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开进贤之路 广纳天下英才——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夏一庆

2013-08-20彭美玉

当代贵州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贵州人才

文Ⅰ本刊记者 彭美玉

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当代贵州:从2004年至今,贵州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尤其是2012年出台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人才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图为贵州基础药理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石京山教授(左一)与队员进行课题研究。(省人社厅供图)

夏一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贵州而言,人才是贵州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当前,贵州正进入经济起飞、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和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关键期,这些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最先进的生产力。贵州作为一个经济后发省份,人才发展滞后是制约其“后发赶超”的最大“短板”,虽然经过多年努力,贵州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形势相比,人才“短板”问题依旧突出,若不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制约作用将更为显现。

实践经验证明,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并且人力资本积累都先于经济追赶发生。人才的大开发、大投入,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追赶的成功秘诀。贵州要跨越、要赶超,必须优先发展人才,把人才的超前开发作为追赶的动力源、腾飞的原动力。

当代贵州: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夏一庆:一是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到201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224.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7.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3.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82.7万人,技能人才62.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2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9.3万人。二是高层次人才建设有新的突破。到2012年底,全省已有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名、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名,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8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5人,选拔培养核心专家40人、省管专家639人、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85人,评选产生青年创新人才94人。三是人才开发培养有新的进展。到2012年底,全省重点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博士800余人,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有3名入选国家第四批“千人计划”。从江苏、山东等省引进12名党政干部到我省担任县(区)委书记,从中直机关、发达地区引进20余名干部到我省任职。此外,还采取兼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才引智,聘请了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卢耀如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引进外国专家项目300多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0个,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23个。以学科带头人为主要对象,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38名。

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

当代贵州:从你前面介绍的情况来看,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人才引进上。

夏一庆认为,贵州要跨越、要赶超,必须优先发展人才,把人才的超前开发作为追赶、腾飞的动力源。(省人社厅供图)

夏一庆:我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全省人才流动呈现出了“进大于出”的良好态势。一是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规范人才引进程序,注重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掌握现代管理的各类国际化人才等;二是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承包、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大力引进“候鸟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争取9批93名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贵州锻炼服务,志愿者西部计划累计有6000多人参加,贵州扶贫接力计划有8000多人到我省贫困地区进行人才交流,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博士联系点”,充分发挥贵州籍高层次人才在建言献策、协调项目、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规律,综合运用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和各种社会化服务手段,加快人才流动的身份、档案制度等改革,消除各种限制。

当代贵州:人才引进是加快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但留得住、用得好往往比引得进更重要。

夏一庆:引得进是基础,留得住、用得好才是关键。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纵向人才政策体系及选拔管理机制,构建了横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坚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条件。在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时,努力增加人才开发培养投入。“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立了多个人才培养资金,极大地改善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条件;通过修建“博士楼”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有效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人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省基本形成了重视人才、宣传人才、研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环境,以优化人才成长小环境逐步带动促进全省人才成长大环境的改善。

推动人才工作上新台阶

当代贵州:今后一段时间,贵州人才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夏一庆:我省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人才总量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创新人才紧缺尤其缺乏“大家”和“帅才”,投入明显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服务科学发展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优配强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重点抓好企业领军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步伐。一是加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工程中心等人才载体建设,着力集聚优秀人才。二是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智力、项目、技术相结合的柔性引进长效机制,广泛吸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三是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聚集优秀高层次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到2020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左右。

紧紧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扶贫开发的任务,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重点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急需紧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

整合和调动各方力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切实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抓长远谋划,为党委当好参谋助手,又善于抓项目、抓工程,推动具体工作的落实。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尤其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科学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把方方面面的力量组织动员好。三是着力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度,积极寻求破解之策。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贵州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