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初探

2013-08-15刘聪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8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文/刘聪聪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2008年我国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达到了4,157 万人次。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政府及高校的高度重视,2008年全国公办与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 亿元。国务院在2007年5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明确提高了扩大贫困生的资助对象和比例,职业学校,民办高校的贫困生都列入资助范围,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比例由原来的3%提高到20%;加大了资助力度,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的每生每年1,500 元提高到2,000 元,教育部多次会同财政部就贫困生资助的资金落实、政策实施等出台文件,并多次举行全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新闻发布会。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国家也逐年提高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与范围,在这种形势下,贫困生的认定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是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的科学、完善、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教育平等,关系到能否保持大学校园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

由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至今没有相对完善、统一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贫困生身份的认定成为了学生资助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认定贫困生身份,区分贫困生的层次,对于做好资助、评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生身份界定的困惑

贫困生身份的界定之所以成为一个难点问题,与经济利益是密切相关的。贫困生的鉴定原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很多人觊觎国家给予的经济补助,包括国家奖、助、补等,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从而使得原本不贫困的一部分学生,却也要“争得”个贫困生的名分。而学生的这一行为与家长的授意是息息相关的,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成为多数人的追求,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很多人进入金钱至上的误区,诚信意识逐渐淡漠;其次,学生家长的思想觉悟不高,他们觉得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国家的奖补针对广大贫困生,也不差我一个人,抱有这种思想的家长不在少数;再次,近几年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有上升趋势,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资助范围也有所扩大,涵盖面也更为广阔,这使得一部分家长觉得,真正的贫困学生都能得到资助,至于自己这个个体就无所谓了。正是以上的几种原因使得很多不贫困的学生加入到“贫困生”的大军当中,为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科学界定贫困生身份

虽然有很多原本不贫困的学生掺杂到贫困生的队伍当中,但如果我们能掌握科学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依然可以将这一部分学生与贫困生区分开来。

(一)抓好入学,做好家庭状况调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建立了完善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自2007年起,国家及辽宁省要求各高校在派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附在其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也为贫困学生的顺利入学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可以在派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把《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一起发给所有学生,通知学生认真填写,并且要求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做好鉴定,并加盖单位公章。在新生报到的时候把《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连同录取通知书一起交上来,这个时期的家庭状况调查往往真实性比较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为对大多数大一的新生来说,大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待这份调查表的态度也是认真、慎重的,因此这份调查表的内容多是货真价实的,无水分可言。

(二)出具证明,以证明材料为参考。一名学生是否贫困,贫困证明很具有说服力,证明材料对于贫困生的鉴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出具贫困证明的程序都是十分复杂、严格的,因此多数的贫困证明都具有真实性。此外,学生出具贫困证明的时候,我们可以连带着将地方民政部门、村委、街道的联系方式做好登记,这样便于我们调查、取证,为贫困生鉴定的后期工作做好准备。

另外,对于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或家庭状况比较特殊的贫困生来说,这些证明更具实际意义,比如孤儿、单亲、军烈属、重病号等情况,都有相应的证明材料,为我们对贫困生的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做好调查,关注学生日常生活。虽然说贫困证明为贫困生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我们却又不能完全依托于贫困证明,因为在某些少数地区,贫困证明往往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提供便利,而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很难拿到贫困证明,原因很简单,就是名额有限。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其父亲是某银行副行长,母亲为某地区医院主治医师,她竟然拿着贫困证明去找辅导员老师。现在的贫困证明材料很多,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出具一份证明并不算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擦亮眼睛,以防那些“不良分子”鱼目混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从学生的寝室同学、班级同学入手,详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日常穿着、饮食,关注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由此来断定学生是否真的贫困,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翻看学生的档案,从高中老师或地方民政部门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到有的放矢,不让动机不纯的学生以假乱真。

(四)做好宣传,切实开展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虽然说诚信意识的缺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短期时间之内无法有效的解决,但是我们仍然要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末。首先,新生一入校,我们要对申请特困的学生做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让他们对国家资助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解除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安心的入学,及早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加大对诚信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2009年辽宁省大学生道德楷模张雪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张雪一家人对待诚信的态度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我们以这样的典型事迹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形成诚信的共识;最后,加大对假冒“贫困大学生”的处理力度,在新生刚入学时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告诫那些原本不贫困而又想申请贫困的学生打消这个念头,否则给予严肃处理,这样使得一部分原本不贫困的学生知难而退,而对于那些执迷不悟的学生可以取消本人一年甚至几年内的评优资格,对其他学生形成一种震慑,从而对贫困生的鉴定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以人为本,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在贫困生的鉴定过程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将硬性的规章制度和柔性的人文结合到一起。工作当中,我们应当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行为,应当尊重贫困学生的人格和隐私,在贫困生的鉴定过程当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但是我们不主张最终张榜公示,这样避免贫困生形成逆反和消极心理,让他们在一个轻松、健康的状态下成长。

此外,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应该从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出发,通过和贫困学生聊天、座谈等方式加强励志教育,让他们坦然地面对贫困、正视贫困,从真正意义上明白知识改变命运,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在做好学生思想引导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主观能动地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勤工俭学岗位,这样可以缓解家庭贫困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

[1]余冠仕,柴葳,赵秀红.大幅提高奖助学金凸显民生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3.

[2]王文利.高校助贫制度尚需完善[N].光明日报,1998.4.

[3]徐晓军.论信息的阶层化[J].社会学刊,2002.1.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