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探究:以“heart” 为例

2013-09-04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引申义多义本义

姚 远

(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418000)

一、引言

一个词语拥有多个意义,这样一种现象通常被人们称作一词多义(polysemy)。而这样一种简单的定义往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因为这样就将同形异义、多音词等和真正的一词多义混为一谈。事实上,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早已在1867年对一词多义做出了定义,即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1]。因此,本文在接下来所讨论的例子均是按照此定义筛选出来的。

一词多义现象之所以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广泛存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人们所了解和接触的事物都极为有限,因此使用有限的词汇就能满足表达的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词语已经不可能仅仅只具备一个意义,人们也不可能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汇来给新事物命名。因此一词多义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国内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林正军、杨忠[2]和张金生、宋成方[3]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出发,探讨了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戴禄华[4]和马明[5]从整体上探讨了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李瑛、文旭[6],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叶碧慧[7]则专门分析了“head”的转喻认知。总的来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认知机制:范畴化,隐喻和转喻。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利用这些思维方式,将新的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从而在飞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中适应不断丰富的概念表达的需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探讨了“heart” 的一词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证明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

二、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这两个概念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者对其有过不同的解释,过去认为隐喻和转喻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两个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

1.隐喻简介

隐喻(metaphor)已经成为人们思维的一项重要手段,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更是在语言中大量出现,并且由于多年的使用,逐渐固化,以至于现在的人们如果不仔细品味已经很难发现其中隐喻的影子。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从自身以及周围出发,逐渐开始探索世界。因此当需要理解和认知一个新的事物时,人们总是首先将其与自己业已认知的事物进行比较,寻找其间的相似性,进而加深理解并认知。正如内格尔所说:“人们的确倾向于使用熟悉的关系系统作为在智慧上借以同化起初陌生的经验领域的模型。”[8]用一种事物去帮助理解另一种事物,在认知上即从一个认知域(始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 (目的域)的投射。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隐喻大致被分成了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如:“time is money”;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如“happy is up and sad is down”;和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如“choices in lifeare crossroads”[9]。

2.转喻简介

与隐喻一样,转喻(metonymy)在认知语言学中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与隐喻主要涉及相似性不同,转喻所涉及的是临近和突显的关系。一个事件包含了许多方面,一个物体包含了许多属性,一个整体也包括了许多部分。当人们在面对一个人,物体或事件时,往往注意到的是他(它)最明显最突出的部分。见到一个身材十分高大健壮的人,我们往往称其为“大个子” 或“大块头”。那是因为相比他的五官样貌,他的身材是最明显的特征。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它们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的。叶碧慧[7]将转喻的类型大致分成了三类:部分代替整体;整体代替部分以及部分代替部分。

3.隐喻和转喻的联系与区别

隐喻和转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涉及了认知域及投射等相关概念,但其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隐喻涉及了两个认知域即始源域和目的域,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似性关系;而转喻仅仅牵涉到一个认知域,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临近和突显的关系。其次,转喻的投射一般是双向的,一个事物的凸显性可随着视角的转换而转换,从而凸显出不同的方面。这也正是转喻大致可分成部分代替整体;整体代替部分以及部分代替部分这三类的原因。而隐喻的投射基本都是单向的,不会随着视角的转换而转换。例如:

1)这辆坦克是一头钢铁猛兽。

2)众多国脚在这场比赛中状态不佳。

例1)是隐喻,为了说明这辆坦克的凶猛和强悍,将始源域“猛兽”映射到目的域“坦克”上,完成了从动物到机械物体的映射,是两种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例2)是转喻,“脚”本来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足球运动员主要是依靠脚来完成比赛中的各种动作,因此相对于身体的其它部分而言,脚成了最明显的部分。因此在此转喻用用“国脚”来代替了“国家队足球运动员”,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

尽管存在这些区别,但实际上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时候很难严格地区分出隐喻和转喻的界限,原因在于“域”的界限事实上是模糊且难以界定的。因此,隐喻和转喻往往互相交织而共存。相似性是被增加到邻近性上的,因此任何转喻都带有一点隐喻的色彩,而任何隐喻也都有转喻的痕迹[10]。

三、“heart”词义延伸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

根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11],“heart” 一词有如下解释:

(1)the organ in the left side of the chest that pumps blood around the body.(心脏)

(2)the outside part of the chestwhere the heart is(心口或胸口)

(3)the part of the body where the feelings and emotions are thought to be,especially those connected with love.(能感产生感情和情绪的身体一部分,尤指和爱有关的部分,如良心)

(4)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th.(事物最重要的部分)

