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印迹——康有为故居

2013-08-23刘亚兰杨萌萌夏荣钊

山西建筑 2013年15期
关键词:故居中式家具

王 敏 刘亚兰 杨萌萌 夏荣钊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康有为先生于1918年首次踏上青岛,便给予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这样的评价。1923年6月23日,康有为先生购买此房为寓所,并且取名为“天游园”,而当地百姓称之为“康家花园”。康有为故居位于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小鱼山文化名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的一批德式建筑之一,曾经作为德国总督府要员官邸,是青岛最早的德式建筑。文章从故居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特点、室内与装饰等等方面阐述其中所渗透的中西方设计思想。

1 平面布局

康有为故居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平面布局合理规整,房间对称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感。建筑内部空间较为开阔,注重采光与通风,将中心部位采光较差的空间设置为内廊或者楼梯间。建筑主体坐北朝南,以中厅中轴线对称分布,主入口设在二层中厅南立面,且延伸至建筑外檐,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直上二层,为三进式粗石材台阶,这表明主人将二层作为主要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楼梯将建筑室内外联系起来,显示出其空间上的过渡功能,同时二层的敞廊为半开放空间,楼梯也为从室外的开放空间到半开放空间进行了连接,同时从室外直接进入楼上避免对一层造成打扰,保留了各自的私密性要求(见图1)。

图1 康有为故居平面布置图

2 建筑结构特点

该建筑为西式海滨别墅风格,受当时西方流行的新艺术风格影响,西式外形融合中式元素,为近代中国特殊区域特有的折衷主义风格,例如屋顶为中式传统歇山顶,双坡屋面覆盖中国传统建筑上的筒瓦,屋檐使用瓦当和滴水作为装饰。建筑南立面为中轴对称式木质外廊,属于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住宅样式,山花顶部的造型和图案暗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并在整体上起到了统率局部、突出中心的作用。

2.1 立面

窗户多为矩形,上方装饰红砖弧形拱券,同门洞的拱券造型相协调统一,立面及内部长廊等处门窗处理使得通透性较强,在采光不足的房间位置设置了较大面积的窗户,门也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材质镶嵌,上方加拱形扩大了透光面积,同时造型美观。一层南立面为3个尺度较大、长宽比近似于1的弧形拱券门洞,取中间的门洞作为一层主入口,入口外围设计的造型为小型木结构门廊,由六根木柱撑起的双面坡顶造型,全部木结构搭建,造型干净利落,纹样简洁大方,与石材结构的建筑外墙相对比,生硬之中增添了温暖,木材的结构、色泽和纹理组成的半开敞空间同样起到了由室外到室内引申过渡的作用,且标志着主入口的中心地位,两边相同规格的大门同样用木框嵌板镶嵌大面积的玻璃,增加建筑室内的光照,夏季天气炎热时可全部开敞,南风吹进有利于散发潮气。建筑二层为木质开敞外廊。外廊是一种生活空间,用来进行喝茶、吸烟、休息、谈笑及昼寝等活动,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成为室内的一部分[1]。它属于半封闭空间,与围合它的大面积实体墙形成虚实对比,同时栏杆等处大量纵向线条的运用突出主入口的重要性,强化了建筑的严肃气氛。同时栏杆的曲线造型和拱券的弧形设计为严肃的气氛增加了活泼感,使构图和谐。南立面是整栋建筑的脸面和重心,设计师设计的由室外直上二层的石梯表明整个二层又是南立面的重点装饰部分。

2.2 屋顶

康有为故居的屋顶为传统中式大屋顶,尖山式歇山顶表面覆红色筒瓦,中式屋顶中一般以琉璃瓦或黑色瓦覆顶,红瓦覆顶便成为了德国入侵后带给青岛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筒瓦作盖瓦,在气候温湿的青岛地区,有利于排雨雪,且出鞘的檐部与四周的墙形成可用空间,更能保护檐下空间,雨雪天气对窗户起到遮蔽作用,筒瓦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可见此建筑最初的主人身份地位之重要。檐部的瓦当是中国古典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件,瓦当和滴水在中式建筑中是最多装饰的部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从图2中可见康有为故居使用圆形瓦当和倒三角尖形滴水,在建筑的重要部位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集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式建筑的巨大魅力。

