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清解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盆腔炎66例临床观察

2013-09-04王素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2期
关键词:盆腔炎包块证候

王素改

(山东省泰州市中医院 泰州 225300)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差,病程迁延日久所致。因长期炎症刺激,器官周围粘连,抗感染药物不易进入,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患者主诉多以疼痛为主,同时伴有多种证候。该疾病的病程较长,久病属“虚”,许多患者就诊时腹痛并不一定十分剧烈,但延绵不绝,同时伴有神疲乏力等虚乏证候。本研究旨对补肾清解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盆腔炎进行初步临床观察,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B超检查结果,评价该法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在泰州市中医院妇科门诊收集慢性盆腔炎患者140例,诊断明确并符合纳入标准,按照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4例患者未按时服药及进行随访,对照组中2例患者未能按时服药,2例患者失访,故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的共132例,失访率<10%。有效病例中已婚104例,未婚28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2]盆腔炎诊断标准,按以下标准进行纳入:(1)符合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标准。(2)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症状反复发作的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不调,经量增多,不孕,白带增多等;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部分患者出现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

1.3 排除标准 (1)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3)无法合作者,如合并有神经、精神疾病或不愿合作者。(4)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病情危重者。(5)近期曾采用同类药物治疗,如服用过相关或相拮抗作用的药物,致药物疗效难以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补肾清解汤:金银花20 g、连翘 15 g、黄连 10 g、赤芍 15 g、延胡索 10 g、丹皮10 g、甘草9 g、白术12 g、菟丝子12 g、肉苁蓉12 g、仙灵脾 12 g、仙茅 10 g、木香 9 g、香附 12 g。随证加减:酸痛明显加杜仲、桑寄生各9 g;下腹胀痛明显加川楝子15 g、鸡血藤25 g;带下增多色黄加黄柏、薏苡仁各15 g;伴低热加红藤15 g、败酱草9 g;小便色黄加鱼腥草10 g、黄芩10 g;大便秘结加大黄5 g、桃仁10 g;兼有盆腔包块加桂枝、茯苓各15 g。按常规煎服,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共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抗妇炎胶囊(国药准字Z20025698)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20 d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共3个疗程。

1.5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大小。

1.6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Ridit分析等相应统计学方法处理。

2 治疗结果

2.1 综合疗效 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疗效 见表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 包块大小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笔者认为,该病多为经期、(流)产后邪毒乘虚而入,与血相搏结,使冲任阻滞不通,加之感受湿邪,湿郁日久,从阳化热,导致湿热瘀结于胞宫胞脉,阻遏气机而发病。本病有病程长、迁延难愈、劳后易复发等特点。中医学强调标本同治、治病求因,对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明显优势。临床上辨证多为湿热瘀滞型,治则以清湿化瘀补肾为主。本研究结果表明,补肾清解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其机制在于补肾清解汤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补肾健脾、改善盆腔微循环、促进炎症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慢性盆腔炎根据症状不同,属中医“带下病”、“不孕”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可兼湿遏、热灼等,血瘀是关键,肾虚为根本。补肾清解汤方中银花、连翘、黄连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连翘、黄连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丹皮、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活血药物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性包块的软化吸收。木香、香附行气活血。菟丝子、肉苁蓉、仙灵脾、仙茅温补肾阳,胞脉得以温煦,则气顺血畅。白术益气健脾补虚。全方泄补兼施,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止痛、补肾健脾之法。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3

[2]罗元凯.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17

猜你喜欢

盆腔炎包块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