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诗美学认知及汉译创造空间

2013-08-15轩治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汉译意象汉语

轩治峰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诗歌是否可译,争论由来已久。从理论上讲,要想将诗翻译得和原诗一模一样或克隆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历来翻译名家于诗歌翻译,总是呕心沥血,乐此不疲,同时也硕果累累。就英诗汉译来说,在各种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英诗汉译作品的不计其数;出译诗集的人也数不胜数。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笔者手头的译本就有一二十种。翻译较为知名的有梁实秋、梁宗岱、杨熙龄、卞之琳、屠岸、马海甸、曹明伦;另外还有孙大雨、辜正坤、艾梅、阮珅、李杰、李鸿鸣、田伟华、金发燊等。这些译者的译文以各自的风格展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以诗美的角度来讲,译文水平高低不同。有的为凑字数,使译文臃肿拗口;有的自然流畅,文才飞扬。但就整体来说,多有可商榷之处。

一、诗之特质认知

对于这一问题,英汉语言定义有异有同。英语朗文辞典给诗下的定义是:“Poem:a piece of writing arranged in patterns of lines and of sounds which often rhyme,expressing thoughts,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words that excites your imagination.”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所下的定义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辞海》中的定义,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仅就这三个定义,就可以说明其共同点,即:都要有韵。英语诗歌讲“rhyme”,汉语诗歌讲韵律。其功能上也非常相近。英语诗歌突出表达“thoughts,emotions,and experiences”,而汉语也强调“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这些都是诗歌的本质。这在我国古代诗论上就有论述,如《诗大序》,其中首论诗之本体性质与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77我国现代诗论家邹建军在综合前人定义的基础上,也给诗歌下了一个定义:“诗歌是以一种意象化的语言抒写人生内在情思的一种文学体式。它是诗人以敏锐的感觉在生活中发现诗美(或情绪、意念、思悟、生命感),并将其兑换为质感的、精致的、弹性的意象,对诗美加以呈现和暗示,创造出的一种有节奏、意味、张力的完美的艺术结构方式。”[2]32在王宝童先生的《金域行》[3]10一书中给出了英诗具有权威性的定义:“What is poetry?It is thought expressed and arranged in such a way that feelings of the author and reader harmonize with the sound of the words.It is usually written so that the accents or stress of syllables come at regular intervals,the lines are of fixed lengthe,with words of similar sound at the end of the lines.The regularity of accent is called rhythm,and the similarity of sound is called rhyme.”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上说明了诗的本质。

二、诗美之精髓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诗之主要功能在于“反映生活、发抒情感”,或“expressing thoughts,emotions and experiences”。但是什么样的诗才算为好诗呢?王宝童先生在《金域行》中说:“Poectic language is the loftiest and purest language,‘the best words in their best order’(S.T.Coleridge)。”[3]7意即:诗的语言是最为高尚、最为纯洁的语言,是最好的词语以最佳排列组合构成。我国文学家对好诗早有描述。明代钟嵘在《诗品》开篇即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1]148清代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有干无华,是枯木也。有肉无骨,是夏虫也。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有声无韵,是瓦缶也。有直无曲,是漏卮也。有格无趣,是土牛也”[4]70。这就是说,诗要有情,表达情感,要有文采,有精神,有自己的风格,要藏要隐,要有格有趣,这就是诗的珍贵之处。我国现代诗歌批评家与诗歌理论家邹建军给评价诗歌定了四个标准,即:“情真”、“意藏”、“象美”、“言凝”[2]32。

1.情真

诗自古就是言志、抒情的工具。清朝诗论家吴乔在其《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1]505这段话阐述了情与景的关系。明末清初的钱谦益说:“诗言志,志足而情生焉,情萌而气动焉。如:土膏之发,如候虫之鸣,欢欣噍杀,迂缓促数,穷于时,迫于境,旁薄曲折而不知其使然,古今之真诗也。”[1]502其言道明了诗人写诗创作的心理发动机制。有志有情,然后书于纸上,表于字间,就构成了好诗。诗歌要求情真,就是诗中之情要发自作者肺腑,要使诗人自我的淳朴情感真实外现。否则,词语再华丽,也不算好诗。清代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或有句云:‘唤船船不应,水应两三声。’人称为天籁。吾乡有贩者,不甚识字,而强学词曲,《哭母》云:‘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语虽俚,闻者动色。”[4]82文中后面这首小诗,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去世的无限悲痛,情真意切,千呼呼不应,万叫叫不灵,其情其景,怎能不打动人呢?

