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写生教学研究

2013-08-15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墨景物笔墨

陈 丽

(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系,湖南 衡阳 421002)

山水画写生是将自己在临摹中所学习到的笔墨技法进行实践的过程,谢赫在 “六法论”中把写生称为 “应物象形”,是说描绘对象的 “形”必须以客观的 “物”为根据。明代董其昌提出画家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目的就是多观察自然,积累创作素材。写生是山水画教学的必修课程,通俗的说法是指面对实际景物用笔墨再现于纸上。

山水写生是作为山水画教学中训练学生对传统临摹中笔墨语言的理解,并起到搜集创作素材、开扩胸襟和拓展创作思路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作为山水画基本功训练的要素。写生成为传统笔墨语言与真山实水之间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基础。在现代山水画教学中,山水画写生成为临摹、写生及创作 “三位一体”中的重要环节。

山水画教学置身于当下的艺术语境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构山水画写生教学体系成为当下高校对于山水画教学的重点研究。山水写生教学首先应树立适应于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并符合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山水写生是山水画教学阶段中重要过程,承担着素材收集、语言提炼、训练造型能力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对生活的感悟落墨于纸上的艺术创作过程。写生具有多元而又整合的教育功能,对于山水画教学本体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写生教学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发散性等艺术特点与山水画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山水画创作。

1.观物、取象

《林泉高致》中有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也”。这是传统山水画对于写生的观察方法。正所谓一步一景,通过步步看、步步回头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每次景物的变化,有选择地记录景物,不局限于固定方位观察物象。所以在对景物观察的时地不是从一个点或是一个方向去观察,而是要面面观,表现出山的阴阳象背。对自然山川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做全方位的观察。在山水画中展现峰峦叠嶂、茂林修竹、楼台建筑等,这都是在步步观的前提下所获得的。

对自然景物表现上要有概括和提炼,山水画写生不能枝枝节节照单全收,要有选择地进行取舍,常常如实的描写会适得其反[1],有些经验丰富的老画家多侧重感受自然的神韵,表现自然山川的气势和精神。

2.经营位置

中国画非常重视构图研究,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 “置陈布新”,要求 “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根据 “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进行 “妙裁”。所谓裁就是取舍,是根据个人的意图,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有所选择和提炼。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是要求广收博取,“打草稿”则是要细心选择。取舍是有原则的:一要合乎理法,否则该取的不取,该舍的不舍,必然杂乱无章;二要独出心裁,否则流于俗套,必然缺少动人的力量。所以黄宾虹说:“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宾主关系。主,是主体;宾,是副体。有主无宾,则孤独;有宾无主,则散漫。一幅画须根据内容需要,先定宾主。主体必须突出,不能喧宾夺主,宾主要互相照应,避免平铺散漫。但主体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那样太呆板;也不能放得太偏,那样不显眼。一般作画的次序是先画主体,后画副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呼应、疏密、藏露、开合等关系。

3.水墨表现

当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对自然景物有了较为细致的观察体验后,就要进入写生实践。中国画写生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基本法则,以水墨为表现手段,一般是直接用毛笔对景勾稿。还有一种独特的写生方法,是默写法,古代称为 “目识心记”,即不用面对实物勾勒临写而是把所见景物默记于心中,回去后背着画出来。唐代吴道子曾去嘉陵写生,回长安时,唐玄宗要看他的写生画稿。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嘉陵山水皆藏于胸中。”于是挥毫濡墨,仅一天时间,就在大同殿壁上画出了嘉陵江三百里景色。

笔墨语言形式的训练是写生的关键。在对景写生时要把各种纷乱复杂的景物,有选择性的表现。并从自然中寻找适合的笔墨语言形式,仔细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寻找与之相应的笔墨表现形式。才能将眼中的具有表现力的自然景物转换为笔墨语言,自由抒写,进入一个得心应手的状态。浓与淡的对比、干与湿的对比、墨色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是写生中需要同时考虑的问题,要不断调整它们的关系,使之在对比中求得统一。

古人说作画要 “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意思是说落笔作画时,胆子要大,当章法结构大势勾定之后,就要放笔直写,或提或按,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干或湿,随机生发,一气呵成。等大局已定之后,再回过头来把欠妥的笔改一改,不足之处补一补,以求细部的完美。不论学生在具体写生实践中水墨表现效果如何,从写生教学的评价标准来看,这种尝试性的探索有着积极意义,应肯定水墨写生的形式语言在笔墨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水墨写生是将传统山水画临摹中所获的笔墨技巧转换到实践中进行消化,从而加深传统笔墨在当下实景中的运用和转换,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新的笔墨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学习山水画,深入大自然写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临摹只是登堂入室的途径,写生才是验证传统技法、训练绘画技巧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写生课的指导,这是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础。

当下各大地方高校对于山水画写生的课程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时间上,一般院校对于写生的时间每年都是固定的,多选择每年的秋季。这个季节虽很适合户外活动,但局限性太强,无法对自然山川的变化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其二,山水画临摹与山水画写生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很多学生会忘记山水画的基本要素和绘画技法,其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把写生安排在临摹课程结束后马上开始,其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对于笔墨的理解与物象的表达将会更加准确。其三,写生的时间比较紧迫,大多时间浪费在坐车上,由于很多学生在一个地方刚画出一点感觉又换地方,又要重新寻找感觉,“走马观花”来去匆匆。写生是需要记录的,特别像朝晖晚霞,行云流水等瞬间即逝的自然景象。记录大致可分为速写、忆写、水墨写生等表现方法,它们相互之间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而走马观花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观察、写生,因此必须要坐下来对景写生,用毛笔记录你眼前的景物,感受笔墨变化,寻找山川的表现方法。黄宾虹在画论中谈到:“写生须知法理,法如法律,理如物理,不可变易。” “山实,虚之以云烟,山虚,实之以楼阁,故云烟楼阁,不妨增损。如山中道路,必类蛇腹,照实写去,恐妨过板,尤须掩映为主,以破其板,耐画家造诣之极。此言江山如画,正以未必如画也,如此乃妙。”[2]这里所言写生之法是需要在写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其中奥秘。

山水画写生首先要立足于生活,置根于山川,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若缺乏生活,艺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可为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提供营养和素材,“胸中若有千山万壑”方能创造出异彩纷呈的山水画卷。

[1]王克文.山水画审美与技法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6.

[2]刘明波.山水写生技法与创作 [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31.

猜你喜欢

水墨景物笔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笔墨童年
水墨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