图2 故居的中式屋檐和西式拱券

3 装饰与室内

康有为故居采用德式建筑常用的典型外形,但整栋建筑外观色彩简单清晰,以米黄色粉刷墙面为主,装饰简单,重点部位饰以红色调,以高耸的米黄色山花为整个构图的中心,米黄色墙身,只在檐部、入口、转折处等重要部位镶嵌红砖装饰,门窗全部采用红砖砌拱券、弧券、半圆券、平券等,与其他德式建筑的区别在于省去了繁琐细腻的装饰,反而加以中式建筑的红瓦、檐口滴水、瓦当等传统中式建筑构件,说明此建筑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在此强烈的碰撞与融合。

3.1 拱券

罗马风术语的产生则是由于不断使用罗马设计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半圆形券以及其他罗马室内细部的翻版[2]。故居的主立面门洞与东西侧立面窗洞采用半圆拱券,这种建筑风格是罗马风格建筑的显著特征,窗洞外围以红砖装饰,不采用拱券结构的窗洞,而是在矩形窗洞上方镶嵌一条弧形红砖装饰,以此呼应。这些窗洞的长宽比近似黄金分割比0.6,拱券为1/2圆,且南立面二层的门洞上方弧形中间嵌有拱顶石以示强调。门窗的拱券形式出现在古西亚,在古罗马大量使用,并成为古罗马建筑的特色,半圆券拱形式不仅成为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罗马风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入口形式(见图3)。

3.2 外廊

图3 康有为故居窗洞与塞浦提米厄斯凯旋门比例对照

康有为故居建筑的外廊在空间构成上属于半封闭空间,属于室内设计的一部分,空间的地面间隔铺设红白方砖,瓷砖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大面积用于室内铺设,说明其装饰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室内装饰。外廊设计样式可作为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植入的“外廊样式”建筑,但其檐口的瓦当、滴水和木质栅栏又类似模仿了中式建筑中的“廊”,西式建筑中集中式建筑的入口门廊,此“外廊”取中西之特色相结合,组成了一种影响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类型,且广泛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出现,对中国近代建筑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外廊式建筑又被称为外廊样式或者殖民样式,指的是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来到殖民地后,结合当地气候产生的一种带有外廊的建筑形式,常具有欧洲本土建筑的风格特点[3]。当时作为殖民手段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外廊样式的出现是汲取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产生的成果,有利于调和复杂的文化矛盾和冲突。这一建筑摒弃了存在于中国其他殖民地区的外廊式建筑的简陋性,是一座精致的长期性建筑以折衷的方式记录了西方古典与传统地域文化发展为亦中亦西的外廊建筑形式。罗西《城市建筑学》一书中提到“带有凉廊的住宅是一种经久的建筑类型”[4],青岛地区沿海气候温湿,作为另外一种生活空间,带有一定面积的敞廊在湿热的夏季可以起到散热驱潮之功效,敞廊这种建筑在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方面比其他类型建筑更胜一筹。

3.3 室内

基本为中式风格,部分空间采用瓷砖铺地,二层的卧室、客厅、洗漱间等空间功能划分明显。一层内部功能上仍然有中国固有内部空间的生活理念,部分掺杂着西式花纹,严肃而整齐,简单之中调和有活泼的元素,例如规整的室内布局中曲尺形旋转木梯设计在了内廊中间,增加了曲线美感,木质门框镶嵌着半透明(粒状)玻璃,既保证了良好的透光性,又营造了一定的个人空间,透出的柔和光线与室内的木质地板的质感融合在一起,显示出木材清晰的自然纹理和亲和力,在门窗家具的细部装饰上也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痕迹,例如造型简单的铜质水龙头搭配传统中式纹样陶瓷质洗手盆,中式书柜加西式曲线造型门把手,各种卷叶纹样的装饰。