2.意藏

诗人不能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要借助意象表达之。作者可用一个或一组意象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一切,让诗歌的表达尽可能地做到生动而含蓄,直观而可感。含蓄是历代诗歌的一贯要求。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里说:“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另一位唐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论“含蓄”时,他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说明,含蓄、意藏是作诗的必要条件。如诗太直了,就会无味,就如袁牧所说“有直无曲,是漏卮也”。在创作中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郭沫若的“我有一把小刀,/倚在窗边向我笑,/她向我笑道:/沫若,你别用心焦!你快来亲我的嘴儿,/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5]857。都是借助含蓄的手法表达自己情感的。

3.象美

诗中的意象要美。余光中先生说:“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个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6]14这里所说的象即是意象,它是指作家、诗人在表情达意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取向,营造出的各种具有不同审美意味的语言形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意念与自然社会的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和渗透所产生的新的生命体,是诗歌艺术中情景相合而形成的一种最活跃的基本艺术元素,是包含着诗人的心理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空筐结构。无论汉语诗还是英语诗,意象都是诗的中心。一首诗的好坏,就是看它是否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意象。邹建军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其意象或者意象的有机组合,即“意象群”应当是美的,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感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月、乌、江枫、渔火”等一串串意象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表达了诗人的清愁哀怨;雪莱在《西风颂》中,借西风这一意象,歌颂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4.言凝

诗的语言要精练,要做到像司空图《诗品》所说的“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只有用最精练的语言表现其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语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张力,才能展现出诗的美学价值。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高鸟飞尽,人踪寂灭,热闹之极而归于静寂,唯有一位看惯了风险浪急的老渔翁独自垂钓于凝固了的寒江之上。诗人寥寥几笔,便创造了一个孤寂清冷、廓远深邃的艺术境界,言简而意深。

三、英汉诗美认知比较

英汉诗歌有很多相同之处。从整体上来讲,都要求所写之诗要具有思想美、音乐美、意境美和形式美,都要有情真、象美、言凝的特点。但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字和语音系统来看,英诗和汉诗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从字形上看,英语是拼音文字,每个词的长短不一,音节数也不固定,因此,要想使英语诗歌的每一行像汉语诗一样整整齐齐,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汉语每个汉字是一个方块,只要字数相等,各行就会整整齐齐,非常美观。其次,英语的语音系统和汉语的语音系统不同。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每个字一个音节,且单音节词很多,并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之别。因此,阴阳顿挫、声调起伏很容易得到。而英语的语音系统和汉语几乎完全不同。每个单词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多音节,每个单词结尾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音节有重读和轻读之分,声调有升调和降调之别。节奏主要靠句子的轻重音形成。由于这些区别,诗的翻译就成了非常困难的工作。

四、英诗汉译的创造空间

虽然诗的翻译非常艰难,但从功能语言学的观点看,诗还是可以翻译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语言的元功能划分为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7]11-12。其中的概念功能,反映在翻译中就是要传达原语文本的概念,即原文本的含义和意象;而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反映在翻译中就是翻译要完成双语间的交际功能和在译入语中构成完整、完美的语篇。然而诗的翻译不同于小说、散文或其他任何应用文体的翻译。诗有其特殊的语言结构和形式。译者要在保证传达原文本的概念,完成其语言的概念功能之外,还要完成其特有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要进行语言的再创造。一首好诗犹如一种美酒,酒的原瓶包装是一种形式,而里面的酒才是内容。在销售过程中,装酒的瓶子可以是圆的,可以是方的,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一首诗就如一瓶包装好的酒,销售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更换包装,是酒重要还是包装重要,这就不言而喻了。诗的翻译过程中,原语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语言容器或包装,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则是另一种容器或包装。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无论从语音还是从字形都无法复制,而且语法结构也有很大差别,将英语诗翻译成汉语诗,要想模仿原语的韵律节奏以及形式美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原诗意象及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或叫再包装。

在英诗汉译过程中,许多著名翻译家都作了各种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笔者了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国翻译者有近二十人,译本之间表达方式差别很大,每人的翻译都有不同于他人之处。更多的译本还会不断出现。这足以说明,在诗歌翻译创作中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英诗汉译的创造空间如此之大,主要在于汉语语言本身的特点。汉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和同义的表达方法,而且汉字一字一格,整齐美观,异字同音现象十分常见。这就给译诗创造了韵律再创作的空间。现在我们看一首极熟悉的英语小诗的翻译创作。

Good,better,best,Never let it rest.Good till better,Better,best.

或许我们没有关注过这首小诗的翻译,也或许有人不屑对此翻译。但你要真译的话,可能要考虑各种因素和语境,因而译的形式也不相同。下面是笔者的几种译法:

(1)好了再好到最好,天天进步莫歇脚,好了要再好,直到最好。

(2)好棒,真棒,最棒,天天进步莫彷徨,棒了争取更棒,更棒,最棒。

(3)及格良好到优秀,前进路上莫回头;及格争取良好,还要争取优秀。

(4)做事要精益求精,不能做做停停,好了还要再好,定要精益求精。

五、英诗汉译的创造原则

英诗的汉译具有一般英译汉翻译的规律,要忠实于原语文本的内容。“情真、意藏、象美”是原语文本作者的创作内容和手法,是原诗的灵魂,译文要尽量保持。除此之外,译诗还要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1.以诗译诗

