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出路

2013-08-25刘向群

资源再生 2013年9期
关键词:珠三角工业化矿产资源

文 / 刘向群

据报载,中国正在计划建立一批小城镇以实现城市化。于是,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和护地运动便悄然兴起。因此,这不禁使人想起 20年前的“开发区计划”。如今,6000多个开发区除沿海的少部分外,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留下大批烂尾楼,而且其占用的农田甚至超过了中国城市面积的总和,因此而造成的土地纠纷己经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既然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就应该认真总结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城市化首先要资源化

马列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资源是制约人类文明兴衰的决定因素。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资源利用史和环境适应史(环境也是资源)。无论是利用动物资源的渔猎文明、利用土地资源的农业文明、利用矿产资源的工业文明,还是利用再生资源的生态文明,都是人类为了适应资源变化而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人类如果不能适应资源变化,就只能像恐龙那样灭绝。

目前,我国的人口、村庄和城镇布局,是由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决定的。经过几千年优化组合,基本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这一受土地资源制约的格局,很难靠一纸政令去改变。因此可以说,依赖土地资源的农业经济只能“乡村化”而不可能“城市化”。在一个“四海无闲田”的农业大国,怎么可能把几亿农民都集中到城市?

而利用矿产资源的工业文明,需要将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链,所以城市化是其最合理的生产方式。显然,城市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西方国家实现城市化,首先实现的是工业化。只有工业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收益又远远高于务农,农民才有可能进城。

而实现工业化,资源是前提。西方国家正是由于300年前的淘金热、找矿热以及通过炮舰政策大量开采和掠夺了全球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工业化提供的就业岗位又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西方国家光靠土地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而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城市化。据统计,“地里刨食”的农业经济,人均钢铁只需要500公斤左右,战时化犁为剑,平时化剑为犁。而工业文明的人均钢铁需求量,至少在5吨以上。因此可以说,能否获得足以支撑工业化的资源,是城

Developing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 the key way for China's urbanization市化成败的关键。

中国最早发起工业革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因为首先在东北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工业化城市。而目前随着资源的枯竭,一些城市正在迅速衰落。

再生资源是城市化成败的关键

近五十年来,全球的资源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经过三百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的矿产资源已经不在地下,而是以“垃圾”(再生资源)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成为一座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

因此,随着矿产资源与再生资源的此消彼长,全球正在经历一场由利用矿产资源的线性经济向利用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转型的大革命。

有调查显示,资源匮乏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正是由于率先开展了“垃圾革命”,才适应了资源新形势,其发展速度反而大大超过了资源丰富的我国东北、西北的老工业基地。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口再生资源的数量与制造业发达的程度、城市化水平基本成正比。

统计表明,中国乃至世界要实现城市化,仅靠开采地下剩余的那些有限的矿产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而“世界上有多少新就有多少旧”,像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开展一场“资源革命”,形成出口→回收→再出口的循环型产业链,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根本出路。否则,便只能像我国的某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那样消亡。

根据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的经验,每进口一万吨再生资源(废旧金属、塑料、橡胶、设备等)可安置30名农村剩余劳力;而一名资源再生工作者,可为制造业创造五个就业机会;资源再生每1元产值,可以拉动下游产业5元;再生资源每万元GDP的能耗和三废排放,仅为矿产资源的十分之一。这正是资源匮乏、装备落后、资金短缺、集中了全球最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能够以较低的投入和环境代价屡创经济发展奇迹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城市化必然是一个东部化的过程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先有“市”后有“场”。只有计划经济年代,才可能由政府先计划出一个“场”,再由国家投资出一个“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那些靠行政命令建立的场(开发区),企业往往并不买账。我国那些空空如也的开发区、鬼城,就是因为当地没有制造业形成的“市”,那么谁还会进到“场”里去喝西北风呢?可以说,没有丰富的资源来促成发达的制造业,任何城市化计划都不可能成功。我国东部的城市化程度之所以远高于西部,就是因为东部的再生产业最发达。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由树上到树下、由山区到平原、由上游到下游,最后集中到交通资源最为丰富的沿海、沿江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如果根据地区特色,为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进行专业化大分工的话,西部应当成为世界工厂的“宿舍”“后花园”,发展林业抓生态;中部应当成为世界工厂的“食堂”,发展农业抓生活;东部应当成为世界工厂的“车间”,发展工业抓生产。因此,中国的城市化也必然是一个东部化的过程。目前,西部的大批人口和企业向东部转移;大批自然村消亡,都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一趋势,如同已经失败的“三线建设”和正在失败的西部大开发。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过渡期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会有一个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城镇化”过渡期,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成分复杂的再生资源与成分相对单一的矿产资源部不同,首先需要劳动密集的分拣、拆解。由于我国具有勤俭持家传统的家庭经济,在拆解、分拣方面具有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家庭经济为主体、以乡镇为核心的产业带。这也是我国许多高科技回收企业无法与中小家庭企业竞争的主要原因。

如今,在市场的驱动下,东南沿海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农户→企业→政府的产业链,即劳动密集的拆解由“以人为本”的农户完成;技术密集的原料提纯由“以设备为本”的企业完成;环保则由政府监督完成。日本、韩国、长三角、珠三角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一过渡期,无一例外。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哪个国家、地区是靠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建立开发区、居民区,一步到位地实现城市化的。

在资源枯竭、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今天,中国实现城市化的根本出路,一定是也只能是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促进制造业的繁荣,进而实现城市化。

猜你喜欢

珠三角工业化矿产资源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矿业权出让转让及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审计主要内容和方法
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使用法将作重大修改——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使用法典(草案)》解析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