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河-拉么矿区环境自净能力研究

2013-08-29

大众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气矿区水体

(广西河池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所,广西 河池 547000)

环境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特定环境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本身的状况,或者说取决于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环境容量大,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植被覆盖率小的地区环境容量大。污染物不同,环境对它的净化能力也不同,如同样数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排入河道,重金属容易在河底积累,难于降解;而有机物可以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纳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数量不同,表明环境容量因环境自净能力而因物而异。

车河-拉么矿区位于广西南丹县东南部,总面积160.38平方公里。矿区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采矿、选矿、冶炼、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硫酸雾。根据监测结果,上述污染物小时浓度值和日平均浓度值均低于二级标准限值,除了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的平均最大监测值占标率较低外,其余的平均最大监测值占标率均在 97%以上。说明其空气质量良好,该矿区空气质量良好,却屡屡发生污染事件。

从2008年开始,该矿区附近就发现了居民血液铅超标事件。到2011年,堂汉村、车河村、坡前村等发现铅中毒儿童103人,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检出血铅水平超过了100微克/升,后经南丹县官方公开确认铅超标儿童为31人,其血铅水平最高达到256.3微克/升(根据国际血铅诊断标准,超过或等于 100微克/升可被认为铅中毒,其中100~199微克/升为Ⅱ级铅中毒,200~499微克/升为Ⅲ级铅中毒)。

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矿区空气质量良好,一方面是矿区居民受到严重污染的危害,这说明了该矿区污染物长期累积后环境自净系统出现了问题,也说明了研究该矿区环境自净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系列分析,揭示该矿区的环境自净能力,为宏观决策和环境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1 矿区大气自净能力分析

矿区大气自净能力主要通过大气扩散来实现。大气污染扩散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地貌状况及污染物的特征的影响,下面逐一分析。

1.1 气象的影响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子主要是大气稳定度和风。

(1)大气稳定度随着气温层结的分布而变化,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极重要因素。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该矿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雨量多、光照少、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57.1小时,占全年时数的14.3%,平均气压937.0hpa,比标准大气压低76.25hpa,年平均降雨191.9天,占全年天数的52.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多年平均风速2.0m/s,区域内静风频率为34%。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南东(SSE)风,次风向为北北东(NNE)风。

虽然该地区雨量多,光照少,但区域内静风频率高,风速小,因此,可以判断该区域大气多数时候属于稳定状态,因而十分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风。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的漂移方向主要受风向的影响,依靠风的输送作用顺风而下在下风向地区稀释。因此污染物排放源的上风向地区基本不会形成大气污染,而下风向区域污染程度就比较严重。在该矿区,常年风向为南南东风,其下风向甚少村庄,而次风向北北东风,其下风向村庄密集、土地甚多,因此,该矿区污染受次风向的影响较大。

风速是决定大气污染物稀释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下风向上的任一点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成反比关系,风速越高,扩散稀释能力越强,则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也就越低,对排放源附近区域造成的污染程度就比较轻。研究表明,当风速>2-3m/s时,污染物随着风速的增加迅速减少,当风速<2-3m/s后,污染物浓度值基本不变,表明此时的风速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影响甚微。该矿区年平均风速2.0m/s,静风频率为 34%,说明了该矿区大气污染物大多时候很难得到扩散稀释,因此,对排放源附近区域所造成的污染程度较重。

1.2 地理环境状况的影响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状况和地面物体 。

(1)地形状况。该区域属地面多障碍地带(地面有山峰、谷地、树木、建筑物等),仅以海拔为例,在区域内,海拔从最低的367米一路拔高到798米,高差达431米,最高的污染源海拔488.2米,最低的污染源海拔398米,区域内峰峦叠嶂,沟谷丛横,这样的地貌会导致风向与风速突然改变形成机械湍流。多障碍地带还会造成地表受热不均,使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形成热力湍流。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的共同作用,使近地层的大气始终处于湍流状态,尤其是气流受下垫面影响,湍流运动更为剧烈,造成气流各部分强烈混合,烟团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下,由湍流不断把烟气推向周围空气中,同时又将周围的空气卷入烟团。但由于大气上部处于稳定状态,好像一个盖子,使烟流的向上扩散受到抑制,而下部的湍流扩散比较强烈,污染源烟云呈漫烟型,如图1。

