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境旅游时空分布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2013-08-29卢丽文邓宏兵李江敏

关键词:入境湖北省规模

卢丽文,邓宏兵,李江敏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世界旅游业以其高速的发展和及其顽强的生命力被喻为“朝阳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面临着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1].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到2030年国际入境游客人数将达到18亿,未来20年仍将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湖北省的国际旅游业近年来快速发展,2006年突破100万人次大关,2011年突破200万人次大关.在这种背景下,分析湖北省入境游客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并探讨影响入境旅游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对于优化湖北省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促进湖北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 湖北省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动态变化

年际集中指数表示旅游需求在某一时段中各年度间集中或离散的程度[2].运用年际集中指数对湖北省各地市入境游客的时间分布集中性进行定量分析.

式(1)中,Y表示入境游客分布的年际集中指数;Xi表示各地市第i年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占时段中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百分比的分子值;¯X表示时间段中各地市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的平均值占该时段中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百分比的分子值;n为时间段中包含的年度数.Y值越大,说明入境游客流在某地市时间分布越集中,入境游客流年际变化强度越大,越不稳定.反之,则说明入境游客流在该地市的时间分布越均匀,该地市的入境旅游客流随时间变化稳定.根据上式可得表1.

湖北省各入境旅游目的地中,鄂州市年际集中指数系小于2,为湖北省各市中最低,说明鄂州市入境游客年际间增减幅度不大,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稳定.宜昌市、恩施州、荆州市、襄阳市、荆门市、黄冈市的Y值均在3~5之间,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也比较稳定.而武汉市、十堰市、孝感市、黄石市、仙桃市、咸宁市、天门市、潜江市这些城市的年际集中指数比较高,说明入境旅游客流随时间变化强度大,其中武汉市、十堰市、孝感市、黄石市、咸宁市主要是近几年来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所致.而天门市、潜江市主要是基数小所致.另外,神农架、随州市的Y值大于10,说明客流随时间的变化极不稳定,主要原因是神农架林区与随州市是增长最迅猛的两个市.

表1 2006年~2011年湖北省各市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年际集中指数Tab.1 The inter-annual concentration index of the inbound tourists of the cities in Hubei from 2006to 2011

2 湖北省入境游客空间格局动态演化

2.1 湖北省入境游客空间格局差异分析计量分析

为了探求湖北省入境游客流空间分布的差异及其演化,本文选取了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3]4个指数来描述湖北省城市入境旅游空间格局差异及变动情况.其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式(2)中,CV为变差系数,Xi为旅游城市i接待的入境游客人数,X为旅游城市平均游客接待人数,n为旅游城市个数.

式(3)中,G为基尼系数,n为旅游城市个数,¯Y为全省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的平均值,Y1、Y2,…,Yn为从大到小的入境游客人数.

式(4)中,S为首位度,P1为入境旅游规模第一位的城市的旅游规模,P2为入境旅游规模第二大的城市的旅游规模.

式(5)中,Hn为赫芬达尔指数,i为入境旅游规模城市的位序,Pi为第i位城市入境旅游人数占全省入境旅游人数的百分比,本文n取4,对应的为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州、十堰市.

上述4个指标中,变差系数(CV)与基尼系数(G)是用来反应地区的相对均衡度指标,其值越小,区域的发展越均衡.首位度(S)是衡量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度的指数,本文用首位度来反应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一般认为,首位度大于2的以上的城市成为首位城市,大于2而小于4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的属于高度首位分布[4].赫芬达尔系数(Hn)是用来测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用来反映旅游规模的聚集程度,其值越接近1,表明区域的旅游规模越垄断,区域差异越大,其值越接近0,表明区域旅游集中程度越低,区域旅游规模竞争越激烈[5].

表2 2006年~2011年湖北省入境旅游流空间差异及变动Tab.2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changes of the inbound tourist flow in Hubei Province from 2006to 2011

从表2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入境游客空间格局的差异状况。

2.1.1 旅游规模发展不均衡 变差系数从2006年~2007下降后2008年~2011年一直上升,从2006年的1.9916上升到2011年的2.1664,湖北省各市入境旅游相对差距扩大.通常在国际上把基尼系数为0.4 作为衡量是否均衡标准的阀值[6].而2006年~2011年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的基尼系数均在0.7以上,处于发展差距悬殊的状态.且基尼系数的变化呈现U型,从2006年的0.7833下降到2009年的0.7499,到2011年又上升到0.7663,说明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相对差异经历了2006年~2009逐步缩小和2010年~2011逐步扩大的过程,近两年有扩大的趋势.变差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说明相对差异明显且有扩大的趋势.

