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7)

2013-09-06崔仲三

少林与太极 2013年3期
关键词:劲力右掌左脚

文/崔仲三

二十、转身撇身捶

转身撇身捶的动作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五种捶法之一,动作由两部分——转身撇拳(捶)及弓步冲拳组成。

“转身”强调了此动作身法的变化。在转身的时候,首先要注重的是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即以腰髋的转动带动身体沿纵轴旋转。左脚内扣135度,加强了身体向右后转动的幅度,使右脚随身体的转动能轻松地提起迈出。右脚的落点要稍偏右,双脚的距离与肩同宽,要避免双脚在同一直线上。左脚、右脚、身体重心垂线,三点确定了动作姿势的稳定性,加大了撇拳(捶) 动作的力度。“撇拳(捶)”也称为“反背拳(捶)”。一般来讲,“撇拳(捶)”动作的翻打,是在大幅度转体的情况下借势进行的。右拳的翻打是以右肘关节为圆心、右前臂为半径,拳以扇面形的动作弧线体现。右拳击打时意贯拳背,有翻打、格挡的意思。松肩垂肘,右臂撑圆,这是右拳动作的姿态,是劲力通顺的基础和保证。随着身体重心的右移、右弓步的形成,腰髋继续右转,右拳回收,含有引带、化解之意。左掌横掌推出,此时意贯左掌外缘及左臂,形成“刚劲”或“截劲”,其作用全在右拳的引入落空,在对方不能化解时向对方中心发力。动作时应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肩肘松沉,立身中正,敛气凝神,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掌,节节贯通。随后,腰髋回转,身体左转,带动右拳击打。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用身法和手法将对方劲力顺势化解称为“吞”,其劲可以看作是合劲。而用身法和手法顺势借力进击称为“吐”,其劲可以看作是开劲。动作上的一吞一吐,劲力上的一开一合,技法上的一化一进,就把转身撇捶动作的圆活连贯、连绵不断、劲力的刚柔相济有机地组合起来,体现了拳理所云“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

二十一、左右云手

左右云手的动作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唯一一组身体重心左右移动、横向出步(也叫“侧行步”)的动作形式,因而身体重心的稳定至关重要。

髋关节要保持在与地面水平的位置移动,腰髋的松沉不仅保证了身体重心的稳定,同时也为双脚的侧行开步、收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侧行步中,随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双脚轮流踏实支撑,双腿的动作要虚实分明,要掌握“轻提慢落”的步法规律,如左脚能轻松地提起向左侧行迈出,右脚也能轻灵地提起向左脚靠近。一般来讲,侧行步的步幅要合度,如以右腿支撑,左腿自然伸直横行迈出一步,以前脚掌能轻松落地为宜。右脚的提收同样也是以前脚掌踏地支撑,身体重心保持左右平稳过度,上体不可俯身歪斜摇晃。双脚的脚尖向前,双膝关节要保持与双脚同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点落点收”。

双脚的横向距离在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的要求是与肩同宽,大不可大于肩宽,同时也不可小至双脚靠拢。如果双脚靠拢,则身体极易失去重心,不易保持平衡。

立身中正,身体纵轴左右转动,上体以扇面的活动范围动转,带动双臂的运转。双臂在体前反向轮流交错立圆绞动,其劲力也是不断变化的。以右臂为例,右臂由左肩前到右体侧前逐渐内旋翻转掌心向外,其劲力为“劲”;右掌由右侧前下落到右腰髋部位,其劲力为“采() 按劲”;由右侧经腹前到左腹前,右掌臂为下“劲”;由左腹前到左肩前,力贯掌指,右掌臂为“抄裹劲”。劲力变化过程是() 劲——采() 按劲——劲——抄裹劲,左右相同。身体转动的幅度分别以左侧前45度、右侧前45度为宜,身体转动不可超过180度,否则身体重心极易偏斜,出现身体向后倾倒的现象。双臂在运转过程中均要保持弧形,松肩垂肘,含胸拔背。上手掌指与上眉平齐,称为“上齐眉”,与身体的距离为本人的四拳距离。下手掌指与腹齐,称为“下齐腹”,与身体的距离为本人的两拳距离。距离过大,动作显得零散、破碎。距离太小,动作显得拘谨、无力。双掌的运转与左脚的迈出、右脚的回收,身体重心的移动要同时同向,协调配合进行。不可肩关节先动,否则会使上下动作脱节、不相随,形成身体扭动。掌随体转,眼随掌动,精神提起,体会拳谚所云:“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乎!”

二十二、高探马

高探马的动作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高架虚步之一,动作过程强调了身法变化的重要性。

向左转身时,首先要注重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即以腰髋的转动带动身体沿纵轴旋转,使左脚随身体的转动能轻松地提起前移。左脚的落点要稍偏左,双脚的距离与肩同宽,以避免双脚在同一直线上。左脚、右脚、身体重心垂线三点,保证了动作姿势的稳定性。

在大幅度转体的情况下,右掌借势横掌向前展伸。此时意贯右掌外缘及右臂,其劲称为“刚劲”或“截劲”,其作用全在引入落空,在对方虽知受力但不可变化之时,随即向对方中心发力,其劲力快而短促。松肩垂肘,右臂撑圆,是右掌动作姿态、劲力通顺的基本保证。

左臂回带,左掌松沉回收,含有借劲,有引带化解之意,乘人之势,借人之力,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意境,同时也充实了右掌的横切“截劲”。因而左掌的回收、右掌的展伸、左脚的踏地虚步,均随腰髋的转动上下相随、协调配合进行。

身形上,腰髋的转动及身体的重心要有向上的提拔之意,同时也使双膝关节随之向上展伸。腰身的拔伸,体现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尾闾中正、虚领顶劲的含义。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使双臂的劲力有机地贯穿成为一体。但右掌、左臂劲力的轻与重、虚与实要合理分配,正如拳谚所云:“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另,此式动作中,右掌的向前展伸还有一种作法是立掌向前推出,以扑面掌的动作形式出现。本文所描述的动作,是依澄甫宗师当年所传。两种动作的技击含义大同小异。

猜你喜欢

劲力右掌左脚
易筋经(七)
先左脚,再右脚(下)
先左脚,再右脚(上)
抬不起的左脚
形意拳劲力特点及在实战中的体现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白猿通背拳前八手
杨氏八卦掌之撩阴掌技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