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华侨捐资兴学调查研究与思考——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华侨捐资兴学调查》为例

2013-08-15茹美霞

社科纵横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兴学中山市中山

茹美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 东 中 山 5 28403)

一、实证调查背景与目的

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珠三角享有声誉的侨乡,华侨捐资兴学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以称为中山市的一大地方文化特色。中山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也得益于众多华侨的鼎力相助,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山市接受广大华侨、港澳同胞捐助的公益善款达13.5亿元,有几十位杰出华侨倾情教育。华侨捐建学校不局限于地域,从大学到小学、幼儿园,从城市到乡村、从校舍到仪器设备,突破地域观、家乡观,无私捐赠,代代相传。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文献资料数字化成为一种趋势与需求,能否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整合到数字化的服务平台上,最大限度实现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共享,作为当地最高学府理应肩负起这种的重任。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软件平台,建成一个华侨捐资兴学的数字资源库。而此项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因此,实证调查成为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的筛选与确定

中山华侨捐资兴学的人数众多,在短时期内完成所有人物的调查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在众多的人物进行筛选,以达到以点带面,以突出反映普遍的目的,在调研方法上,采用了寻找突破口,选取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经过课题小组成员的多次研究讨论,一致认为作为中山市颇具代表性的高等院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建设之初倾注了爱国侨领吴桂显先生倾囊捐助,非常具在代表性,他本人捐赠事迹突出,材料多。以此为契点,展开详实的调查,会使分散的材料容易集中。

首先搜集了与吴桂显捐赠有密切关系的相关的单位,拟定了调查的时间表与日程安排。在调查过程中,积极寻找与吴桂显如吴桂显基金会历届负责人,中山市外事侨务局、中山市教育局以及受捐赠的单位,如中山中专、中山北区中学、员峰小学等逐一实地采集资料,对与之相关的个人,如吴桂显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进行了实时采访。对先行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文字。

完成了吴桂显先生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后,对众多华侨的捐资贡献与行为进行筛选,选取了从近来以来有影响力,捐资教育金额数目大的25位华侨作为代表,着手详细调研。

三、华侨捐资兴学情况分析

(一)华侨捐资的特点与历史轨迹

1.开创近代侨办先风,兴办新式学堂

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在美国留学期间深感没有文化的苦衷,萌发了为家乡兴办教育的念头,1871年在家乡南屏,率先捐资白银500两,兴办了甄贤社学,开创了中山华侨捐资兴学的先风。随后隆都人步其后尘,热心捐助家乡教育,将龙山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受到光绪皇帝赏赐“乐善好施”匾额奖励,捐资行为得到充分的肯定。

2.民国时期,中山华侨捐资行为热情高涨,成为现代学堂的践行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极力提倡普及教育,从行政设置到教育现代化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号召全民都要受教育,全社会要办教育。作为孙中山家乡的华侨们,都是孙中山事业的追随者,孙中山的理念与行为极大激发起华侨倾情教育,倾囊捐助热情,以马应彪为首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先后捐资和倡办沙涌妇女师范学校、广州的女子学校,作为四大百货的先施公司创始人,不仅是商界精英,更是在教育史上享有声誉的大教育家,一生都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

3.改革开放后,捐资行动雨后春笋,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捐资兴学之风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后,从1977年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国家迈入现代化的号角,教育的重要性又再次提到了重要地位,情系桑梓的海内外中山华侨,又把捐资教育兴办学校推向高潮。华侨们十分踊跃,尤其是侨胞众多的乡镇,捐资办学蔚然成风,1979年中山县华侨中学复校掀起了侨胞捐资办学的新高潮,吴桂显先生可以说是华侨捐助中的突出代表。他捐资兴办教育可谓竭尽全力。一向生活简朴、对亲友与自己的苛刻与他的慷慨捐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生用一分一毫积攒下来的财富,奉献祖国和家乡却是那样慷慨,那样毫不犹豫。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至2008年,全市共接受旅外华侨捐资办学总额达3.5亿多元,用于兴建学校、教学楼、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及师生宿舍,添置电脑等有关设备,发放奖教奖学金和助学金,涉及项目达567项。这笔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山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4.捐建形式多样,涉及面广