2.1.2 首位城市稳定且极核化作用显著 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的首位度在2007年比2006年稍微有点下降,2010年比2009年稍微有点下降,但总体趋势是快速增大的,武汉市一枝独秀,首位度从2006年的1.5836增至2011年的3.8649,首位分布明显,说明湖北省入境旅游城市单一极化力量还在不断增强,极化效应显著,空间发展极不平衡.

2.1.3 旅游规模聚集程度明显 2006年~2011年湖北省入境旅游赫芬达尔指数在0.29~0.34之间,说明入境旅游规模集中程度较高,且其变化呈现U 型走势,在2006年~2008年略微下降后,2008年~2011逐步上升,表明入境旅游的集中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旅游规模在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州、十堰市4市的集中程度上升,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

2.2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湖北省入境游客规模分布分析

位序-规模法则最早于1913年由德国学者奥尔巴克(Auerbach)提出,随后洛特卡(A.J.Lotka),乔治·金斯利·齐夫(George Kingsye Zipf)等对模型进一步改进,被学者广泛用于城市结构、城市体系、城市形态等诸多研究领域[7].一些学者也将其运用到旅游地理研究中[8-10].本文运用位序-规模模型来对湖北省入境旅游空间进行分析.模型公式为:

两边取对数变形为:

式(6、7)中,Pi为i市入境旅游人次,Ri为i市旅游规模位序,K为理想的旅游首位城市规模数,q为集中指数常数.q≥1.2为首位型分布,0.85<q<1.2为集中性分布,q≤0.85时为分散均衡性分布[11].

根据上式利用Spss16.0对历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分布回归分析结果Tab.3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rank-sized scal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从表3可以看出,(1)各年回归结果调整后的拟合度均在89%以上,且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F值与t值均通过了检验.(2)q值均大于2,表明近6年来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为首位型分布,表明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大,首位度旅游城市的极化发展占主导地位,旅游规模还处于极核发展阶段.(3)q值在不断的波动,呈现“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的波浪型变化,但总体趋势来说,由2006年的2.347下降至2011年的2.175,q值的总体下降趋势与入境旅游城市首位度S的总体增大的趋势说明首位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处于中间层位市州的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中间层位的市州数量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游客分布朝非均衡化方向发展.入境旅游由2006年的“一核(武汉市)两副(宜昌市、恩施州)”发展为2011年“一核(武汉市)三副(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4)从理想的首位城市规模来看,湖北省入境旅游首位城市旅游规模在波动中上升,由2006年的109.69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201.47万人次,武汉市入境入境旅游规模和理想首位城市入境旅游规模存在很大的差距,说明湖北省入境旅游业发展不成熟,仍处于成长阶段,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因素进行了分析,吴三忙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与海外市场接近度、旅游产品丰富程度、国际航线数是造成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决定因素[12].万绪才研究了区位条件、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对外经济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13].甘永萍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及交通、旅游服务设施及接待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其对广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14].高楠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15].但是上述研究只考虑了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自身因素,而忽视了地域之间相互作用对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及空间自相关性[16],就入境旅游人数的分布而言,空间效应的显而易见的,如一个地区吸引的游客会向周边地区扩散,因此考虑纳入空间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本文采用空间计量软件GeoDa095i从旅游产品开发程度、区域经济、旅游服务设施、区位条件及交通四大方面研究其对湖北省入境旅游的影响.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差异以各地区入境旅游人数占全省平均入境旅游人数的比重来表征.测算旅游产品开发程度的公式如下[17]:

式(8)中,CPj为湖北省j城市的旅游资源分值;Wi为不同等级旅游资源的权重,本文为1A、2A、3A、4A、5A 级旅游资源分别赋予1、3、5、7、9 的权重,Nij为湖北省j城市拥有的拥有的从1A到5A级景区的个数.

区域经济选取人均GDP(RGDP)及第三产业比重(DS)来表征,旅游服务设施选取指标为星级宾馆(BG)数量及旅行社(LXS)数量.

区位条件及交通采用Dredge提出的多节点旅游区根据核心景区吸引力可分为3个层次的节点:首要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首要节点是游客选择目的地旅游区的主要动力[18].把湖北省看成一个多节点旅游区,则武汉市为首要节点,所以本文以各市与武汉市的交通距离为指标.本文选取与武汉市的火车里程来测算与武汉市的距离,对于没有开通火车的地市如黄冈、神农架则采用公路里程.

