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胡同的变迁与胡同文化保护探析——以摄影纪实的角度

2013-08-15陈梓凡史民峰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胡同北京文化

陈梓凡,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102600)

说到北京的文化,胡同文化一定是标志性的话题,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曾给北京城增添了丰富的文化魅力。胡同文化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胡同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对它又有多少了解,我们对这项文化感知了多少,如何保护好胡同文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摄影纪实的角度走近了北京胡同,并进行了思考。

一、北京胡同的由来及发展演变

胡同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均与蒙古人建朝有关。说法一,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建立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也称为“浩特”,后北京城的汉人读成了“胡同”;说法二,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现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因为凡有居民聚居的地方必有水源,所以“井”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地的代称。由此“忽洞”谐音变成了“胡同”;说法三,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即为“胡人大同”之意。

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城有名的胡同元朝时29条,明朝时459条,清朝时978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6 047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 000多个。经过调查研究,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说文丞相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例如烟袋斜街,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还有的胡同则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安福胡同”“永祥胡同”等。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讲:“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表达的就是胡同数量之多的意思。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

二、北京胡同的现状及存在原因分析

(一)北京胡同现状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我们走访了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胡同,在这些的拍摄过程中,发现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出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需要,很多的胡同已被拆除,或是正在被拆除,可能已经列入拆除的名单,留给他们的日子已经不多。很多现代的建筑在原来胡同的位置上拔地而起,胡同数量在日益减少,这也就成了必然之势,而且这个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例如石虎巷胡同,在宣武医院旁边现在已经被拆迁,为宣武医院的扩建做了牺牲。还有砖塔胡同的84号院的鲁迅故居,在2012年也开始挂牌将要拆迁,为的是建设回迁楼和学校。东安福胡同,已经不存在了,黄图岗胡同已经被拆迁,我们没有找到,在原地我们只发现了新建好的楼房。帽儿胡同的顶头,原先是一座衙门府,现在也被拆迁变成了居民楼,文化胡同,早已变成了小学扩建的土地。据相关数据统计,从上世纪开始九十年代初开始,北京旧城原有的三千条胡同已经被陆续拆毁大约一千五百条,虽然北京市已经出台了“旧城整体保护”规划,但还是有大片的胡同正在倒下。北京胡同文化危在旦夕,保护胡同建设,传承胡同文化迫在眉睫。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北京胡同之所以会面临如上的危机,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胡同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胡同中居民生活的条件相对于现在的高楼大厦的确差上一截,虽然还有很多人很热爱胡同生活,很喜爱胡同文化,但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之中,它实在是跟不上脚步,为了跟上时代,很多胡同不得不沉入历史的长河,因此在很多时候,胡同生活对北京人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其次,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胡同里居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胡同生活充满吸引力,即使破屋残瓦的他们也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家,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很多人也不得不放弃掉这样的生活。摄影走访过程中,看到有很多的人家正在修补自己的房屋,因为房屋旧损不得不修补。最后,胡同居民的搬迁使胡同丧失了原有的人气。胡同里住着的都是一些底层的老百姓,落后破旧的生活环境,让人们也不得不产生了多多少少的厌恶情绪,当人们离开了胡同,胡同之中缺少了人气,那么胡同文化就会渐渐衰退,最终的结果就是消失。

如果没了胡同,那么北京这样的古都就少了一份色彩,就少了几分京味儿。变迁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常态,但无论是社会变迁还是经济文化发展,在北京胡同文化中我想还是需要一些保留与复原,胡同文化是北京古老文化最好的代表,最好的见证。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城市发展,而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这将是失败的发展。所以胡同的发展与保留中就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关于北京胡同文化保护的思考

(一)创建人文胡同

将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完美结合。生活在胡同中的很多人把房屋进行重新整修,将内部调整为现代的格局,外部还是保留住传统的胡同建筑风格。也就是提高胡同的内部设施条件,可以让胡同里的居民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人性化,同时又对胡同进行了保护的修缮。例如在秦老胡同中,有一处民宅,它将整间房屋进行了翻修,外观还是保留住胡同四合院建筑的风格,但是在整个的外边,加上了一层玻璃罩,以防止刮风下雨对房屋的侵蚀,我与房屋的主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他说我们会定期的对外边的玻璃罩进行清理。屋内的设施,装修都是现代风格,很好的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既保护了胡同的原貌,又享受了现代都市生活。虽然这样做可能无法保留住那些拥有百年文化的瓦砾,但是这样做我认为是一种对胡同建筑“有机更新”,这样也许会有人说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这不也是保留住了传统文化。

(二)创建绿色胡同

将胡同街巷披上绿装,变成花廊。以往北京城里注重主干道两侧栽上花草,新建的居民社区注重绿化,而且有规定的绿化面积。如果通过摆花盆、建花廊、挂吊兰等形式,把北京的胡同变成绿色、舒适、宜居的花园式生活区,即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又增强了保护好胡同建筑的责任感。拍摄中我们走访了西城区义达里胡同见缝插绿,他们在胡同的外墙上搭建花廊,在水泥的台上摆花盆,在树阴下还设了供游人歇脚的座椅。生活在这里居民忙碌了一整天后,可以在惬意的树阴下乘凉,胡同里游客累了可以在座椅上休息片刻,同时观赏者绿色与花草,更加增添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景观特色美。

(三)创建文化胡同

北京的每个胡同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是北京宝贵的文化资源。借助于商业发展模式,根据胡同的特点挖掘文化资源,形成胡同文化商业区,这样可以为保护这些胡同提供经济基础,又可以为中外游客领略到中国的传统为文化提供一片沃土。我们借助镜头拍下南锣鼓巷的繁华景象,它的文化商业运行模式的做法是好的,可以借鉴,但目前我们看到这里的多数是酒吧、商品文化,虽有创新,但北京本土文化较少,如果政府在这一方面加以引导,“以本土文化发展为主线的模式”,使游客居民享受这里的文化气氛,又能为保护该胡同提供一些经济支持。

(四)合理规划胡同

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全民保护我们的胡同文化。当然我们不能片面的只考虑胡同建设,因为城市需要发展,所以城市的规划我认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把城市划分,在城市之中划分出一部分的老北京传统的胡同,通过对一些破旧胡同进行改造,逐步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原貌,展现文化色彩,然后可以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周建设起现代的高楼大厦,让渐渐消失的胡同文化得以保留,并融入到城市之中。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北京胡同的文化发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护较好的胡同中,开辟出了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乘坐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还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做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这样传播到了全世界。所以在整个研究计划中我们走访大小胡同,力争通过我们自己的镜头来记录下一些宝贵的胡同文化片段,反映北京市民生活和思想的特点,传承北京的胡同文化。

猜你喜欢

胡同北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