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3-09-03郑宏忠陈锦泳何玉琴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西医缺血性

郑宏忠,陈锦泳,何玉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cerebral stroke,AICS)是急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急,如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往往遗留有神经功能的缺损,如偏瘫、共济失调、视力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困难、认知及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2010年1月—2011年11月,笔者采用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评估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缺损致残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无设盲。西医基础治疗组(A组)41例,西医基础治疗加灯盏花素加中医康复治疗组(B组)40例,西医基础治疗加现代康复治疗组(C组)42例。A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66.4±8.1)岁;入组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82±3.11)分,收缩压(151.2±21.1)mmHg,舒张压(89.2±10.6)mmHg。B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7.8±10.2)岁;入组时NIHSS评分为(6.71±3.82)分,收缩压(146.6±19.4)mmHg,舒张压(91.1±11.9)mmHg。C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8.1±7.6)岁;入组时NIHSS评分为(6.92±4.21)分,收缩压(152.6±21.1)mmHg,舒张压(88.9±15.4)mmHg。该实验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并经患者本人或监护人知情同意签字后进行。3组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血压等临床基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年龄40岁~80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3]评分为4分~24分;病程1周以内;急性脑卒中为初次发作。排除标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治疗方法 A组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4],给予常规的降血压、抗血小板、降血脂、控制血糖等内科基础治疗。B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连续使用2周。2周后改用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2粒/次,每日3次,连续应用2个月。同时给予中医康复治疗,按照Brunnstrom分期[5],采用中医推拿、针灸、主动性康复训练及中药泡洗等治疗。弛缓期:循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以扣、擦、滚法按摩5min,四肢关节予以被动活动康复训练。针灸疗法:体针取曲池、血海、合谷、阳陵泉等穴位,头针平补平泻;共同运动期:以中医滚、摇、扳、擦法等手法被动活动四肢关节,诱发分离运动,减轻关节痉挛。针灸法同迟缓期。分离运动期:继续中医推拿手法,同时进行患者主动训练,针灸法同迟缓期。中医康复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每次训练30min~40min,每天2次;针灸每天1次,共3周。C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现代康复治疗包括:正确卧位、床上翻身、关节活动度被动和(或)主动训练、配合电动床训练、中频电刺激、智能运动模式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每次训练30min~40min,每日训练2次,共3周。

1.4 观察指标 入组时和治疗后7d、14d、1月和2月时各评定NIHSS积分1次;应用修订致残量表(mRS)[6]在入组时及治疗后2月各评价疗效1次。无效:mRS降低<2级;有效:mRS降低2级~3级;显效:mRS降低>3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多组样本均数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

2 结 果

2.1 脱落情况 A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求加用中医康复治疗,退出该实验研究。B组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途自动出院,退出实验,其余患者按预定治疗方案完成实验研究。

2.2 各组 NIHSS评分比较 3组治疗7d、14d、20d、60d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NIH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各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各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60d A组 6.82±3.11 5.66±3.141) 5.01±3.041) 4.48±2.761) 3.33±1.691)组别 入院时 治疗7d 治疗14d 治疗30d 治疗B组 6.71±3.82 5.51±4.011) 4.56±3.161) 4.21±3.331) 3.21±2.011)C组 6.92±4.21 5.07±3.221) 4.31±3.021) 4.01±2.711) 3.00±1.421)与同组入院时比较,1)P<0.05

2.3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升高[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西医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中医中药康复治疗等等,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治疗理念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卒中单元模式。该模式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和我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有机相结合。发挥中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各自优点,将中西医在各自治疗、康复和护理中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系统化治疗,包括为患者提供西药抗凝及中药活血化瘀治疗、中西医肢体康复、心理康复及护理、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和健康教育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似,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强调西医的抗凝、抗血小板、降血压等治疗,后期强调中医康复、针灸、推拿等。该模式既充分发挥了西医急危重症方面的优点,又发挥了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将传统中医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融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单元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1]Marder VJ,Blinc A,Gruber T,et al.Comparison of plasmin with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lysis of cerebral thromboemboli retrieved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1,42(8):2222-2228.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9-380.

[3]Adams H,Davis P,Leira E,et al.Baseline NIH Stroke Scale Score Strongly predict outcome after stroke:A report of the Org 107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J].Neurology,1999,53(1):126-131.

[4]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6(3):217-256.

[5]于兑生.康复评定年鉴[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78-180.

[6]Weimar C,Kurth T,Kraywinkel K,et al.For the German Stroke Data Bank Collaboration.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and disabil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8):2053-2059.

[7]缪新伟,李正元,姚乐,等.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43-44.

[8]闫双勇,郑福奎.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45-47.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西医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