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磁县闫氏纸扎制作工艺及艺术特征解析

2013-08-15路春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磁县芦苇粘贴

路春娇, 张 磊

(1.石家庄铁道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1 磁县纸扎概述

磁县纸扎(扎纸、糊纸)艺术在民间的流传、发展历史悠久.《磁县县志》第七卷中记载“丧礼凶礼也,父母亡故合家举哀跪地焚化纸钱……以纸做门庭、堂室、花卉、禽、畜、童俾、车娇之类,皆本事死如事生……”[1]这些与纸扎相关的丧葬风俗由来已久.闫氏先人早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就在邯郸磁县扎根、繁衍生息,并一直从事纸扎手艺,作为养家糊口之用.虽然时代变迁,但这门老手艺还是世代相传,在邯郸磁县一带逐渐形成影响.久而久之,闫氏纸扎也就成了磁县纸扎的代表甚至是代名词.纸扎“按照不同的功用特征,可大致分为祭祀型纸扎与游艺型纸扎两大类”[2].祭祀性纸扎主要用于丧俗、祭祀活动.如纸人、纸马、阴宅等.“游艺型纸扎主要包括庙会游艺活动道具、民俗节日及喜庆活动道具等.”[3]如纸扎长龙、狮头、踩莲船、花灯等表演道具.磁县闫氏纸扎注重独立的艺术创作,将纸扎这门民间老手艺当作真正的艺术去对待.“早在前清同治、光绪年间,闫氏先人即扎制出造型精美、形态逼真的扎纸艺术品,也曾引起轰动,很受老百姓喜欢.”[4]如今,第五代传承人闫俊海与闫秋芬夫妇更是将传统的纸扎从艺术性角度作了很大的提升,将其发扬光大.2009年,以闫氏纸扎为代表的磁县纸扎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特色的材料工具及制作工艺

2.1 材料工具及操作事宜

磁县闫氏纸扎所需工具、材料主要有芦苇、细绳(纸绳、麻绳、塑料绳)、剪刀、浆糊、黄泥、纸张(草纸、报纸、电光纸、皱纹纸)、笔(勾线笔、国画笔等)、颜料(广告色、丙烯).扎制骨架的主要用材是芦苇,闫氏认为高粱秸秆等其他材料制作起来造型不够精致.早年磁县不乏芦苇原料,但现在产量小,只能从山东梁山购买,颇费周折.纸扎用材不能选用陈年的,一定要用新芦苇,粗的用于扎制主要骨架,细的可用作辅助支撑(或将粗芦苇劈成细条).细绳用于捆扎、固定骨架.原始的捆扎材料是玉米叶,后改用纸绳、麻绳,目前则用塑料绳进行捆扎,其在性能上要优于前者.浆糊不是市面上的胶水之类,而是运用传统的方法以面粉加水熬制而成,要求稀稠适度,火候适中.这样的浆糊在粘贴过程中如有出入,一定时间内可以轻松取下重新粘贴,虽没有市面上的胶水先进,但用在纸扎制作上却很合适.黄泥无特殊要求,主要用于制作泥胎.草纸、报纸作为打胎之用,直接糊贴在泥胎或芦苇骨架上,是内部用料.电光纸、皱纹纸则由于色彩种类多,软硬适中而用于制作外部服装、配饰、道具.笔和颜料用于勾线、彩绘.

2.2 制作流程

2.2.1 用芦苇扎制骨架

这是纸扎造型的第一步,一般多用于一尺以上的人物造型,一尺以下可用泥直接打胎.骨架以躯干为主,头部需要额外制作后再与身体连接.以一个简单的站式人物为例.选取两根芦苇杆作双腿骨架,长度要求从颈—足—底座(底座起稳定重心的作用,如人物仅十几公分则不需底座),双肩至腰部根据比例用四根芦苇杆捆扎成正梯形或倒梯形,与双腿骨架相交之处要捆扎结实,然后在胸部及腰部用芦苇细条各扎一个椭圆形撑子用于支撑出胸、腰的体积,再截取横、竖若干细芦苇条作辅助支撑,将椭圆形撑子与双腿、肩、腰的相交部分捆扎结实.腰部以下一般不做额外支撑,穿衣时裤子及垂落的服饰与双腿能共同稳定重心.双臂对重心影响较小,可根据造型用芦苇简单扎制.整个骨架的制作,在用细绳捆扎时多结成结实的“马蹄扣”.在实践中,芦苇用料及扎结“马蹄扣”的多少要根据造型的大小、繁简而确定.如造型简单,芦苇用料较少,需十个左右的“马蹄扣”;若是穿“靠”背旗的武将,则芦苇用料相对较多,需20个左右的“马蹄扣”,同时要兼顾到比例,最终以结实、精致,糊纸时表面平整、无塌陷为好.

