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层次性刍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2013-08-16唐志龙

党政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

○唐志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本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搞好宣传教育,注重层次性要求。一般来说,这种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三个密切联系之方面:

外向层次上,注重价值观教育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密切联系。价值观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念,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联。“三观”中,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对周围世界有无作用和意义即价值的具体看法。显然,世界观包括着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工作与生活都有一定的决定意义和影响作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反过来又影响世界观的确立。此外,人生观同价值观紧紧相连。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但价值观却引导着人生走向。人生在世怎样活得有价值?怎样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这都标示出价值观正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所以,价值观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精髓,而人生观与价值观又进一步丰富着世界观。可见,三者紧密相连、不能分离,在价值观教育中不能脱离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而“单打独斗”。这些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人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托关系、找门路,求神拜鬼,蔑视民众,说到底,就在于理想信念缺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树立。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他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显然,如果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出了问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唯物史观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理想信念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失去了根基。我们党历代领导人反复要求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原因盖在于此。

内在层次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身科学内涵三者的结合。就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先从国家整体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价值追求中达到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与生态上越来越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从社会集体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与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概括正适应了广大民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最后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集中体现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在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和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加剧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十八大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来,映照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与价值理念的新发展。当然,这三个基本层次有机联系、内在结合,彰显了国家、集体与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科学统一,表征着国家目标、社会导向与个人行为准则的完美联结,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中国特色”,包括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注重从近代以来我国发展跌宕起伏、人民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角度进行,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认同感。

实践层次上,注重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价值观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当代中国,社会中多种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必然呈现多维性与多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价值观教育中打破“大一统”的目标模式,在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建立分层次的教育目标,达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科学结合。对于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来说,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党章中党员的义务和干部的基本条件为准则,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旗帜鲜明、不折不扣、理直气壮地讲党性、讲先进性,全体党员和干部都应该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显然,这也包括了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诉求。对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教育则应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特别注重广泛性,既要高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灵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把价值观教育同积极的人生意义、正确的劳动态度、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为切入点,使之贯彻于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渗透于各个具体领域,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代中国真正落实。二是正确处理价值取向的多样与导向一元的关系。毫无疑问,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多种多样,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作为导向的价值观只能是“一元”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巩固和壮大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一与多”的辩证思维,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价值观教育才符合当代实际,显示出科学性特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去努力实施完成,即必须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程中,总会碰到一系列理论上、思想上及现实中的具体困难,需要理论界和宣传思想工作者卓有成效地工作,包括广泛的宣传、教育、解惑等活动,也包括进行真理人格化范导,达到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要求,发挥好自己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宣传思想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守住阵地说到底是要守住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阵地。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人们喜闻乐见什么方式,就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习近平同志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要注重将互联网作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学会使用、善于使用新技术新手段,尽快掌握新的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决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决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只要我们认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就必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好“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猜你喜欢

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智能化的“世界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世界观—雕塑遗产》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人生观(一)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