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毁于一旦 牢记万世——评吴恩培先生主编的《苏州城墙》

2013-08-15叶文宪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编著者城墙档案资料

叶文宪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在苏州老城区的周围原来环绕着一道城墙,这道城墙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颤颤巍巍地一直顽强地矗立着,阅尽了人间沧桑。然而到了1958年,在“革命”的名义下城墙被当做“封建城堡的象征”遭到大肆拆除,城砖被运去建大炼钢铁的小高炉,城土被挖去制造砖坯,或者混入煤粉做成煤球,解放初还残存的10座城门被拆掉了7座,原长15.2千米的城墙仅剩下区区2千米残垣断壁,还有2千多米被剥去了外面包裹的砖石,只留下高矮不等的土埂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巨变,而其余大多数段落都已经荡然无存。在革命浪潮高涨的年代,拆城墙绝对是一件伟大的壮举。当年在拆除北京城墙的时候,梁思成先生曾经大声疾呼、据理力争,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割掉我的一层皮![1]可是哲人的睿智不及愚人的狂热,北京城墙终于片甲不留,而苏州城墙也同样难逃毁于一旦的厄运。喜耶?悲耶?历史的是非功过,谁人予以评说?

在苏州城墙消失了半个世纪之后,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吴恩培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历时三年,披阅五载,对苏州城墙的现状进行了精确地测量,对有关苏州城墙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历史档案、历史图录、文学描述、现代变迁和当前现状作了全方位的搜集与梳理,汇编成一部700多页、图文并茂的巨册——《苏州城墙》[2],把苏州城墙的前世今生活灵活现地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苏州城墙》的第一个特点是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苏州城墙》基本上是一部资料汇编,但是不像通常所见的资料汇编那样仅仅只是编辑文献典籍中的史料,而是作了全方位的搜集,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从档案资料到政府文件、从历史图录到文学描述,搜罗之齐全,实在难能可贵。有许多不起眼的细节也被编著者从浩瀚的档案资料里一一发掘出来,例如1956年10月4日—1961年5月4日的专家谈话记录记载了苏联专家萨里舍夫、克涅亚席夫和波兰专家萨伦巴对苏州拆城墙提出的反对意见。[2]499-500这些内容都是第一次披露出来,使人们知道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其实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的,可惜的是这些真知灼见都被革命的狂热和“左派”的幼稚给淹没了。

《苏州城墙》的第二个特点是寓论于史、论从史出。《苏州城墙》不是一部专论,本书作者并没有专门去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自己的看法寄寓在所收集的史料中,我们通过编著者提供的档案资料、实测数据和当代的保护措施可以看出苏州城墙是怎样从有到无,又怎样从无到保护重修的全过程,而这个折腾的过程实在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苏州城墙》的第三个特点是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苏州城墙》在收集大量文字性史料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历史图片的收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本书中收录了大量老照片和各种图片资料,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使一本内容乏味的史料汇编变得适宜阅读,而且为研究苏州城墙保存了许多可贵的形象资料。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末收录了一幅2009年实测的苏州城墙全图,并将实测图与历史地图套印在一起,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苏州城墙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研究价值。

黑格尔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话:“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3]然而凡是合理的并非都是正确的,因为犯错误也同样是合理的。苏州城墙既然已经被拆除,那么再按原样将其恢复重建也无法弥补历史的罪错了。如果这样去做,只不过是再造一个假古董,劳民伤财、徒费帑币,还会贻笑大方,而应该像《苏州城墙》这样,把历史的风风雨雨,把城墙的前世今生都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世。应该建一座城墙博物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祖先的伟大和庸人的无知。《礼记•中庸》曰“知耻近乎勇”[4],今后不要再做拆城墙之类的傻事,更不要做重建古城墙之类更傻的事就可以了。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有这样一本可以留存给后人牢记万世的《苏州城墙》!

[1]林与舟.梁思成的山河岁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77.

[2]吴恩培,徐静,朱剑刚,等.苏州城墙[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

[3]黑格尔.小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42.

[4]礼记[M].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89.

猜你喜欢

编著者城墙档案资料
公路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创新
新书架
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探析
新书架NEW BOOK
新书架■NEW BOOK
简述基建工程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策略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有效管理措施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