图1 漫烟型烟云

由于受到上部稳定状态大气的压制,这种大气污染物不能上升,便迅速扩散到地面,在接近排放源附近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很高,地面污染最严重。

该区域的山谷风还会形成局部区域的封闭性环流,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当夜间出现山风时,由于冷空气下沉谷底,而高空容易滞流由山谷中部上升的暖空气,因此经常出现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的逆流层。若山谷有大气污染物卷入山谷风形成的环流中,则会长时间滞留在山谷中难以扩散。当烟流越过横挡于烟流途径的山坡或山脊时,在其迎风面上会发生下沉现象,使附近区域污染物浓度增高而形成污染,如背靠山地的村庄、土地;烟流越过山坡或山脊后,又会在背风面产生旋转涡流,使得高空烟流污染物在漩涡作用下重新回到地上,可能使背风面地区遭到较严重污染。

而该区域污染源和村庄距离过近,如堂汉村大坝屯距南星冶化的烟囱直线距离100多米,距堂汉锌铟的烟囱不超过500米,堂汉小学在堂汉锌铟的偏北方向,距离工厂的烟囱直线距离大约一两百米,冶炼厂在山上,学校在山下。大坝屯背后偏东南方向侧是紧邻新村屯的银星冶炼厂。河池南丹工业园与车河村新铺屯、瓦厂屯、丰塘屯及坡前村义山屯等仅隔一条210国道。由于铅比较重,其裹挟的可悬浮颗粒能扩散的范围不超过3公里,再加上下风向、迎风面和背风面沉积的共同作用,污染在所难免。

(2)地面物体。该矿区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热源,如矿山采掘排出地面的湿热气体,生产生活用的锅炉烟囱,工业烟囱、爬山烟道,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烟囱约50多座,废气排放量3690953万Nm3/年,烟气排出温度50℃以上,再加上中心区建筑物的材料多为热容量较高的砖石水泥,白天吸收热量,夜间又因建筑群体拥挤而无法冷却,使中心区成为一个巨大的蓄热体,因此,中心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气温高,年平均气温一般高于乡村1~1.5℃。由于中心区气温高,热气流不断上升,乡村低层冷空气向中心区侵入,从而形成封闭的城乡环流,这种封闭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虽然热岛效应加强了大气的湍流,有助于污染物在排放源附近的扩散,但是,这种热岛效应构成的局部大气环流,一方面使得中心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会随着乡村气流返回中心区;另一方面,中心区周围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也会被环流卷吸而涌向中心区,这样,中心区及其郊区的污染物浓度反而高于单个工业企业附近的污染物浓度,并久久不能散去。有分析数据表明,中心区(工业园区)测点(金山锌冶炼厂厂址)的各项监测因子均比郊区测点(新铺,车河)高,其中,SO2日均最大浓度分别比新铺、车河高 0.8%和 82.2%;SO2小时最大浓度分别高-1.6%(反常)和 92.1%;NO2日均最大浓度分别高 9.3和25.6%;NO2小时最大浓度分别高29.5%和25.6%;TSP日均最大浓度分别高-1.0%(反常)和 12.8%;PM10日均最大浓度分别高-1.4%(反常)和8.2%;硫酸雾日均最大浓度分别高5.6%和16.9%。

因此,可以认为,该矿区中,河池南丹工业园区已成为该区域热岛效应的中心区,由于热岛效应的作用,中心区的大气污染物更不容易扩散稀释。

(3)污染物特征的影响。实际上,大气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除了在湍流及平流输送的主要作用下被稀释外,对于不同的污染物还存在沉降、化合分解、净化等质量转化和转移作用。虽然这些作用对中、小尺度的扩散为次要因素,但对较大粒子沉降的影响仍须考虑,其净化作用不能忽略。大气及下垫面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干沉积、湿沉积等。

①干沉积。干沉积包括颗粒物的重力沉降与下垫面的清除作用。显然,粒子的直径和密度越大,其沉降速度越快,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衰减也越快,但粒子的最大落地浓度靠近排放源。见表1。

表1 金山、车河测点悬浮颗粒物衰减速度表(%)

从表1可以看出,包含有大颗粒的TSP其衰减速度比含有小颗粒的PM10的衰减速度要快,最大差值可达到20.7%。

②湿沉积。湿沉积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云或雾)与降水(雨或雪)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尚未掌握它们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规律性,表1的反常数据可能就是由于它们的影响作用,但其总的趋势是湿沉积对大气有净化作用,能减少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综上所述,由于大气稳定度差、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地形复杂、工业区形成热岛效应等,该矿区大气自净能力低,大气污染会在下风向、迎风面、背风面和工业园区附近聚集,造成局部地区严重污染。