捐资是捐助比例最大的,除此之外还捐赠设备、图书、实验仪器,教学楼、师生宿舍、机房电脑,设立奖教基金会和助学金等,涉及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幼儿园。捐资的范围不仅拘囿于家乡,还有全国的希望小学。捐资行为具有外向性与开放性,这与华侨宽阔的胸怀息息相关,身居海外的他们历经沧桑,家乡的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她实际的意义。

5.捐资行为代代相传延续

为使捐资延续,吴桂显先生专门成立了吴桂显教育基金会,每年向相关学校捐资,并给予在教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吴桂显先生的夫人吴柳东成女士在吴桂显去世后仍然关注教育,把吴桂显先生倾心教育的事业传承下去,每年都携儿子吴健一、女儿吴爱群回国为获得吴桂显教育基金会的师生奖励。作为吴桂显教育基金会的会长,父亲的高尚品格已深深植入吴健一先生心中。卢伟硕为家乡的学校捐赠行为也延续到其子女,女儿卢晓翩积极为父亲家乡的学校捐建现代化设备、捐建教室等,在沿着先辈的捐资行动,并发扬光大。

(二)捐资兴学情况的管理

1.多头管理分散,统计数据没有统一的出口

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了直接管理华侨事务的市外事侨务局,也走访了学校的直辖单位教育局、镇区教办,以及受捐的学校,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与大力的支持,尽其所能为我们提供方便。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所需要的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出口,也没有形成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呈缴制度或相关规定,都是本着自己的理解去整理与完成,难免使资料缺失。

2.受捐单位重视情况参差不齐

对于华侨捐赠的原始资料,有的单位重视程度高,有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资料形成系统详实,照片留存有序,事迹年代清楚,甚至还建立了专门的华侨捐赠室供大家参观,如沙溪中学建成的黎灿捐赠室、下泽小学建成了捐赠室、沙溪理工的校史展览室、龙山中学校史馆,都对华侨捐赠的材料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展示。甚至还建成华侨雕像,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但也存在管理人员更换频繁,没有形成一套华侨捐资资料保存工作流程,因此,使资料不全、遗漏,给回溯工作、再现历史带来难度。

四、调查后的成效与思考

华侨捐资兴学是对学校甚至社会是一个积极向上,彰显正能量的善举,宣传与利用的恰当与有效,不论是对捐资者还是受捐者都是一种双赢。如何让这种行为弘扬世代相传,作为管理者都有责任与义务将其管理好。

1.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数据统一、资料齐全

为了让研究者有据可查,有地可查。在走访了众多与华侨相关的单位之后,深切体会到可能出于多头管理,外事侨务局,“依法组织协调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在国内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负责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审核及监督管理工作”。教育局开辟了捐赠窗口,负责助学捐赠相关文件的制订。在工作流程如何进行协调统一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到分工明确,协作共管。

2.规范受捐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受捐单位必须定期提交捐赠材料,形成统一呈缴制,形成制度以便执行。因华侨助学项目占整个捐赠比例大,教育局应有相应的统计数据,基层侨办与受捐学校都有义务,将华侨捐赠数据形成统一规范的呈报主管部门,以方便管理。

[1]李爱慧.海外华侨捐资兴学与近代中山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教学[J].2008(16):94-96.

[2]区贤爱,雷根成.华侨骄子[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

[3]容晖,容彤等.教育崛起之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4]中山市外事任务局,中山市港澳事务局.中山华侨志[M].

猜你喜欢

兴学中山市中山
跟骆根兴学画画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山市威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范仲淹:为浙江教化尽责的“百代师表”
刘兴富 刘兴学:想法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