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曹魏时期河西地区的屯田与农田水利

2013-08-15范香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屯田曹魏汉简

范香立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是中外交往的必经之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两汉曹魏时期,为实现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割据政权都在这里采取了发展屯田、兴修水利的措施,而这些措施无疑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 两汉曹魏在河西的屯田

汉代的屯田之议始于汉文帝时,由晁错提出。秦汉之际,拥有 “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匈奴占领了河西地区,“汉兴以來,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盜。……自高后以來,陇西三困于匈奴矣。”①匈奴屡次侵扰汉朝边境,畜产被虏,百姓被杀,威胁京畿地区的安全。而且匈奴逐水草而居,主要游牧于燕代、上郡、北地、陇西一带,来去无常,汉政府如果发兵备塞,就存在 “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边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②面对发兵少胡入,发兵多胡走,不罢兵又费用巨大的情况,晁错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政策,招募移民长期居住在边地,使移民一边生产一边戍守,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③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移民屯边自此开始。

河西地区的屯田始于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国家实力增强,出现了“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局面,于是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主要有三次大战,即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及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经过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使得 “爰及河塞,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④河西归汉后,为了 “断匈奴之右臂”以保证边境安全,汉政府在此地实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开发经营。

河西地区的屯田主要包括民屯和军屯两个方面。民屯即移民屯田,所移之民主要包括贫民,如武帝初置四郡之时,曾以 “关东下贫”充实其中;犯罪之人,如 “抱怨过当”、“悖逆无道家属”⑤,即犯叛逆之罪,汉元封三年,“武都氐人反,分徙酒泉郡。”⑥;还有受刑之人,如武帝时南阳新野的暴力长因遭刑而 “屯田敦煌界”;灾民,如武帝元狩三年,山东遭遇水灾,百姓饥馑,府库空虚,政府无力救助,于是迁徙灾民70余万口 “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⑦,既安置了灾民,化解了灾民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又充实、开发了边疆。

军屯即由戍守边疆的士兵进行粮食生产。大规模军事屯田始于汉武帝时,太初元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⑧两年之后,又发戍卒18万于酒泉、张掖北。元狩四年,匈奴远遁,汉自朔方以西 “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足见军事屯田规模之大。以后的统治者依旧保持在河西地区的屯田,昭帝始元二年, “调故吏将屯田张掖”。宣帝时,朝廷 “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一万五千人至敦煌”⑨屯田。派赵充国 “置军屯于徨中,分步兵九校吏士各万人留屯以为武备”。汉元帝永光二年七月,陇西羌反,侵扰边境,杀害百姓,大将军冯奉世率军镇压。十月,大破羌虏,羌虏逃亡出塞,于是汉 “颇留屯田,备要害处”⑩。

两汉交替之际,中原动乱,“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⑪。河西的生产发展未受大的破坏,如遇战乱,河西可以自保于一隅。时镇守河西的窦融在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练兵马,防止羌人扰乱,打击匈奴侵扰,因此出现了 “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贷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⑫的景象,安定、北地、上郡的流民为逃避战乱和饥荒,也大量涌向河西地区。窦融在河西采取的措施,实际上就是边生产、边防守的屯田政策。

至东汉、曹魏时期,由于匈奴、羌人不断侵扰,河西地区的屯田要稍逊于西汉,但屯田并未中断。汉章帝永元元年,护羌校尉邓训击败了欲归故地的烧当羌,在河湟地区 “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⑬。曹魏时期,为巩固后方,政府相当重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曹魏政府选择良吏,治理河西,抑制豪右,消弥叛乱,招抚流亡,安抚羌胡。太和二年,魏明帝派遣徐邈为凉州刺史。徐邈 “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即用武威、酒泉的池盐来交换少数民族的粮种,同时大力开垦水田,兴修水利,灌概农田,招抚贫民进行耕种。迅速改变了粮食不足的状况,使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余,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⑭的繁荣局面。

两汉曹魏时期河西地区的主要威胁来自以匈奴、羌为主的少数民族,为了保卫边地,汉魏政府在此地积极发展屯田,以维护边防的稳固。因此,两汉至曹魏政府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两汉曹魏时期河西地区的农田水利

