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狮起伏

2013-08-27付倩倩

决策 2013年11期
关键词:石狮市石狮金融服务

■本刊记者 付倩倩

石狮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可以看做产业与金融互动发展的一张缩略图。服装产业的发展倒逼金融创新的破题,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又为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石狮做服装生意的陈老板今年少了一件烦心事。

以往每到销售旺季来临之前,他都要想方设法地筹集一笔用于前期购置货物的款项,而自家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临街倒是有一栋价值数百万的店面,可惜是集体性质用地,并不在银行接受的传统抵押范围之内。

一项名为“回批地”房产抵押贷款的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为他解开了多年的难题。

以民生银行为例,其推出便捷的审批手续,针对“回批地”房产,采取抵押一次,额度3年循环使用,而且可以全额抵押,最高贷款额度可以与抵押房产的评估价值划等号。银行通过盘活变现这部分资产,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如今,石狮迎来了一次被赋予先行权的地方金改契机。

而这只是泉州金改的大背景下,石狮金融机构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的一抹缩影。

服装产业融资路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为石狮服装产业的发达程度做个注解。作为一个县级市,石狮服装的注册商标有200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7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出口名牌2个。

在石狮市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纺织服装业的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1%,并荣获首批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称号,同时提出启动“东方米兰”计划。

服装成为石狮小城发展的关键词,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由于自然禀赋较差,不少石狮人漂洋过海去谋生。这些外出的侨胞们记挂着家里的亲属,源源不断地把各种衣物带回家中,家里人穿不完就想到拿去卖,往往供不应求。于是,在一些中心地带有了被称为“估衣摊”的侨货市场,几块木板、两根竹子就支起了货架。

随着海关放宽对华侨探亲携带物品的限制,石狮市的侨货市场愈发兴旺。有数据显示,1979年华侨和港澳同胞携带入境的衣服布料达到71.85万公斤,石狮涌现650户出售侨物的“估衣摊”。

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服装成了石狮故事里的主角。

在这一粗放式经营的初始时期,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石狮的估衣摊主们基本是依靠自有资产运作服装摊点,尚未有更大的融资需求。

渐渐地,石狮人开启了另一种尝试。部分居民利用自家的房子和闲置的资金,创办家庭作坊式小工厂,他们仿制洋服投放市场,进而开始接单加工。至1984年,石狮镇服装厂发展到300多家,产值1950万元,大量“国产洋货”投放石狮商品市场,经营服装摊点达1500多个,贸易额近2500万元。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狮成为全国首个由镇级建制直接升格建立的省辖县级市,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被开启。在更加灵活的政策支持下,石狮的服装产业开始向外拓展市场,走向全国。

野豹童装董事长蔡东升曾对媒体回忆说:“当时,政府带着我们去全国各大城市‘洗城’,我们推销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石狮服装很快有了名气,吸引了全国的眼光。”成果显而易见,至1992年,石狮市服装企业在全国28个省、市、区设立办事机构,在2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商场建立了1500个销售专柜,21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服装成了石狮故事里的主角,但石狮市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略显滞后。

当石狮的服装产业发展进入到这一阶段时,自有资产已经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个体服装企业开始向外界寻求资金支持。

民间借贷成为最常见的融资途径,特别是当时的标会为填补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当时石狮市共有标会2000多家,标会会头和会脚人数达到7002人,其中会头2376人,会脚4626人。标会债务金额63737.4万元,债权58505.6万元。

随后石狮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个调整期。期间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以城市信用社为例,到1999年3月末,其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45亿元,占石狮市各项存款余额的28%;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3.93亿元,占石狮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0%。

与此同时,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体系也逐渐成熟,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在综合成本上升、市场结构变化的背景下,石狮的服装企业积极投身技术改造,借此转型升级。2009年,石狮市凌峰漂染织造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引进香港先进染色机数十台及相关配套设备,推动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促进了石狮染织业的改造升级。

而伴随着服装企业注重产品创新设计、加强内部管理,进而做大做强的目标,融资方式的变化也体现出大规模、多元化的趋势。

两度破题

服务主体的发展,决定了金融体系创新和改革的方向。

实际上,石狮市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略显滞后。以石狮银行业为例,石狮建市以后一路快速发展,然而银行业对当地经济所起到的作用与其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一份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1988年至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一般维持在0.85到1.1之间,最低的年份也不低于0.71。但从石狮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比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般的年份,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之比要高出石狮相关比值40%以上。其中,在1993年至1995年和1999年至2002年两个阶段,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高出石狮1倍以上。

石狮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这种强烈的内在冲动,最终演化成石狮市历史上两次突破藩篱的尝试。

第一次金融创新在建市初期的80年代末出现。彼时,四大国有银行在石狮刚刚落脚,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充分发展,1988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仅为1.92亿元,无法满足当时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

于是,以“标会”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模式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据统计,当时石狮标会的债权金额是金融机构贷款的3倍。

然而,由于“标会”是一种民间资本互助组织,缺乏有效监管的弊端很快展露无遗。白条入会、侵吞会款等失范行为将“标会”变为破坏金融秩序的代名词。

1989年,石狮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对“标会”予以坚决清理,石狮市的首次民间金融创新实验宣告失败。