3.4 家具

家具是建筑风格的折射,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家具风格的走向[5]。康有为故居里的家具陈列方式也可以说是亦中亦西,加入了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的新材质:玻璃和水银镜子、彩色玻璃和瓷砖。中式的红木家具上加入了西式元素,无论是书房的陈列柜还是储物柜,在中式结构和样式的柜门上镶嵌了玻璃,二层各空间中家具功能独立,分工明确,客厅中陈列的大多桌椅上较多的加入了一些“洋符号”,例如雕刻繁琐的太师椅靠背镶嵌大理石,二层大厅里的正面是一组中式八仙桌和官帽椅。桌子的工艺与结构较清代八仙桌简单,简化了束腰工艺,桌腿之间加了很多浮雕如意云头图案等装饰性的部件,美观性很强,做工比较精巧。椅子为南官帽椅,靠背和搭脑都有曲线,背板上的几何纹样简单清晰,座面下的前腿之间,去掉了望板,镶以券口,具有清式家具的特点,但比清式官帽椅装饰简单,更加趋向于民国风格的家具样式。旁边的案几造型以曲线为基础,装饰繁琐,案头和案腿的造型也很丰富,花纹为卷叶纹,卷叶纹为明清时期家具使用频繁的纹样,可以说雕刻无处不在(如图4所示)。

图4 二层大厅家具

三层卧室里罗汉床的围子上镶嵌有水银镜子(见图5),梳妆台上的镜子也使用了玻璃材质,欧式造型的桌椅采用中式榫卯结构且雕刻着中式龙纹,装饰更加繁琐。家具的很多部件都是用机床旋制,出现各种旋木腿,与明清家具纯手工制作不同,机器生产介入家具是民国风格家具的标志。

图5 三层卧室家具

康有为故居从建筑的拱券到室内装饰、家具的腿和靠背的花纹、细部雕刻等,无论其方式是具有强制性还是主动性,无处不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明的象征符号在近代历史中的经历,建筑、室内和家具同样承载并记录了近代中西方文化渗透的痕迹。

德国设计师之所以在青岛建设了诸多中西融合式风格建筑,究其原因之一:经济因素。德国侵占青岛之后,目的是想将青岛作为他的永久殖民地,在青岛建立一系列德式政府机构和官邸建筑,为了显示德国的霸权主义,体现德国技术的发达和国力之强盛。原因之二:设计师的个人喜好因素。德国设计师对中国建筑装饰风格进行过研究,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有所喜爱,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主动添加了一些自认为优秀以及经典的中国式建筑构件和室内装饰方式。原因之三:政治因素。德国在青岛建立殖民地,但是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为了使中国公民内心接受这个外来的文化侵略,采用了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容易得到中国人心理上的认同。原因之四:技术因素。当时德国经济发达,在本土建筑与室内设计上往往采用一些较新颖的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方式,而中国当时掌握的建筑与装饰技术相对落后,如果原材料全部从德国进口,便会引起经费的大量增加和不必要的浪费。青岛地区的德式建筑采用青岛崂山地区盛产的花岗岩作为建筑与装饰材料,西方设计师将设计出来的德式建筑交给中国建筑工人进行施工,中国工人无法解决德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某些技术问题,只能根据自身具备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进行施工,所以就无法避免的加入了一些中式元素在里面。

[1][日]藤森照信.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A].张复合,译.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3.

[2][美]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 珊,杨思声.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J].中外建筑,2005(1):110-112.

[4]杨思声,肖大威,戚路辉.“外廊样式”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J].华中建筑,2010(1):110-112.

[5]杨怀靓,赖文清.浅谈民国家具的特点[J].学术论坛,2008(5):17-19.

[6]姜维群.民国家具中的“洋符号”[J].家具,2008(1):40.

[7]卷叶纹.明清家具的时代符号[J].建筑建材装饰,2010,11(4):31-32.

[8]屠苏南.浅论西方建筑入口形式的历史风格[J].东南大学学报,2010(29):11-13.

[9]刘亦师.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J].近现代城市与建筑保护,2011(2):91-92.

[10]刘大可.中式建筑屋顶通述(上、下)[J].古建园林技术,1992(2):41-42.

[11]杨 薇,刘 彬.浅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9(2):16-18.

[12]李少红.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J].浙江建筑,2008(9):87-88.

[13]陈 平.外国建筑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4][德]托尔斯腾·华纳.近代领导的城市规划与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5]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故居中式家具
卫立煌故居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魂兮归来返故居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