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支招贵州“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2013-08-20文字整理任玉梅田旻佳傅泊霖媛李责任编辑任玉梅

当代贵州 2013年18期
关键词:院士贵州生态

(文字整理/本刊记者 任玉梅田旻佳 图/本刊记者 傅泊霖 张 丽 文 媛李 森 于 颖 责任编辑/任玉梅)

涂铭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值发展 持续创新

涂铭旌

贵州在重点产业的发展上,应坚持走“点、线、面、群”增值发展之路。抓好重点企业这个点,然后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特别是要注意线和面的发展和集群联盟,因为如果只有重点产业,没有线和面,就做不大产业;没有集群联盟,就做不强产业。

同时,走做大做强之路,培育重点项目,实现产品开发、应用开发、市场开发三位一体,最终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走持续创新之路,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持续创新模式,实现企业创新、协同创新、人才创新和集群创新,使科研成果、人才向产业集聚,合作共赢。走特色发展之路,利用贵州省特色资源与人才技术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集群。

刘宗超(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现代生态农业的灵魂是低碳和可持续

刘宗超

贵州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冲击,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以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的现代生态农业,其灵魂是低碳和可持续,其生态含义在于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必须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必须保持土壤肥力;在种养殖方面,要尽量种植多年生植物、发展木本农业以及草食畜牧业。

像贵州这样的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避开土地资源劣势,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为辅,注重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必要时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贸易环境,扩大粮食进口,“以粮代水”,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发展畜牧业要改放养为圈养,着重发展饲草和饲料作物,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存栏数。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确保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要“计划生育、优生富养”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局部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我国产业仍属高耗能重化工扩张类型,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深层原因就在于我国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差。比如,虽然我国信息技术数量全球第一,但在核心技术上却并不占优势,因此必须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的转型需要更为迫切。

当前,全球“再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D打印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为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奔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跨越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除了传统的高校、科研单位外,中小企业已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改革开放以来,65%的发明专利、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研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对此,在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时,政府应注重培育有利于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对创新主体进行“计划生育、优生富养”,有引导性地扶持企业创新主体的发展。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资源优势让贵州更具发展潜力

黄伯云

贵州具有巨大资源优势,如铝、锰等有色金属等的储量都非常丰富,这些资源优势让贵州更具发展潜力。现在,东部和中部的资源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逐步凸现出来,依托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应成为贵州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它对整个地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必将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贵州发展的核心,应该是构建人才队伍。贵州的人才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相对全国而言还比较滞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继续发挥人才优势,以人为本,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同时,贵州应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特别是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科技进步上,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转型发展。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走绿色崛起之路

刘人怀

贵州自然条件良好,绿水青山非常美丽。在发展上,应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走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又有“文化千岛”之称,发展旅游的天然条件良好,很多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深度包装,因此应首先发展旅游产业这一“无烟产业”,让全世界人都来贵州旅游。同时,贵州的轻工业有非常好的底子,例如闻名中外的茅台酒。但茅台酒的品牌保护做得不太好,贵州应进一步保护好这个品牌,让它在国际上卖出更高“身价”。还有中草药、烟草等产业,贵州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绿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产业。贵州在发展军工产业上也有不错的底子,有一些技术甚至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同时在民用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建议贵州先把这些具有优势的产业做起来,只要路走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贵州的“中国梦”。

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质和量上体现“贵州速度”

马克俭

贵州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结合省情开展自主创新,走特色发展道路,在质和量上真正体现“贵州速度”,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质”上体现“贵州速度”。

如贵州磷酸制造基地的磷渣转化生产的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上的大量应用;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现场浇制作建筑物外墙及分户墙,建成冬暖夏凉的环保节能高层建筑;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形成空间网格盒式结构,成功建成多层大跨度工业厂房建筑……这些都是贵州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当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产业发展方向,采用新工艺新型结构体系,是贵州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的主攻方向。但应注意的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金 涌(中国工程院院士)构建新的“社会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不止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应是向自然生态构造规律的和谐性、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发展创造性学习,构造出新的“社会生态”。

资源再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产业附加值,还能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是一项新兴的千亿元级大产业。贵州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贵州要发展,要想既保住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就必须依靠科技进行资源转化,实现绿色高附加值、高利用率产业。