但是,以服装产业为代表的石狮民营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旺盛的资金渴求下,1992年下半年到1994年下半年,石狮迎来了第二次金融创新尝试。城市信用社与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这场试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产权明晰,立足当地的优势获得了石狮民众的认可。这一时期,共有7家城市信用社相继成立。

而另一方面,由于石狮本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服装等优势产业,原本为农业、农民提供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发生角色转变,开始承担金融机构任务,从事大量的存贷业务,贷款对象多为中小企业。

截至1999年4月,农村基金会的期限股金和代理股金达到了1.96亿元,存款人数达到4254户,贷款投放总额达到8650万元。

虽然,在这次金融创新中,城市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为石狮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却同样以失败告终。

1998年以后,因不良资产过多,多家城市信用社资不抵债,其恶果就是产生了信用危机,引发挤兑现象。在后来的危机处理过程中,人民银行并没有采用金融手段化解风险,而是要求当地政府兜底,金融创新却成为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农村合作基金会也由于存款利率偏高,对借款人审查不严,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局。

一份针对石狮市银行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银行高效、规范的资金运营能力缺乏和政府风险监管不利,使得石狮的两次突破藩篱的尝试都迅速走向终结。

金改新契机

2012年2月,石狮市召开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福建省省长苏树林提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以变应变,打造百年品牌,并强调要咬定实业不放松,按照市场需求明确产业定位,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石狮市“东方米兰”发展战略与规划》通过评审。石狮市纺织服装商会会长田启明表示,石狮纺织服饰产业过去主要靠中低端市场、以量取胜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推动全产业链朝“定制化、个性化、高档次、小批量”方向转型升级,才能再造竞争新优势。

在新的发展节点,石狮服装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两大命题,一是技术创新,一是金融服务。

两次金融创新破题的失败,使得石狮金融服务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延续。

近年来,石狮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水平明显低于整个泉州地区。以2012年为例,泉州地区的贷款达到存款的70%以上,石狮市却尚不足60%。

据当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分析,这说明石狮还有大量存款处于闲置状态,银行等机构未能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而其背后银行贷款结构不合理亦是重要原因,由于银根紧缩,银行贷款集中流向高产值的大型企业,大量中小企业则面临融资困境。

这一次,石狮赶上了一次难得的契机。

201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继温州、珠江三角洲之后,泉州成为第三个金融改革试验区,“服务实体经济”是附着在这一金改试验区上最耀眼的标签。

紧跟这一节拍,石狮市委市政府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旨,出台《关于创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先行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在石狮召开的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鼓励石狮先行先试,多出经验。

不久前,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石狮商品汇”专区正式启动。这是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与石狮市政府合作,为石狮企业量身打造的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服务专区。

由此,石狮成为全国首个“实体经济”、“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联合发展的县级市,这也是石狮市创新开展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综合改革的重要尝试。

石狮“金改”六大突破点

○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及房产可抵押贷款的模式,盘活百亿可抵押融资资产,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其他两种模式的创新脚步,力争为全国这类集体建设用地及房产可抵押贷款积累操作经验。

○积极探索“民间融资征信登记服务中心”等民间金融“阳光化”新模式,有效监测民间借贷状况和利率走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大幅降低民间金融风险。

○依托现代媒介,打通融资双方信息沟通“断头路”,引导推动该市金融信息服务业迅速崛起,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信息无缝对接。

○善用金融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投建联合”新模式,适时创建城市发展优化基金,以服务“全域城市化”为核心,助力石狮加快城镇化进程。

○紧扣未来产品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提早谋划,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为核心,融合现代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突出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优势,探索独具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模式,助力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谭耕新)

具体来说,“石狮商品汇”通过建行的善融商务网络平台,整合石狮的特色产业、知名龙头企业资源,同时借助银行的客户资源平台,扩大石狮企业的经营市场,推动石狮企业实现商品的网络分销。与此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及其上下游商家提供融资服务,满足双方交易时的资金需求,将电子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

而对于在石狮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民间金融,石狮金改也在积极探索“民间融资征信登记服务中心”等新模式,引导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为民间金融走到阳光下做着努力和尝试。

除此之外,石狮还在加速推进直接融资方面增加了动作。完善上市推进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上市后备企业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风险投资管理机构、优秀私募投资管理机构入驻或在石狮发起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债券融资,适时创建纺织服装产业引导基金等等,都列入了石狮金改的方案中。

正如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所说,构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是泉州企业迫切需要的。而这也是当下大批石狮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助推力。

石狮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可以看做产业与金融互动发展的一张缩略图。

服装产业的发展倒逼金融创新的破题,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又为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源头活水。其间,经验与教训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石狮迎来了一次被赋予先行权的地方金改契机。怎样为产业发展的藤蔓提供可供攀沿的金融支架,需谨慎,亦需突破。

猜你喜欢

石狮市石狮金融服务
石狮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老孙头,好样的!”——记石狮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进荣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大同地区古代石狮的艺术特征——以文瀛湖和法华寺石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