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2013-08-29

大众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区划功能区土地利用

(广西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决心。

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1]。主体功能区划,就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广西主体功能区划

1.1 广西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 104°26'~112°04',北纬 20°54'~26°24'之间,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东连粤港澳,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地处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6.5~23.1°C,降水量1086~2755毫米,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

广西陆地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北部湾海域面积12.93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市,109个县级行政区,其中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68个县; 铝、锰、锡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十大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优势,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与越南海陆相连,陆地边境线1020公里,西江流域占全区土地面积超过80%,西江是连接滇黔内河通往粤港澳地区的“黄金水道”。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点广西全区总人口为5159.46万人,常住人口4602.6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38%,壮族占33%[3]。2010年广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064元,增速为10.4%,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增速为14.1%,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19元[4]。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较为滞后;属欠发达后发展地区。

1.2 广西主体功能区划情况

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出台后,广西根据一系列相关文件精神,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同时结合实际,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公布实施。鉴于详细资料的获得性,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国家意见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国家意见稿)[5],广西还没有一个地区达到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条件,因此不划分优化开发区域;将34区5市8县划为重点开发区域;将31县2市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将29县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并且根据禁止开发区域的定义,划出禁止开发区域174处,点状分布于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中,今后新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等,自动进入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各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示意见下图1。

图1 广西主体功能分区空间分布位置示意图

1.3 广西主体功能区划布局简析

根据图 1,广西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布局在各地级市的政府所在地及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这一北部湾广西重点发展区,这些区域是广西的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布局在浔江平原、郁江平原、柳来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及左右江流域等地,这些区域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优越,大部分的农作物都适宜生长,是广西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重点生态功能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布局在桂北、桂西北、大石山区及十万大山等地,主要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域。根据相关主体功能区划材料,禁止开发区域点状分布于广西境内,主要为风景名胜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

以广西的主体功能区划布局作为例证,研究主体功能区划视角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

2.1 土地利用模式的有关研究

关于土地利用模式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雷木·巴哈德·曼德尔(1986)认为,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示就是通常所说的模式;在地理学中,模式的建立是一种依据经验的归纳研究,以逻辑和简化的方法解释空间分布的复杂现象[6]。Schoonenbooml(1995)认为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帮助了解土地利用的动态和过程,并为未来土地利用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服务[7]。牛振国(2001)将土地利用模式定义为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属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研究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地的利用程度[8]。彭毅(2009)认为,土地开发(development)、利用(use)、整治(harness)、保护(protection)作为土地利用的四个侧面,其不同的优先度组合方式将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表现为特定时空上的土地利用模式[9]。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城市化模式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交通发展模式研究等研究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土地利用模式。

2.2 主体功能区划视角的土地利用模式构建

主体功能区划,是将一定的地区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为相应的具备一定主体功能的区域。土地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主体功能区划就是在尊重土地的区域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规划。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为了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因而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的土地利用模式,即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是在区域发展目标的约束下,遵循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规律,根据区域特征所做出的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的、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选择[10]。

目前主体功能区划已公布实施,但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将其对应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一定的表象反映并为人们所总结出来。现阶段可构建主体功能区划视角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引导土地利用的结构及方式向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出发,构建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从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及集约利用统筹这几个方面着手。

(1)区域统筹

区域统筹是基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具有不同的主体功能这一大前提出发的。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间需统筹兼顾,共同发展,以此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城乡统筹

除不同主体功能区域间需进行统筹安排外,同一主体功能区域内也需进行城乡间用地的统筹安排。合理统筹城乡用地,在保障城镇用地的同时,拓展村镇用地空间,同时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共同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即有利于解决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的、 能够促进城市土地和乡村土地按照市场规律发挥其自身价值并合理流转的土地利用模式,该模式能最大化发挥土地的功能,为城乡发展提供充足土地资源,使城乡协调发展[11]。

(3)集约利用统筹

构建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要大力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并且建立新型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以往的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倾向于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这一点可以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评价中得以体现。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后,不仅要对新增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更要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特别是对于优化开发区域而言。要合理利用、改造存量建设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要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投入,产生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2.3 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1)保障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是依据共同发展的要求,对不同的区域依据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实施有差别的土地利用政策,以期解决区域间的不对等发展等问题。

对于优化开发区域,因该区域开发强度已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趋向减弱,应在保持其高度发展的同时侧重于对现有设施的优化,环境的修复,并且提高新用地项目的准入门槛,引导其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总之,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促使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土地政策。对于重点开发区域,因该区域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集聚效应突出,应实行使其提高集聚人口、经济等各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的土地政策。对于农产品主产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域,因该区域主要的功能是保障粮食安全,应实行严格控制土地特别的是耕地用途的土地政策。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域,其土地政策应为限制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向保护生态用地的特色产业倾斜。对于禁止开发区域,应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强制保护,并合理有序的安排生态移民。

(2)实施建议:各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应有所侧重

①优化开发区域:应侧重于空间结构的优化。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合理改造,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探索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配套的土地政策。

②重点开发区域:应侧重于适度、有序的增加建设用地的规模,但同时也应对用地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率,提高人口、经济的集聚效应。

③农产品主产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并不等于限制发展,限制开发区域同样具有发展权。在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的方式要转变,不应停留在传统的单核发展模式上。该区可侧重于多样化发展的改革,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等一系列农业配套产业;在土地利用中,在保障农业用地的基础上,向特色产业倾斜。

④重点生态功能区性质的限制开发区域∶该区域需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应重点保障生态服务用地,同时引进并发展保护生态用地的特色产业。

⑤禁止开发区域∶应侧重于对现状土地进行严格的保护,保持土地利用现状,创造改善、完善土地现状的环境。

3 结语

广西的主体功能区划布局,是许多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的一个缩影。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出发,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模式,要着重抓住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及集约利用统筹这三个方面。虽然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具有不同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是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明确一个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后,并不排斥该地区发挥其他功能。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参考资料[M].2008,5-118.

[2]唐正芳.自治区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广西总人口 5159.46万人[N].南国早报,2011-7-1(10).

[3]广西吧.广西GDP在全国排名[EB/OL]. http://tieba.baidu.com/p/966919471, 2011.6.17/2012.10.25.

[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国家意见稿)[M].2012,21-84.

[5]雷木.巴哈德.曼德尔.土地利用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1986,01,50.

[6]Schoonenboom I J. overview and state of the art of scenario studies for the rural enviroment[M].In:Schoute,J.F.Th.,Finke.P.A.,Veeneklaas.F.R.etal.Eds,Scennariostudiesfortherural,environment.Klu werAcademicPul-bishers.Amsterdam,1995.

[7]牛振国.沙质荒漠化地区水分时空变异与土地利用优化模式[D].博士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1.

[8]彭毅.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及情景模拟—以浙江省遂昌县为例[D].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9.

[9]蒙吉军,周 平,艾木入拉,等.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10]刘杰,陶军德,曾光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9,8(3):25-27.

猜你喜欢

区划功能区土地利用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GIS的陕西省烤烟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