3.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19].本文建立湖北省入境旅游空间差异的空间滞后(SLM)模型为:

空间误差模型(SEM)为:

其中,W为空间权重,ρ为空间回归系数,λ为空间误差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本文计算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如表4.

3.2 回归结果的分析

LM(error)比LM(lag)在统计上更为显著,依据Anselin(2004)提出的判别准则,SEM 模型更为合适.且空间误差系数λ通过了1% 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而的空间回归系数ρ没有通过10% 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对比LogL 及AIC 可以发现,SEM 的LogL值最大,而AIC值最小,这说明考虑空间效应更多体现在空间误差项上,SEM 模型更具有解释力.

表4 湖北省入境旅游差异发展影响因素的OLS、SLM 和SEM 估计结果Tab.4 Estimated results of factors affecting inbound tourism:OLS,SLM and SEM

SEM 模型中的λ为0.933 0且在统计上高度显著,说明地区间入境旅游发展空间效应明显,一个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的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经济等因素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旅游服务设施旅行社与宾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04和0.99,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旅游服务设施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有明显正向影响,即拥有较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地区入境旅游能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不容忽略.

区位条件及交通的相关系数为0.60,且通过了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与我们预期相符,即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一定程度促进该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区域经济中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与我们预期的符号相符,但是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6.28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可能是湖北省第二产业还是主体产业,第二产业对入境旅游的旅游带动能力比较弱,经济发展对旅游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但是可以看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越发达,越有利于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因此,湖北省各地区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应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57且通过了在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与我们预期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受资源禀赋与区位交通、服务设施的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湖北省现阶段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入境游客的吸引不大,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入境旅游的发展目前更多的是依赖旅游服务设施、区位交通的.另一方面可能是湖北省入境游客商务型游客比较多,旅游产品吸引力对入境游作用不大.应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国际宣传,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走出“资源诅咒”的怪圈.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时间集中指数、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对近6年来入境游客在湖北省内的规模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因素.

2006年~2011年,湖北省各地区入境旅游时间动态变化特征为:(1)鄂州市入境游客年际间增减幅度不大,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稳定.(2)宜昌市、恩施州、荆州市、襄阳市、荆门市、黄冈市的Y值均在3~5之间,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也比较稳定.(3)武汉市、十堰市、孝感市、黄石市、咸宁市主要是近几年来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导致入境旅游客流随时间变化强度大,而天门市、潜江市主要是基数小导致入境旅游客流随时间变化强度大,神农架林区与随州市Y值大于10,是增长最迅猛的两个市.

2006年~2011年,湖北省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为:(1)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发展不均衡,首位城市稳定且极核化作用显著,旅游规模聚集程度明显.(2)湖北省各市入境旅游规模为首位分布,首位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处于中间层位市州的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中间层次的市州数量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游客分布朝非均衡化方向发展.(3)湖北省入境旅游业发展不成熟,仍处于成长阶段.

对影响湖北省各地区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因素的研究发现:(1)旅游服务设施、区位条件及交通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有明显正向影响,旅游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容忽略.(2)经济发展对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3)现阶段,湖北省旅游资源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拉动效应没有有效发挥,入境旅游的发展目前更多的是依赖旅游服务设施、区位交通的.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国际宣传,提高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走出“资源诅咒”的怪圈.

[1]骆培聪.中国大陆入境台胞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J].地理研究.2010,29(2):291-302.

[2]陶 伟,黄秀波.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01):113-118.

[3]靳 诚,徐 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4]雷仲敏,康俊杰.城市首位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4):33-38.

[5]赵 磊,王永刚,张 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09):1566-1572.

[6]肖光明.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06):72-77.

[7]杨国良,张 捷,刘 波,等.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04):662-672.

[8]朱 竑,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9]朱付彪,陆 林,於 冉,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05):570-576.

[10]陈刚强,李映辉,刘 娟.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J].地理研究,2011,30(06):1044-1054.

[11]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12]吴三忙,李树民.1987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与演变趋势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2):38-43.

[13]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等.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 究,2013,2(32):337-346.

[14]甘永萍.广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11:149-154.

[15]高 楠,马耀峰,李天顺,等.1994年以来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1(27):2012-208.

[16]任英华,徐 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17]史春云,张 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18]Dredge D.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772-791.

[19]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入境湖北省规模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品读入境悟情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