2。

图2 汉代马鞍

图3 汉代马鞍(馆藏:内蒙古呼伦贝尔)

鞍桥出现初期,并不是有坡度的鞍桥,而是鞍的两头直立、但较低平的鞍桥。如河北定县出土的一组铜车马具中就有这样的马鞍。这种马鞍,即人们所说的“高马鞍”的形制,形成于西汉,是时,王室贵族已经“盛饰鞍马,竞加雕镂”,见图3。而“低马鞍”在东汉时期流传较为广泛。兰州、张掖出土的汉代铜马车就体现了这一点。张掖葫芦墩铜马、马饰保存下来的较多。有出土马鞍,鞍长10.5 cm、宽9 cm、前鞍桥高7 cm、后鞍桥高3.5 cm,鞍下两侧有障泥,长11.4 cm、宽9 cm,近似方形。张掖四角墩铜马唯存鞍一件,长10.2 cm、宽8.5 cm、前鞍桥高7 cm、后鞍桥高3.5 cm[4]。

秦汉以后,自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装备了比较完备的马甲“甲骑具装”,又称“具装铠”,战马的全身都得到了保护。此外,高鞍桥的马鞍至晋代得以广为流行[5]。而我国古代马鞍的成熟期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显著标志是高桥马鞍的流行和马镫的出现。

图4 北魏牵马陶俑

1975年,呼和浩特市北魏墓出土牵马陶俑,见图4,俑高19.5 cm,马长30 cm,马高19.5 cm。男俑,头戴风帽,身穿窄袖长衣,腰缠束带,足穿长靴,面带微笑,手持缰绳,双腿直立。马俯首站立,脖上挂铃,马鞍下方用阴刻线条刻划马镫。

这一时代的马鞍形制,有大量出土文物可以体现。如南朝中晚期的“燕子矶墓石马”。南京市栖霞区东杨坊南朝墓出土遗物中的陶马背上有桥型马鞍[6]。咸阳市胡家沟西魏候义墓有备有鞍及蹬的骑马武士俑。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出土遗物的骑马武士俑、陶马等都有马鞍体现。北周王令猥造像碑中马浮雕也有体现。

隋唐时期,马鞍的形制发生变化,表现在前鞍桥高而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这种设计大大的增加了骑手的舒适度。最完善的马鞍出现在盛唐时期,现在可以从那时的唐三彩中看到。唐代鞍具实物较多,且比较重视装饰。扬州出土的一批唐代彩绘俑中,有一件高55 cm的骑马男俑,即可清晰看见马鞍[7]。马鞍前后都很高,配有马镫,唐朝的名画,贵妃上马图,可以看见女人娇嫩如杨妃,都可以安全的骑在马上,身体在马鞍上磨蹭,而没有感到不舒服,足见马鞍的作用。那时候战士使用这种马鞍,可以在马上自如地使用各种兵器。战斗力大大的提高。史料中对此时的马鞍也有记载,《史记·留侯世家》曰:“下马踞鞍而问”[8]。南宋祝穆写的《方舆盛览》上有记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即控之,今有五马坊”。

图5 辽代金鞍

宋辽时期,马鞍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甚至在那时期的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一副金鞍,见图5,它由柏木做成,呈凹形,前桥立后桥向后倾斜,前后鞍桥和两侧座板都是由铜条加固,而且在其前后鞍桥外侧都贴着云风纹金银鞍饰,显得极为华贵。

契丹人生活在草原上,从小就熟识骑射,所以对马具也十分重视。契丹在公元10世纪创造了独具草原韵味的辽文化。其马鞍的制作工艺也在鲜卑、突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创造了更加完备装饰全马的鞍马饰具。辽鞍整体加宽,前鞍桥加高,后鞍桥略低于前鞍桥;鞍饰也有单一质地发展为金、银以及玉石镶嵌,纹饰由古朴发展到繁复高贵。此“契丹鞍”在中华各地享有盛誉,也为蒙古族马鞍奠定了基础。内蒙古文博专家曾考证,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契丹军队所备鞍辔、器械就受到当时割据一方的兵家豪雄追捧。到了北宋,契丹鞍、蜀锦、端砚、定窑瓷器等并列称为“天下四绝”。据《契丹国志》记载,契丹马鞍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宋朝皇帝作为生日礼物,可见契丹国君对契丹鞍精湛工艺水平引以自豪。