2 矿区水体自净能力分析

2.1 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沉淀作用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微小的悬浮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等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到水底。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污染物则反而增加。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

式中:

C—完全混合的水质浓度,mg/L

Qp—污水排放量,m3/S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h—上游来水流量,m3/s

Ch—上游来水污染物浓度,mg/L

根据河池市水文水资源局的资料,该矿区车河河年最大流量212m3/s,年最小流量0.2m3/s,年最大流速3.68m/s,年最小流速0.084m/s,集雨面积100km2,水面宽33.8m,该矿区年废水排放量7874437万吨,上游来水污染物浓度假定为各污染物浓度的1%,则车河河各污染物当前值在车河河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时完全混合的水质浓度如表2。

表2 车河河各污染物水质浓度测算表 mg/L

各污染物最小浓度和最大浓度在来水最大和最小时的稀释倍数见表3。

表3 车河河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时的稀释倍数表

由表3可见,车河河在最小流量时的污染浓度是最大流量时的50倍以上,或者说,车河河在最大流量时可稀释50倍于最小流量时的污染浓度。

反映污染物质推流量的方程为

式中:Q——污染物质推流量,mg/ m2.s

V——河流流速 m/s

P——污染物质浓度, mg/m3

通过上式可得出各污染物在最大,最小流速时的推流量,见表4。

表4 各污染物在最大、最小流速时的推流量,mg/m2.s

最大和最小流量时的推流量倍数见表5。

表5 最大和最小流量时的推流量倍数表

由表5可见,最大流量时,车河河推流污染物是最小流量时的43.8倍。

废水排入河流后,由于受到河水推流和扩散作用而逐渐与河水相混合,污染物质的浓度也因而逐渐降低,其影响因素可用废水流量和河水流量的比值作参考,比值越大,需要较长距离才能使整个河流断面上污染物达到完全均匀混合。

车河河在最大流量的比值是0.0014,在最小流量时的比值是1.5。

由车河河的稀释能力、推流量以及混合度可以看出,车河河在丰水季节自净能力强,在枯水季节自净能力不足。

2.2 化学过程

化学过程主要指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的理化性质变化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对水体化学净化起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比氧电位更正电性的金属离子将在过程中析出沉淀。凡电极电位低于氢电极电位的还原剂(例如 Zn),在酸性溶液中将由单体金属分解出金属离子进入水体。介于氢、氧电极电位之间的金属,可以析出,也可以分解,这要看水体的酸度和含氧量如何而定,如果没有氧或其他氧化剂存在,则它们在任何PH的水溶液中都是稳定的,既不能用酸也不能用碱使其转入溶液;当有氧存在时,它们在任何PH值的水溶液中都变得不稳定,极易被氧化而进入水体。

根据监测数据,车河河的PH值为7.3~7.12,且氨氮超标,水体中氧不足,因而该水体中比氢电极电位更低的K+、Ba2+、Ca2+、Na+、Mg2+、Al3+、Mn2+,Te2+、Zn2+、Cr2+、Fe2+、Cd2+、Tl2+、Co2+、Ni2+、Sn2+、Pb2+等都将分解成金属离子而进入水体;介入氢、氧电极电位之间的金属Sb3+、Bi3+、As3+、Cu2+、Ag2+、Hg+等在污水排放口处,由于有氧的存在,且 PH值低,因而有利于它们生成可溶性的溶液而进入水体,进入水体后,由于PH值增大至6-13的范围,且水体中氧含量低,因而它们将逐渐生成不溶性的氧化物而沉入水体底泥。而比氧电极电位更高的Au3+等则析出金属单体进入水体底泥。

因此,车河河重金属污染的化学特征是:K+、Ba2+、Ca2+、Na+、Mg2+、Al3+、Mn2+、Te2+、Zn2+、Cr2+、Fe2+、Cd2+、Tl2+、Co2+、Ni2+、Sn2+、Pb2+进入水体向下游扩散稀释,并污染下游水体和土壤。Sb3+、Bi3+、As3+、Cu2+、Ag2+、Hg+进入水体后逐渐沉淀,对下游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取决于沉积的速度、车河河的流速和流量以及河道特征、路程长短等,一般来说,丰水季节下游污染更严重,枯水季节上游污染更严重。而 Au3+等比氧电极电位更高的金属则析出金属单体进入水体底泥,不会对下游造成污染。

