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政策及其实践

2013-08-15

关键词:国统区新民主主义根据地

康 健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挽救民族危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武器之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政策从理论探索到政策实践,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抗战初期文化政策的调整,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再到抗日根据地及国统区推行的具体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

一、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调整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任务主要是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政治水平与阶级意识。但是,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党和全民族的中心任务。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文化政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调整。

(一)建立广泛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依据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中国共产党提出“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建立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将广泛发动抗战文化运动,进行政治动员和抗战文化宣传作为文化工作的重心,同时,将“联合一切不反共的自由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与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作为文化抗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文化队伍中,不但有中共文化人和进步文化人,而且有一切抗日而不反共的艺术家、教育家、新闻记者、杂志编辑等。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武器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

(二)突出强调抗战文化的重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要求各级党组织“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进一步阐述了以抗战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抗日的政治动员”的重要作用,认为抗战文化宣传与政治动员是“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必须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作广大之宣传鼓动”。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文化运动视作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领导文化工作的专门组织,根据抗日战争和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调整部署根据地抗战文化运动,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文化阵营中的组织力量,为中国共产党较好地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高度重视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对知识分子要“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1940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通过一切办法在精神与物质上为文化人的工作提供各种保障,通过出版刊物、公演、展览来展示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的作品,从而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筹建了“文协”“第三厅”“文工会”等文化组织。这些文化组织利用其合法地位,为国统区的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了工作机会和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并为他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广大爱国进步知识分子能够广泛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积极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运动

在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新的文化阵地,运用各种合法形式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运动。1937年至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方努力在国统区创办了《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以中共党报、党刊的公开、合法身份,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的正确理论和主张。《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不仅大量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还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坚决与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控制发行”等文化专制手段进行斗争,是国统区宣传全民族抗战到底的进步文化力量的重要代表。另外,为了进一步壮大国统区的进步文化队伍,对于广大抗日不反共的文化人士,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以坚持团结、进步为宗旨,做到党内外有别,求同存异,以理服人,广交朋友”的政策和工作方法。同时,中国共产党先后筹建了“文协”“第三厅”“文工会”等具有合法地位的文化组织和机构,在这些文化组织和机构中,政治态度、学术思想、艺术风格大相径庭的各界文化人士放弃了原有的成见,相互交流,精诚合作,广泛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为争取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对文化政策的调整丰富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深入分析国内形势、主要矛盾及阶级关系之后,毛泽东、张闻天等党中央领导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与主张,而且解决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性质、文化主体及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

1939年12月,艾思奇在陕甘宁边区文代会准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文化的性质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或者说是三民主义文化,以及无产阶级彻底的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认为,三民主义文化不能准确表达新文化的性质,主张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取代三民主义文化这一说法,并将这种新文化概括为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四个方面。

1940年1月,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是为抗战建国服务的文化,要完成这个任务,它必须是:(1)民族的,……(2)民主的,……(3)科学的,……(4)大众的,……”张闻天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论述比较严谨、具体,从他的描述中已经能够看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体轮廓。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他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后于《解放》第98期、99期合刊登载时改为《新民主主义论》)中,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文化、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作了科学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其次,毛泽东又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位。他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表述,改变了原来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阐述,将原来提出的“民主的”内容一部分放入了“科学化”,大部分放入了“大众化”。“这种新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最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建立统一战线,二是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三是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关系,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四是要使文化教育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纲领,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和目标,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民族新文化,制定正确的文化政策方面达到了科学的水平。

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在国统区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与贯彻。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毛泽东参加文艺界人士座谈会并发表两次讲话,最终整理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对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文学艺术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关于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方向问题。关于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毛泽东认为,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造成了广大工农群众普遍不识字、无文化的现状,所以,文艺工作的普及提高工作首先应该是“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他要求艺术家必须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先解决对他们“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创作。《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方针,这些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

张闻天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比较明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原则和内涵,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体勾画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成熟理论形态,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中成为主体文化的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总的指导原则与奋斗目标。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政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文化工作中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文化政策,来指导根据地及国统区的文化建设,为根据地的不断壮大、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普及国民教育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和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压迫,广大根据地的工农群众绝大部分处于文盲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党和政府在根据地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1937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规定在边区“普遍地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1939年12月,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决议指出,必须尽快改变广大边区人民群众的文盲、迷信、不卫生等文化落后状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边区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深化民众对党的民族、民主、民生纲领的认识,增强阶级觉悟,以支.抗战。

(二)实行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

在扩大统一战线方面,对于抗战时期大量涌入延安及边区各根据地的广大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给予了高度重视,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指出:“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大量吸收广大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加入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才能促进抗战文化运动不断发展,保证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194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中强调:“要注意收集一切不反共的知识分子与半知识分子,使他们参加在我们领导下的广大的革命文化战线,反对在文化领域中的无原则的门户之见。”开放的知识分子政策是抗战初期民主的文化人政策的延续,结束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左”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参加抗战的热情。

(三)在国统区推行文化统战政策

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重视国统区进步文化力量的发展。1939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南方局在国统区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坚持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广泛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使国统区的进步文化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194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要求国统区的党组织将积极推进国统区的抗日文化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且“经常放在自己的日程上”。194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党在文化运动上的任务》将反对民族投降主义与黑暗复古主义、发展进步文化力量与民主思想、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抗战文化统一战线的重要目标,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推动抗战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争取全民族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使根据地的文艺、教育、卫生、科技、新闻出版等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展现出了开放、多样的风貌和机制;而在国统区实行的文化统战政策,使国统区文化界进步力量在文化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有力地配合、支.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根据地与国统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张闻天.张闻天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11]南方局党史资料编辑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文化工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国统区新民主主义根据地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