赵彦春在其《翻译诗学散论》中说:“以诗译诗,要求译文是诗,即要具备诗的特征和特质。”[8]23什么是诗的特征和特质呢?就汉语诗来说,汉语读者心中都有自己诗的原型或模版。汉人说到古诗,马上就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说到现代诗,马上就会想到艾青、贺敬之、郭小川、臧克家等。除了诗中的情感和意象,诗就必须有音韵节律。在过去翻译英语诗时,很多译者都强调照英语诗的韵律翻译,要求节律和原诗一模一样,采取的手段是以顿代步。结果译出来的诗都不伦不类。读一读诸多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除了辜正坤先生的译文,诸位有何感受?译诗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何在?吴丈蜀先生在《读诗常识》一书中说:“押韵也是构成一首诗歌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远代少数诗例外)或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成诗。”[9]8明朝诗论家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忧悒,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在韵之由生矣。”[1]491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说:“诗之可以兴者,以其情也,以其言之韵也。夫献笑而悦,献涕而悲者,情也;闻金鼓而壮,闻丝竹而幽者,声之韵也。是故情欲其真,而韵欲其长也。二言足以尽诗道矣。乃韵生于声,声出于格,故标格欲其高也;韵出为风,风感为事,故风味欲其美也。有韵必有色,故色欲其韶也;韵动而气行,故气欲其清也。此四者,诗之至要也。”[1]489这充分说明了韵在汉语诗中的地位。而过去英诗的译者死守英语aabb,ccdd等韵式的模式,怎能有汉语诗的味道呢?

2.惜字如金

惜字如金也就是要做到“言凝”。炼字是诗人的真正功夫,而诗的译者,也要有诗人的境界,要有诗的基本常识和炼字功夫。

译诗要像作诗,译者先把原语诗作的内容了然于胸,然后再发挥自己语言的才能,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美的韵律将其表达出来。司空图在《诗品》中讲凝练时,要求作诗用字要“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中指出“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清代李渔《窥词管见》指出:“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这些精辟的话语都说明了诗歌用词推敲凝练之法。王宏印教授在《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一书中评析了英国诗人拜伦的爱情诗《当我们俩分手时》[10]41-47。原文是: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r-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for this!

书中给出了三个译文。首先是陈锡麟的五言体:

昔日依依别,泪流默无言;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

冷颊何惨然,一吻寒更添,日后伤心事,此刻已预言。

黄昊炘按照“以顿代步”的译法翻译出来的译文是:

当初我俩分离时,默默无语泪满面,离愁绞得心半碎,一别将是若干年;

你的脸苍白冰冷,你的吻冷而又冷;真就是那个时光,预示了今日悲恨。

卞之琳也是按照“以顿代步”的译法,其译文是:

想当年我们俩分手,也沉默也流泪,要分别好几个年头,想起来就心碎;

苍白冰冷你的脸,更冷是嘴唇;当时真是像预言,今天的悲痛。

这三个译文各有千秋。陈译很有古诗风韵,但有人说破坏了原诗的形式;黄译每行七言,形式整齐,以顿代步,符合汉语语言的自然停顿,有明显的节奏感,但就七言形式来讲,其中有的诗句显得勉强;卞译也以顿代步,措辞具有口语话特征,但不及黄译整齐。

从文字凝练角度来看,均有严重缺陷。原诗分明为四个完整的句子,作者为了凑韵,才将其分为八行,这就破坏了原诗的意境,同时也破坏了原诗语言凝练的风格。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是翻译的大敌。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将其翻译如下:

你我默默泪洒别,连年心碎痛欲绝,汝颊惨白吻若冰,别时此痛已预揭。

至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笔者根据凝练的原则,欲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含义,均已将其全部译为七言,现将第一首和第十八首献上,以求同仁指教。

第一首:

吾愿美物多繁衍,永葆美姿不凋残。盛美渐随日月去,儿孙自会永惦念。

而汝只重自明眸,燃却自身增光焰。富地汝却造饥荒,自我为敌自摧残。

汝现身为世饰物,只为春使春信传。藏精蓓蕾无嗣后,温柔吝啬实奢散。

怜世否则死无子,噬尽世物葬墓间。

第十八首:

能否将汝比夏天?汝比夏日更温贤。狂风摧摇五月蕾,夏日赁期太短暂。

夏之眼睛太灼热,金色容颜常晦暗。美中之美常退色,天道自然常摧残。

但汝恒夏不凋谢,汝之美颜永不减。死神阴影难遮汝,不朽诗篇将你伴。

只要人活眼能读,有诗汝生即无限。

[1]陈良运.中国诗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邹建军.大中华诗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3]王宝童.金域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4]袁牧.随园诗话[M].李健,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5]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仇蓓玲.美的变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胡状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赵彦春.翻译诗学散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9]吴丈蜀.读诗常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评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汉译意象汉语
学汉语
抚远意象等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