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上旅行——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

2013-08-15哈尔滨市第148中学王功君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气候探究课堂教学

哈尔滨市第148中学 王功君

随着地理教学新课标的实施,我校地理课堂教学也在不断以新颖的、适合学生的形式变化着,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了挖掘自身潜力的快乐,在课堂上更愿意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也更愿意分享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快乐。

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我校的新课改模式,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将侧重点放在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这两个环节上。下面我从这两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合作探究——增长智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地理现象能与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形下,对一种观点,一种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只凭教师简单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需要师生共同讨论,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和问题的理解与消化。能够通过这些地理现象和问题,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比如,在讲解六年级地理大洲与大洋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基础知识目标是世界上共分为几个大洲,几个大洋,各自的名称;理解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概念;能力目标是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以及相互的位置关系,其中我在能力目标中设计了两个学生提出的探究题目:“世界上的海陆分布永远是今天这样的状态吗?”“南极洲在不断变暖,以后会不会成为新的大洋?”

学生提出了问题,说明他们不仅理解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更说明他们爱动脑筋,勤于思考,并且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学习地理所需要的探究精神,更能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因此,我先让他们阅读《海陆变迁》一课的基本知识,然后,又对当前大气变暖的原因和后果作了一点介绍,最后,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让他们分组讨论:“今后海洋和陆地的轮廓变化会有几种情况?解释它们变化的原因或后果。”

全班学生每四人一个小组分别进行了为时5分钟的讨论,并派代表公布了讨论的结果。在讨论中我让学生结合所学地理知识,阐明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各抒己见,对地壳的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变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生感受颇深,有的学生提出南极科考站应该大量发出警告,指出人类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严重后果,坚决保护南极,让企鹅永远拥有自己的家园等。

趁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又进一步将探究的问题引申,向大家阐明了气候变暖的原因、现象以及危害。布置了一个思考题:“为缓解气候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下一节课的课前演讲题材。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学生的发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这种合作式的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合作探究之后,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在学习自然资源这节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资源的概念以及资源的分类后,我向学生抛出了两个探究题目:“一个是: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另一个是:当不可再生资源用完以后?人类应该怎么办?”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全班学生很快投入到了合作探究之中,他们中有人谈看法,有人提出支持的观点,有人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有的学生不断去否定别人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通过小组的探究,学生对自然资源中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很多想法。

比如:在北方的冬季应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这样可以缓解我国煤炭资源紧张的状况,在农村应该有效利用沼气;关于怎样开发和利用好风能,有的学生提出建立能源“储蓄库”,当太阳能或者风能很充足的时候,将这些能源储蓄起来备用,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再启用“储蓄库”里的能源;而对于如何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学生提出了节约使用、循环使用、提高价格、限制使用、充分利用等很多办法,每一点学生都列举了很多措施,甚至还有学生写了演讲稿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智慧。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知识点得以拓展和延伸,从而也突出和巩固了教学重点,分散强化了教学难点,大家形成了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具有了勇于探究问题和积极动脑思考的品质。

展示交流——提高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特点,在备课中设计“交流展示”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取代了以前一味地记笔记、背笔记的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交流。

我设计的展示题目对每一组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到前面来展示的学生,也给没有来展示的学生带去了任务,他们负责的是检查和评价。因此,这一环节能够调动班集体参与,让他们感到一种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记忆了,而且不只是学习了知识,理解了知识,阅读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气候类型一课的时候,我让每组学生根据所给的气候类型图片,分析该种气候类型的特点,4种气候类型分别是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通过图片,理解了如何看气候图。

但是,仍然有学生只说明了气温特点,没有说明降水特点。还有的学生表述不够简洁,这些问题如果不通过“展示”这一环节,很容易蒙混过关,一旦在黑板上进行“展示”,那么“小丑”就会亮相,因为下面有很多眼睛在盯着他们所展示的结果或者答案,错误会及时得以,纠正并且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当我给一名展示地中海式气候类型的学生以肯定评价之后,又有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充展示一个南半球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图片,他提出了南北半球既然季节相反,气候也应该是相反的,因此,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应该有两幅不同形状的图,我才意识到自己是按着惯例使用的北半球的气候类型图,设计时忽略了这一点。而这位学生所展示的南半球的地中海式气候,开拓了思维,延伸了知识的广度。经过分析,得到认可,大家对地中海气候类型记忆更加深刻了,在以后的测试中显示,判断地中海气候类型正确率极高。他为其小组获得了荣誉,我对他这种动脑筋、爱钻研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展示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收获,也同样会给教师补充不足。

再比如,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课,教材中列举了16种天气符号,为了检验和对比教学方法以及学法的客观性,我分别在两个班级进行了测试,结果是这样的,老师要求学生机械式地背记所有天气符号的班级,这个班有一半学生记住60%~70%的内容,而在另一个班级采用展示记忆,效果极其可观,全班学生的记忆效果达到90%以上。

即使那些没有达标的学生,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也能很快记住,这种方法的好处还在于每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方法以后,在课堂上精力更加集中,他们会适应等待老师发出展示的“号令”,也十分愿意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分享快乐,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从中得到收获,因此,这一环节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情感目标。

探究增长智慧,展示提高能力,要使每一节地理课都能充分体现探究的意义与展示的效果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探究精神,怎样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所学的知识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或者印证,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应该去备生活、备世界。

地理学科涉及人类生存环境、资源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工业、农业、军事业及其相关产业,他们的每一部分都是整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有前瞻意识,甚至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更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讨论,只有这样才能锻炼他们发散的思维品质,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将来能用其所学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才智。

猜你喜欢

气候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