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道德视野下的教师职业

2013-08-15张金国李贺文朱可夫

关键词:慈爱志向老子

张金国,李贺文,朱可夫

(兰州理工大学 技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一、对师德培养的作用

(一)甘于平庸的美丽人生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长生的原因在于它大公无私、毫不吝啬。故此老子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不争、居下守拙、无私奉献、甘于平庸是个人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应当是如此。

教师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大公无私、最没有私心的职业,有教无类,一切当以学生的心为心、以学生的事为事。老子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个人最大的满足不是锦衣玉食,而是精神上的充裕,对人、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愈是无私奉献,自己的精神收获就愈多。好学生,我们要善待他、关爱他;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善待他,给他更多的爱,这样做就可使每个学生都向善向真。守信重诺的学生,我们要信任他,让他更有为;信诺淡薄的学生,我们也要信任他,让无为变有为,这样就可使每个学生都守信重诺。

教师的师德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仅仅喜欢好学生的教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因为他的心不宽、不广、不善;真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爱所有的学生。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这种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则可能一生默默无闻,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没有大爱、大义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不是称职的老师。因为,“教师”二字本身就暗含着教师职业的一种责任,即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成就一个学生,就会成就一个家庭的希望,放弃一个学生就会放弃他的一生,对于一个人人都喜欢、每个老师都重视的学生而言,他得到的关怀和爱护是较多的,就算是再给予更多的爱心,他也不一定能感觉到;而对于几乎不被人重视、老师熟视无睹的“坏学生”,给予他些许的关怀,他就会得到无穷的动力和上进的勇气。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在奉献中追求平凡,在平凡中铸就美丽人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好学生”锦上添花,更要给“坏学生”雪中送炭,只有把自己的师德和自己的爱给予那些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才算是“教有所值,教有所得”。

(二)“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而永流低处从不居功自傲,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以关爱,做有利于别人的事,就是毫无保留地默默奉献。

只要能做利他的事,就决不推辞。水永远不占居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如果把水作为一个人来看,它完全没有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退让、谦和的生存形式。对广大教师而言,如水的品行就是给予学生无私的爱。老子认为慈爱是人生宝贵的东西,其力量和魅力是无法估量的,因而他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即拥有慈爱就能获得无尽的勇气,如果用慈爱去征战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慈爱来守卫防范就能固若金汤、无懈可击。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慈爱照亮学生的一生。

学习水之德,要学习其柔弱、宽容、自甘平庸。教师应该给学生无限的慈爱,一丝一毫,点点滴滴,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去计较名利得失,更不应害怕别人说长道短。相对自然而言,生命是短暂的更是脆弱的,所以老子认为人活着的标志就是柔弱,就是阴柔胜刚强、以柔克刚。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教师师德的灵魂和奥妙就是真爱。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魅力。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争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三)至真至纯的赤子之心

老子认为,为师载道贵在心存慈爱,慈爱之源则为质朴。要做到质朴,就必须讲真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真实的话不需要修饰,需要修饰的话就不是真话,质朴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对于那些具有深厚修养的人,老子常用“赤子”来形容,认为这种达到高深修养的人就像婴孩一样的纯真质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有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二是“和之至”,即柔和。教师又何尝不应当是如此呢?只有胸怀赤子之心,才能拥有纯真质朴的德行,才能在教育学生当中诲人不倦,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只有拥有赤子之心,才能把教化育人作为自己的良心事业,才能对学生谦和热心,不急不躁。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道,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树立其正确的人生之道、信念之道、伦理之道,以至纯至善至真之心,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为名、不为利,缺乏这一点,就缺乏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二、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可以从德、学、才、识的综合中体现出来,传统中国的道德思想可以使大学生通过体悟“道”的真谛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思维

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伏,否极泰来。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因而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

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依老子之见,与其议论十件事,不如做成功一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时,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凡是碰到难题、大事,要从简单之处和细微之处着眼入手。同时,为人处事要深思熟虑、脚踏实地,能给别人办成的事情要不遗余力地去做,不能做到的也不要逞一时之勇、轻易许诺。“夫轻诺必寡信”。好夸海口,随意许诺,很容易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行事不稳重,做事不认真,对待问题不重视,常容易陷于被动局面。所以,大学生应当知易守难,以易当难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即使在遇到大的困难的时候也能泰然处之,不至于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其结果可能是大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处理得比较圆满。

(三)虚怀若谷的谦和态度

毋庸置疑,虚心好学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知识,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帮助。“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气吞山河,是因为其所处地势最低,所以百川归纳。“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固执己见者,往往会不明事理;自以为是者,往往容易固执;居功自傲者,往往不能成大材;自认高明者,往往不会虚心进步。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应当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要“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更要善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只有自己谦让于人,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谦让温和的态度,才能得到别人的推举;只有把自己置之度外,舍己为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心底无私,才能成就自己。“亡而为有”、“虚而为盈”即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的求学态度,是孔子历来最为不耻的。

为学重在修德,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谦让温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学生才能团结别人,从而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教育离不开传统道德的导航,只有将当代的教育融入到传统德育的大氛围中,让每一颗心都有所寄托,才能使施教者更加教得其法、教得其味、教得其美,也会使受教者更加学得其途、学得其髓、学得其乐。

(四)“谋道不谋食”的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立足现在而面向将来。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教师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其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在励志方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教师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孔子曾言,一个没有恒心的人,甚至不能做巫医。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孟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传统道德强调立志的思想,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1]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蔡中耀.朱熹名言名句选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慈爱志向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慈爱的妈妈
灯 塔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慈祥和慈爱
最慈爱的爸爸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