2.3 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因素是:溶解氧的含量、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一般来说,生物自净作用发生在水中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之间,如蠕虫能分解河底有机污泥,并以之为食饵。原生动物除了因以有机物为食饵对自净有作用外,还和轮虫、甲壳虫等一起维持着河道的生态平衡。藻类虽不能分解有机物,但与其他绿色植物一起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从而为水中氧气的重要补给源。

但是,进入车河河水体的是大量无机污染物,且不说水中生物不能分解这些无机物,并且它们进入水体后,还将造成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也迅速降低甚至消失,这也是车河河氨氮超标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矿区水体物理自净能力很强,生物自净能力很弱、化学自净能力由于多数金属形成金属离子进入水体,并逐渐向下游扩散稀释,因而沿河水体、土壤、地下水都有污染,且上游、缓流处、河道拐弯处污染较为严重。

3 矿区植被自净能力分析

3.1 矿区植被的拦截能力分析

该矿区植被主要划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多为灌木、竹及杂草,人工植被主要为经济林木及农作物,植被覆盖率为42%。而该区总面积为160.38平方公里,折24万亩,则植被总面积为10万亩,其中森林面积约为7000亩(主要为河池市林科所的林地)。

按照理论计算,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每年可吸收SO2720kg,以此计算,该矿区森林每年可以吸附粉尘23350~37360吨粉尘,每年可吸收SO2336吨,如果该矿区的烟气全部吹向森林并全部穿过森林,则该矿区的森林完全可吸附和拦截该矿区的粉尘量和SO2量。

事实上,该矿区森林主要在烟气排放的上风向,且烟气排放的烟囱高度大大超过森林高度,也就是说,该矿区的森林几乎没有对烟气中粉尘和 SO2的拦截能力,其吸附能力也只是粉尘和SO2(变成酸雨)经过沉降后落到森林中的那一点吸附能力。

至于其他低矮植被,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它们有的只是对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转移能力。

3.2 矿区植被的转移能力分析

矿区植被自身对重金属没有消化能力,即其本身并不能在体内消化重金属,使重金属消失,它的转移能力事实上是将土壤和大气中的重金属贮存于体内,一旦外部环境改变,它仍将以等量的重金属返回环境体系内,形成二次污染。

矿区植被的转移能力体现在根部向茎部、茎部向叶片、籽粒的转运能力上。转运能力以各部位间的比值表示。该矿区植物的转运能力如表6所示,该矿区植物全珠重金属绝对量如表7。

从表6可见,绝对量前三名的次序是,Pb∶假繁缕、苎麻和野蒿;As:蜈蚣草、野蒿和苎麻;Cd:苎麻、野蒿和车前;Zn:苎麻、野蒿和车前。因此,假繁缕对Pb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蜈蚣草对As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车前对Cd和Zn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苎麻和野蒿对 Pb、As、Cd、Zn 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蜈蚣草、假繁缕、苎麻、野蒿,车前是本矿区最具吸附能力的植物。

表6 指示植物根与地上部之间的转运能力

表7 指示植物全珠重金属绝对量 mg/kg

4 矿区土壤自净能力分析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另外,由于土壤有隔断层(据研究,该矿区水田隔断层为16~25cm,旱地隔断层为36~49cm)的存在,隔断层以上的表土更容易累积重金属污染物,其重金属含量更高。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比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恢复。

土壤污染还很难治理。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切断污染源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但该矿区的土壤也还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只不过这种自净能力远远低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能力。其自净能力包括植物吸收,土壤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土壤的PH值、重金属衰减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种类等,矿区植物的吸附作用已如前所述,不再贽述。

4.1 土壤物理化学净化作用

土壤的物理净化能力与土壤孔隙、土壤质地、结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因素有关。该矿区土壤为粘性土壤,富含碳酸钙,因此,空气迁移、水迁移速度较慢,而表面吸附能力强,能大量吸附金属离子和阻留重金属固体污染物。同时,该矿区通过泥盆纪海侵,沉积了一套易吸附金属物质的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硅质岩及瘤状泥晶灰岩,使重金属得以大量阻留在土壤中,减轻了对地下水的污染。

