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意象,从古典诗词教学困境中突围

2013-08-15杨林

考试·教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困境教学

杨林

[摘要]作为中华文学艺苑里的奇葩,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增强审美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弘扬民族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一个重点,还成为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验,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意象的角度,寻求“突围”古典诗词教学困境的途径。

[关键词]古典诗词 困境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49-01

1.认识意象

“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即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词贵含蓄,凝练。在古典诗词中,诗人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接流露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必须抓住意象,从意象出发,让学生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词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词的意境,领会诗词的主旨。

2.捕捉意象,生成诗境

在古典诗词中,一首诗词里出现的意象往往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即诗境。在古典诗词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其次要让学生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生成诗歌画面并置身其中,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几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入词,教学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捕捉词句中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凄凉冷寂的深秋清晓图,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词人消愁酒醒后自己孤身一人,不知身在何处,只见岸边依依的杨柳,一弯残月孤零零挂在梢头,晓风轻拂,冷意侵入的画面。这种画面的生成,就让学生置身于词境中,这样一来,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和作品的距离,就能让学生与词人取得心灵的共鸣、情感的认同。所以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并且善于借助意象来想象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走进诗词的意境。

3.激发想象,填补空白

有些作品的意象之间跳跃性很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我们在教学这些作品时,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联都是名词并列,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意象之间省去了相关的动词而形成跳跃。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它们虽是不同的意象,却也有类似的性质。它们组合在一起,我们会看到它们共同的性质,这共同的性质就是开阔、浩大、壮丽。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我们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当年抗金斗争时军容的浩浩荡荡以及作者的战斗英姿。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今“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陆游的悲愤了。这样,通过我们的补充和想象,我们就还原了作者的情感从慷慨雄壮转为悲凉愤慨,亦有一份无可奈何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对诗作的理解也就更上一层楼了。

像这样句间跳跃的诗句,在古典诗词里不在少数,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等都是。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来补充诗词留下的空白,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从而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4.反复诵读,因声入境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古人极其重视诵读。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在对诗词进行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在诵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进而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周邦彦《苏幕遮》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牢记在脑海,鸟雀呼晴、初阳、宿雨、风荷、小楫轻舟等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的图景。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旅居他乡的诗人睹荷而生乡思,“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想象越是悠闲惬意、自在无忧,就使得诗人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并在吟诵中想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而且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5.积累意象

古典诗词的意象,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意义的凝固性。如在古典诗词里,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柳是离情的象征,细雨代表愁丝,梧桐则成为凄凉悲苦的同义词。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月亮”这个意象常被诗人用来抒发思乡之情后,对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作者的望月怀乡之情就很容易把握了。在掌握了“梧桐”是象征凄凉悲苦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作者那深重的孤苦,凄凉,悲愁了。可见,在分析诗词时,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意象,鉴赏时就可以做到到游刃有余。因此,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要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学生必须积累丰富的诗词常用意象。

在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一而足。捕捉诗词中的意象是从诗词的特征人手入手,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抓意象、读意象、品意象、析意象,最终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词意境,体悟作者感情。总之,捕捉诗词中的意象,不失为“突围”当下古典诗词教学困境的一个良策,让我们一起领着学生在诗词的意象中领会诗词丰富的内涵吧!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困境教学
跟踪导练(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