汉武帝大败匈奴之后,在河西地区置四郡,并移民屯田于此,而屯田的发展,必须有水利的保障,因此河西地区的农田水利也就伴随屯田应运而生。

汉魏时期,在大规模屯田的带动下,河西地区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据 《史记·河渠书》载 “自是以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河西地区所修水利工程主要有渠灌工程和井灌工程两种。据《汉书·地理志》载,河西地区的水渠有三:其一为张掖郡的千金渠。另二支为敦煌郡的南籍端水和氏置水,两水同出南羌中,但走向不同,前者西北入泽,后者东北入泽。汉宣帝时赵充国屯田湟水流域, “缮乡亭、浚沟渠”⑮,发展农田水利。河西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亦见大量关于修渠的记载,如汉昭帝始元二年所修的泾渠,据居延汉简 (303·15、513·17)载,“戍田卒一千五百人为驿马田官穿泾渠”⑯,参加修凿泾渠的士兵人数多达1500人之多,足见修渠规模之大。又如敦煌汉简 (2148)载 “春秋治渠各一通”⑰。这些都足见河西地区渠系工程的繁荣。

河西地区井渠之记载亦见于传世文献及出土汉简之中。《汉书·西域传》载,因乌孙国内乱,汉宣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帅兵1万5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⑱,孟康注曰“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即井下通渠引水灌溉。河西地区出土的汉简中亦记载了大量的井。如居延汉简 (127·6)载 “井水五十步,深二丈五,立泉二尺五,上可治田,度给吏卒”。说明此井不但可以灌溉田地,还用来供给士卒的日常用水。简283·5记 “寘井用人百卌七人凡”,“寘”通 “填”,即 “填塞”之意。《汉书·武五子传》云 “发纷纷兮填渠”,臣瓒注曰 “填塞沟渠”,填井用147人,亦见此井之大,当作农业灌溉之用。敦煌汉简载 “井深七丈”(1017B),简1035B载“井深十丈五尺”等。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河西地区已广泛穿井用于灌溉农业。

汉代河西地区不但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且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水利职官系统。如汉简中对 “河堤大司空 (E.P.W31)”、“水部掾”(E.P.T7:47) “水丞 (145·7A)”、 “都水长(1363)”、“监渠佐使” (498·10)等专职水利官员,和 “水 工 (E.P.T65:474)”、 “河 渠 卒(140·15)”、 “治渠卒 (E.P.T7:47)”对专门从事修理、维护河渠人员的记载,说明了河西地区水利职官及管理系统的完善。

东汉继续在河西地区兴修水利。东汉初年,武威、金城郡在任延和马援的推动下,农田水利发展较好。建武年间,武威郡豪族大家多有不法,又经常遭到与其比邻的匈奴、羌族的骚扰,百姓田业废置。出任武威太守的任延,打击豪强,抗击匈奴、羌族的侵扰,并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他针对河西地区少雨的情况,“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⑲,促进了武威地区农业的发展。光武帝时,朝臣认为金城破羌以西,路途遥远,又多被羌胡骚扰,打算放弃此地,马援力排众议,认为 “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⑳,于是在此地 “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金城郡的水利得以恢复和发展。

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后,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在河西地区亦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如魏明帝时,凉州刺使徐邈在武威、酒泉 “广开水田”,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百姓富足,府库盈溢,除供本州界军用外还有余留以 “通供中国之费”。曹魏政权还在河西地区推广了先进的灌溉、生产技术。敦煌百姓以前“不甚晓田,常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作耧梨,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嘉平中任敦煌太守,开始 “教作耧梨,又教衍溉,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㉑教当地百姓使用耧车、改进灌溉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农田水利的兴建促进了河西地区屯田经济的发展,并出现粮食生产过剩的情况,“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㉒。屯田所收粮食,除了满足戍边所需之外,还可用来平抑物价,居延简载:“粜粟四千石,请告入县官,贵市平价,石六千得利二万四千”㉓

注释:

① ②③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⑤ ⑯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⑥ 《汉书》卷6《武帝纪》。

⑦ 《史记》卷30《平准书》。

⑧ 《汉书》卷24《食货志》。

⑨ 《汉书》卷66《西域传》。

⑩ 《汉书》卷79《冯奉世传》。

⑪ 范晔:《后汉书》卷23《窦融传》。

⑫ 范晔:《后汉书》卷31《孔奋传》。

⑬ 《后汉书》卷16 《邓训传》。

⑭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27《徐邈传》。

⑮ 《汉书》卷69《赵充国传》。

⑰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

⑱ 《汉书》卷66《西域传》。

⑲ 《后汉书》卷76 《任延传》。

⑳ 《后汉书》卷24 《马援传》。

㉑ 《三国志·魏书》卷16《仓慈传》。

㉒ 《汉书》卷28《地理志》。

㉓ 郭厚安、陈守忠: 《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6页。

猜你喜欢

屯田曹魏汉简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念战友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