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墓中的陪葬品就有马具,马具有包银木马鞍,马鞍有錾花鎏金银马鞍前桥和金花银马鞍后桥等,可见当时的马鞍技艺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图6 辽代云纹鎏金铜马具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代钦塔拉墓出土的辽代云纹鎏金铜马具,见图6。该马具均为铜质鎏金,由马络头饰、马项饰、马盘胸饰、马鞍饰和马后鞧饰五组组成。饰件主要以捶揲、錾花等工艺加工的手法,将钉缀和镶嵌装饰在皮革和木器上,并采用高浮雕和平面线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錾刻云纹各种图案,这与史载的契丹马具“甲天下”相吻合。

图7为元朝文物:卧鹿纹金马鞍,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它前高后底,前鞍桥通高20.8 cm,后鞍桥高11 cm,鞍通长51 cm,别看鞍子是木质的,但它的前后都贴有金光闪闪的金片,使这件马鞍显得格外豪华气派。

元代成吉思汗时期,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马鞍,生活和战马马鞍分开,进一步推进了蒙古族马鞍的发展。在古老的史诗《江格尔》里就有对马鞍的描绘:“明彦挽起金银马的银缰/虎头红靴刚刚触到银蹬/就像火星一闪/纵身跳上柔软的鞍垫”[9]。

图7 元代卧鹿纹金马鞍

元代的马具在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出土过几套,主要是鞍具,保存都很好。在陕西户县贺氏墓出土的大量元代俑中有骑马俑、牵马俑以及陶马均有马鞍的体现。总之,元代的马鞍与今天的马鞍已经极为相似。

图8 近代马鞍

马鞍(图8),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古朴到高贵的过程。蒙古族这个从游牧民族发展至今的民族,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长期的马背生涯中,人们不断改进鞍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鞍马文化[10],也不断被世界所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考古学的研究,蒙古族鞍马文化会变得更有内涵,会走上更高的台阶。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马鞍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马鞍的初级阶段,从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年,这一阶段马鞍出现,但马鞍的形制都极为简陋,近似于一个鞍垫。第二个阶段为马鞍的转变阶段,从西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马鞍的形制发生重大变化,“高桥鞍”出现并走向成熟。第三个阶段为马鞍的发展阶段,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这一阶段,“高桥鞍”进一步发展,突出体现在马鞍的装饰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元代马鞍已和现在马鞍极为相似。

[1]刘永华.中国古代车与马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6-128.

[2]白丽民.试说蒙古族马鞍的装饰艺术[J].内蒙古艺术,2003(2):57.

[3]刘晓东.咸阳杨家湾兵马俑及相关问题初探[J].文博,2009(2):25-27.

[4]陈炳应.兰州、张掖出土的汉代铜马车[J].文物,1988(2):46-48.

[5]王兆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3.

[6]祁海宁,张金喜.南京市栖霞区东杨坊南朝墓[J].考古,2008(6):39-40.

[7]李万,张亚.扬州出土一批唐代彩绘俑[J].文物,1979(4):1-3.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39.

[9]色道尔吉译.江格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0]林明.马背上安马鞍,古树有记载[N].温州日报,2011,10(12):005.

〔责任编辑 李海〕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add le

LITian-yu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hot Inner Mongolia,010022)

After being tamed by human,horses play a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so the need of saddles comes into being with time.Saddles become the necessary equipments in people's life,war,hunting and competitions,etc.Through exploring archaeological and literaturematerials about saddles,this thesis sor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cient Chinese saddles.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saddles'development process:the initial stage,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and then,they gradually evolve intomodern saddles.

saddle;Gaoqiao saddle;development

N09

A

1674-0874(2013)06-0093一04

2013-08-08

李天宇(198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马鞍契丹
马镫与马鞍
雕花马鞍
红马鞍
马鞍天然奇石馆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契丹小字解读三探
契丹小字解读再探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