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观察

2013-08-20梁小连谢清娥

中外医疗 2013年7期
关键词:西咪替丁腮腺炎腮腺

梁小连 谢清娥

江西省遂川县中医院 内儿科,江西遂川 343900

流行性腮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1]。西咪替丁已被证明有抗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胃癌、肠癌等[2];有学者报道,西咪替丁在乙型肝炎、扁平疣以及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效的疗效。笔者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40例,探讨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发病48 h内就诊患儿80例,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2]。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14岁,平均7.5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7.3岁。两组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部分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多数患儿为轻至中度发热,高热患儿3例;其中合并轻度胰腺炎2例,睾丸炎1例。无合并脑膜炎病例。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比例部分增高,尿淀粉酶升高。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利巴韦林 10~15 mg/(kg·d),维生素 C 0.3~0.6 g/d,连续口服7~10 d。观察组在前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西咪替丁15~20 mg/(kg·d),分 3 次口服,连续口服 7~10 d;其他基础治疗:进清淡易消化食物,如果患儿伴有食欲不佳、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足的情况,则给予适当的静脉补液治疗。如果患者伴有超过38.5℃的发热,则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退热药治疗或者住院观察治疗。所有患儿均未给予抗生素治疗。

1.3 疗效判断指标

显效:经过10 d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至正常,患者的腮腺肿胀情况完全消退,患者的尿淀粉酶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经过10 d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至正常,患者的腮腺肿胀情况部分消退,患者的尿淀粉酶检查结果明显下降。无效:经过10 d治疗,患者的体温仍然异常,患者的腮腺肿胀情况无减轻甚至加重,患者的尿淀粉酶检查结果无明显下降甚至上升,或者患者合并有睾丸炎或脑膜脑炎。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总例数。并观察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版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分类指标的描述以例数及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腮腺疼痛、肿胀消失及退热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腮腺疼痛、肿胀消失、退热时间及尿淀粉酶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腮腺疼痛、肿胀消失、退热时间及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2.2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常见的丙类传染病,多发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冬、春季。该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型,病毒直径为 85~300 nm,平均140 nm,经呼吸道传播,腮腺炎病毒最先侵入患者的口鼻黏膜,并在进入上皮组织后快速、大量的繁殖,之后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当中(此时患者发生第1次病毒血症),当受到感染的血液流经腮腺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并快速大量的繁殖之后,会再次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当中(导致患者发生第2次病毒血症),最后病毒会入侵患者的其他脏器。腮腺受病毒侵袭后,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腺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或坏死、碎解。导致腮腺导管部分阻塞,唾液排出受阻,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之中,从而导致患者的血淀粉酶明显增高,并且由尿液排出。人体内的胰腺以及小肠浆液造酶腺也是淀粉酶的分泌器官,当胰腺或者小肠浆液造酶腺受累感染时,也会对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含量造成明显的影响。患者的腮腺肿胀多发生于起病1~2 d内,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同时伴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患者腮腺肿胀的高峰期一般于发病后1~3 d,并且在持续4~5 d后逐渐消退,并恢复至正常大小,整个发病过程一般为10~14 d。90%以上的患者,血清淀粉酶含量会有轻度或者中度的增高,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并且血清淀粉酶的增高程度与患者的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关系[3]。

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西咪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的腮腺疼痛以及肿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及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西咪替丁具有明显消除腮腺肿胀、疼痛作用,缓解发热症状,促进疾病愈合。其机制可能是:①流行腮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抑制[4],西咪替丁可通过阻止组织胺对抑制性T细胞的活性,能增强Th2反应,而发挥对抗病毒作用,允许更有效地消除感染的宿主细胞[5]。②西咪替丁对双氢睾丸酮受体具有明显的竞争性阻断作用,可以使用血浆中双氢睾丸酮的浓度发生明显的增高,从而反馈性的抑制其双氢睾丸酮的合成,抑制患者体内前列腺素的释放,抑制体内的细胞因子释放。③西咪替丁对肥大细胞的炎症介质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还可以通过减少患者体内的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而起到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病程。④西咪替丁属H2受体阻滞剂,对组胺具有竞争性拮抗作用,可以阻滞组胺激活患者体内小血管的H2受体,从而提高对小血管通透性的抑制作用,减少体液渗出,且具有抗氧化活性,具有镇痛活性和保护作用[6]。⑤西咪替丁尚可诱导干扰素(IL-18)的生产,产生抗病毒作用[7]。毛静玲等研究认为联合西咪替丁的其他治疗方案,如炎琥宁[8]、扑尔敏[9]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均较单纯利巴韦林抗病毒理想[10]。推测西咪替丁上述是治疗方案的关键。该组病例均未出现谭宏飞等所列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11]。因此,笔者认为在流行性腮腺炎的急性期,短期、足量应用西咪替丁可明显提高疗效,有利于缓解症状,促进腮腺肿胀、疼痛的消退及体温的恢复,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费方荣.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9):691-693.

[2]杨健平.西咪替丁的临床新用途[J].黑龙江医学,2001,25(6):467-468.

[3]石海丽,蒋武.689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2):70.

[4]Agafonov,A.P.Immun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J].Vopr Virusol,2001,46(3):30-33.

[5]Zhang W.Cimetidine augments Th1/Th2 dual polarized immuneresponses to recombinant HBV antigens[J].Vaccine,2011,29(29-30):4862-4868.

[6]Ahmadi A.Hepatoprotective,antinociceptiv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of cimetidine,ranitidine and famotidine as histamine H2 receptorantagonists[J].Fundam Clin Pharmacol,2011,25(1):72-79.

[7]Takahashi,H.K.Cimetidine induces interleukin-18 production throughH2-agonist activity in monocytes[J].Mol Pharmacol,2006,70(2):450-453.

[8]范孟对.西咪替丁联合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1-72

[9]赵丽丽,孙华.西咪替丁联合扑尔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4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195-1196.

[10]毛静玲.甲氰咪胍佐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6):103-104.

[11]谭宏飞,王克儒.20例西咪替丁引起副作用的综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100-101.

猜你喜欢

西咪替丁腮腺炎腮腺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腮腺炎外敷用什么药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透皮技术治疗经验
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应激性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