(5)the part that is in the centre of sth.(处于事物中心的部分)

(6)thesmallerleaves in the middleof aCABBAGE,LETTUCE,etc..(植物的心,如卷心菜心,莴苣菜心)

(7)a thing shaped like a heart,often red and used as a symbol of love.(心形的事物,通常为红色,是爱的标志)

(8)one of the four sets of cards(calledSUITS)in a pack deck of cards,with red heart symbols on them.(扑克牌中的红桃)

(9)one card from the set of hearts.(一组红桃花色牌中的一张牌)

在这总共9项的义项中,义项(1)即“心脏”为“heart”的本义,而剩余的八个义项则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通过对这八个义项的研究,我们发现义项(4),(5)和(6)是很明显的隐喻。因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担负着给全身供血的工作,如果一旦心脏出现问题,那么人就会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因此用“heart”来表示“事物最重要的部分”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始源域(heart)向目的域(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的映射。与之类似的是义项(5)和(6),由于人们通常将心脏看成是人体的中心,因此用“heart”来表示“处于事物中心的部分”。而将“heart”指“植物的心,如菜心”则是因为将植物看成了和人一样的事物。以上的两个义项都是依靠跨域的映射获得的。义项(2)是转喻,因为我们如果将观察的范围扩大,将心脏及其周围的身体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尤其是将包裹心脏的胸膛看成心的一部分,就可以产生“心口或胸口”这样的意义。这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由临近性关系产生。义项(3)则略微有些特殊,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心里可以有各种情绪和感情,如喜悦,愤怒,悲伤等,我们可以将“爱” 视为心里的一种情绪。 那么“爱” 就是“heart”的一个次域,是其一部分,所以这就属于整体代替部分的转喻;其二,用表示具体事物的实体来表示心理状态,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可以将其视作隐喻。所以义项(3)是隐喻和转喻相互交织所产生的义项。同样,义项(7)也是隐喻和转喻互相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心形图形其实就是依据心脏的样子,通过适当的夸张和艺术加工而画成的,而且也仿照心脏的颜色画成红色,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由相似性关系产生的隐喻。另外,“爱”是内心情绪的一种,所以心形图形可以表示爱意,我们又能将其视为整体代替部分的转喻。义项(8)和(9)与前面所提到的义项又有特殊之处。与其它义项同本义尚有联系不同,义项 (8)和(9)实际上同本义“心脏”已经没有直接联系了。它们均是从义项(7)发展而来。扑克牌中的红桃在外型上与红色的心形极为相似,因此义项 (8)用红色的心形表示扑克牌中的红桃属于隐喻的范畴。而在扑克牌的四种花色中,红桃花色的牌有许多张,因此义项 (9)“一组红桃花色牌中的一张牌”显然属于整体代替部分的转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heart”的八个引申义项中,隐喻占了4例,转喻占了2例,隐喻和转喻互相交织的例子占了2例。由此可见,在词义扩大的现象中,隐喻思维比转于思维作用更明显。因为转喻思维主要是由于事物的临近性和凸显性而产生的,其扩展在广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主要表示具体的事物;而隐喻则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拓展出更多的具体和抽象意义。其次,在词义的延伸过程中,某些从本义延伸出来的义项又能成为其他义项的本义,使得词义的发展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我们用图1来简单表示“heart”一次的义项延伸。图中实线箭头代表隐喻,而虚线箭头代表转喻。

图1

四、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究其根源是人类的认知在其中起作用。因此要了解其产生机制,就离不开对人类认知心理的研究。总的说来,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引申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尤其以隐喻为甚。本文以“heart”为例,分析了其八项引申义项的产生过程。在由隐喻产生的义项中,主要是基于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相似性关系;而在由转喻产生的义项中,主要是基于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临近性关系。在有的情况下,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产生新的义项。此外,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有些从本义发展而来的引申义又可以成为其它引申义的本义,从而使一词多义向多方向多层次发展。了解一次多义的产生机制,对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记忆众多词汇的意义有一定帮助。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单词的各项意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1]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99.

[2]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

[3]张金生,宋成方.一词多义现象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25-30.

[4]戴禄华.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与认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9):97-99.

[5]马明.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J].东北大学学报,2011,(6):544-549.

[6]李 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外语教学,2006,(3):1-5.

[7]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J],宁波大学学报,2011,(4):68-71.

[8]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28.

[9]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Goossens,L.Metaphtonymy:theinteraction ofmetaphor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A].In Dirven,R&Poring,R.(des.),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2:349-368.

[11]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六版) [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猜你喜欢

引申义多义本义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