例如,贵州应建起有先进技术、大投资的大化工企业。在发展上,大可不必谈化工色变,现代社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大多离不开化工。先进的、环保的化工并不可怕,落后的、无良的化工才可怕。只有鼓励“大化工”发展,培养一批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化工企业,让不环保的“小化工”无法生存,贵州的生态文明才能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金 涌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

孙优贤

科技创新一定要对准重点产业,要“顶天立地”。顶天,即科技含量高;立地,即立到行业、立到产业。有了科技创新后,还应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贵州的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基础好,发展后劲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应成为贵州磷化工、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大产业的支撑。

大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应建立一整套吸引人才的机制,让国内外更多知名专家、学者来到贵州,同时,推进本土人才培养。有了大团队就要有大平台,尤其是核心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应引起重视,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利用大团队、大平台申报国家大项目,以大项目全面支撑发展,将贵州发展融入国家大发展中,引导创新要素向贵州聚集,从而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张景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超前服务 多孵化几个华为

贵州在科技园区发展上,各园区应首先是改革开放区,应聚集资源共同抓,起到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互动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的作用,要防止某个部门抓、其他部门看的现象出现。

要注重对园区进行科技创新规划,打造特色园区,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高地、新兴产业集群高地、企业创新孵化高地、创新创业环境最优区、节能减排与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宜居生活新城区、先进文化示范区、人才特区和产学研互动创新区。发挥技术源、项目源、创新源作用,建成智慧园区,引领发展。

同时,应注重提高园区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园区要紧随企业需要开展工作,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而且必须超前服务,超前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导师,建设创新服务网络、创业服务站、新型社会服务组织等,以解决中小企业起步难问题,尽量减少创业小企业死亡率,多孵化几个华为。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贵州特色物联网

邬贺铨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应用上,贵州已有了不少成功案例。积极挖掘新的应用与新商业模式,是贵州物联网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应对贵州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建议贵州物联网产业定位于特色应用和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跨越发展。

为避免重复投资,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全方位支撑贵州物联网应用的创新、标准化、运营和推广,并逐渐辐射到西南地区乃至更广范围。同时,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还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这比政府对个别企业的支持更具普惠性。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将贵州纳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区域

傅伯杰

贵州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不仅涉及本身,还涉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量、水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建议将贵州纳入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全社会参与,加大对贵州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

贵州应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恢复规划和立地评价,区分生态恢复与保护区、综合利用区和基本农田区。在生态恢复与保护区,以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恢复为主体;在综合利用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同时,要充分利用野外台站,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的监测与示范,揭示区域生物群落的适应性机理及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空间格局,提高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成效。通过将台站经验推广到区域,努力把贵州建设成生态大省,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进退耕还林 让群众共享美丽贵州

尹伟伦

多年来,贵州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的实施,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鉴于退耕还林工程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启动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并适当延长对原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支持的时间。同时,在工程实施中,提高经济林的比例、原粮和种苗费的补助标准,增加工程管理经费预算,切实稳住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并在省级层面统一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助标准。

同时,应加强石漠化治理工程协调配套,提高综合治理效果;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的资金投入,吸引全国研究人员集中攻克石漠化治理难题,最终让群众受益,共享美丽贵州。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打造智慧旅游“朝阳产业”

童庆禧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保护一方净土,建设美丽贵州”,应成为贵州发展的重要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挥贵州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一方净土,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发展制造业、矿业,在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化”的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贵州应重视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并将信息化和贵州特色旅游相结合,利用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打造数字旅游、智慧旅游,实现从传统旅游业向信息化旅游业的转变。同时,将人才战略、城镇化战略、环境生态改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与建设旅游强省相结合,将信息化旅游业建成贵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农业综合体要解决“三关”

陈剑平

在贵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借鉴浙江的新思路、新探索,打造农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由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研单位共同构建核心支持体系,三方共同把某一区域建设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典范,从而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农业综合体的首要功能是生产,同时还具有文化、生态等功能。农业综合体的建设,必须解决技术关、市场关和效益关。在通过科研人员解决技术关的同时,要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投身农业开发,解决农业的市场关、效益关。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背景下,实施全方位的综合农业开发,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安全生产、技术检测,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高水平高质量农产品,引入电商模式,转变传统营销模式,从而提高农民的收益。

猜你喜欢

院士贵州生态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生态养生”娱晚年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贵州,有多美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