4.2 土壤PH值

在酸性土壤中,铜、锌、镉、铬等金属离子多数变成了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容易被作物吸收或迁移,而土壤PH变高时,多数金属离子成为难溶的氢氧化物而沉淀。

该矿区土壤为酸性土壤,因而自净能力差,作物易被污染。

4.3 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

通常,土壤中多数变价元素在高价离子化合物中溶解度小,不易迁移,而其低价离子化合物溶解度相对较大,更容易迁移。如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砷为五价,而在还原条件下则为三价(亚砷酸盐),毒性比前者大。

该矿区土壤致密,氧气不足,其中的金属离子更易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毒性更大的低价盐,因而,自净能力差,作物也易被污染。

4.4 重金属衰减特性

数据表明,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如不迁移出去,几乎可以长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该矿区土壤以重金属污染为主,因此,衰减期很长,自净能力低。

4.5 土壤微生物

矿区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它们个体小,繁殖迅速,数量大。据测定,1克土壤表层土中含有微生物的数目,细菌为 108~109个,放线菌107~108个,真菌为105~106个,藻类为104~105个。

但是,微生物不能净化重金属,甚至能使重金属在土体中富集,这是重金属成为土壤的最危险污染物的根本原因。

4.6 土壤动物

矿区土壤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包括原生动物(鞭毛虫纲、肉足虫纲、纤毛虫亚门类)、蠕虫动物(线虫和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蚁类、蜈蚣、螨类及昆虫幼虫)、腹足动物(蛞蝓、蜗牛等)及一些哺乳动物,它们对土壤性质和污染的净化有重要影响。

(1)蚯蚓:以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进食同时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据研究,蚯蚓每日的进食量及排遗量与其体重相等,蚯蚓每年在1hm2地表约堆积10~15T的粪粒。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层,但气候干旱时或冬季可钻入 2米深处。据调查,矿区每公顷土地内大约有蚯蚓15万条以上,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

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对蚯蚓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这可能与它受污染后被迫变异有关。由于铅等重金属阻断了蚯蚓血红素的生成,因此它从原来的渗红色变成了半透明状,因而生存了下来。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蚯蚓体内的重金属元素Cd、As、Zn、Pb含量的相关关系均很密切,通过富集系数的比较,重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吸收顺序为Cd>Hg>As>Zn>Pb,其中Cd的K值大于1,表现为强烈富集。对铜的富集能力可达体内组织的82.5~1218.4mg/kg。

(2)蜗牛: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矿区内的蜗牛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型、陀螺型、圆锥型、球型、烟斗型等等。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 60%~90%;饲养土湿度 40%左右;PH为 5~7。当温度低于 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矿区环境十分适合蜗牛的生活。

蜗牛与蚯蚓不同,它可吸入有色金属毒物。吸入镉时,体重会减半。

(3)蜘蛛:蜘蛛也可以在体内积聚金属。污染最严重时,它吸入的有色金属可达到体重的百分之三,是典型的动物吸收金属最多的代表。

为了适应有色金属污染环境,蜘蛛的基因会发生突变,方能生存下来,而且只有变异种才能互相吸引,繁殖变异的后代。变异种与未变种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不会互相吸引,更不会繁殖后代。这一特性使得蜘蛛成了矿区净化土壤重金属的主力军。

其它动物还有线虫、蚂蚁、蛞蝓、蜈蚣、昆虫等,它们都对矿区土壤净化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5 结论

从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车河-拉么矿区由于大气稳定度差、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工业区形成热岛效应等,因而大气自净能力低,大气污染会在下风向、迎风雨、背风面和工业园区聚集,造成局部地区严重污染。矿区水体物理自净能力很强,生物自净能力很弱,化学自净能力由于多数金属形成金属离子进入水体,并逐渐向下游扩散稀释,因而沿河水体、土壤、地下水都有污染,且上游、缓流处、河道拐弯处污染较为严重。矿区植被拦截能力弱,转移能力强。矿区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强,自净能力差,易形成严重污染。因此,对该矿区的环境治理,必须着重抓好森林植被建设、枯水季节限排或开渠引水和受污染土壤的垦复等,方能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1]环境保护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M].北京:中国环境标准出版社,2009(2).

[2]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3).

[3]曲向荣.土壤环境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猜你喜欢

大气矿区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