2.2.2 “打胎”

(1)在骨架上“打胎”

就是在芦苇骨架上糊两到三层草纸或报纸.芦苇骨架的颈部不糊纸,留安装头部时使用.首先根据比例大致剪出所需纸片的大小,然后在其上涂抹浆糊,注意要涂抹均匀、到位.闫氏不用刷子涂抹,而擅用中指,认为这样涂抹得细致均匀.大拇指及食指则不粘浆糊,只用于拿纸进行粘贴.最后是糊纸.糊纸时要注意纸的平整性及与骨架结合的紧密性,要无突起、裂缝.

(2)用泥“打胎”

此法涉及雕塑技艺,多用于制作比例较小的纸扎品(约一尺以下).将和好的黄泥塑造出想要的人物造型,包括头部,五官要进行初略的刻画.待泥胎干后在其上糊两到三层草纸或报纸,并用剪刀在其一侧留下一条开口.待完全干透后,将泥胎从开口处剥出,后将开口用纸糊好即可.纸内胎干后是一个硬壳,可直接穿衣.

2.2.3 做衣、穿衣

这个步骤十分复杂.涉及剪纸、彩绘、国画等技艺.

(1)做衣

即制作衣服,包括鞋子、配饰等.首先要将设计好的服饰根据人物比例用剪子分片儿剪出具体的形状,然后在片儿上进行装饰性彩绘,或粘贴上剪好的图案.艺术加工的过程根据造型需要而有繁有简.以戏曲武将造型为例.做衣时需要把靠片、护腿、靠旗、护心镜(女武将)及服装内外部分逐一分片儿剪出具体的形状,一般需要20片左右,然后逐一在上面进行彩绘或剪纸粘贴(龙凤等形象可直接剪纸而成,繁琐细小的图案则需彩绘完成;手部一般多用剪刀剪出具体形态,再与相关部位粘贴),待鞋(靴)、彩球(男武将)、靠旗及其他配饰都制作完成后再进行穿衣.彩绘时可根据电光纸或皱纹纸的底色、搭配相应的色彩,底色多进行有意识的保留,这样与所绘制的线条、色彩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勾线时线条要流畅、生动,涂色要均匀、细致.

(2)穿衣

即把制作好的衣服用浆糊粘贴到打好的内胎上.步骤为自下而上,从里而外,总体按照鞋、裤子、上衣的顺序进行粘贴,一层盖一层.粘贴时注意衣片儿的位置及与周围衣片儿的叠放顺序,后粘贴结实,保证粘贴紧密,不留缝隙.

2.2.4 “做头”、“上头”

(1)制作头部

包括头发、帽子、五官的制作与刻画.首先用泥打胎,具体方法在上面已作表述(纸扎人物头部多通过打泥胎来制作).制作完头部的内胎后,根据需要涂上底色,再制作头发、帽子及勾画五官.头发要用剪刀根据脸型剪出需要的形状,必要时要剪出头发丝的感觉,尤其是接近双耳及前额的头发,在造型上更要细致.将制作好的头发往头胎上粘贴时,要使其具有体积感,而不是平贴上面.勾画五官则是重点.首先要根据人物特点为面部涂色,然后勾出眉毛、双目及口唇的具体形状,注意线条的流畅性、生动性,最好一次成功,后根据面部色调对五官进行认真刻画,色彩一定要过渡细腻,使双目、嘴唇逼真,表情形象生动.帽子、发饰则是先剪纸再彩绘粘贴制作而成,后安装到头上.

(2)“上头”

即安装头部.先在颈部两根芦苇之间加两根“筋”,即细芦苇条儿,然后用手指向下轻按此“筋”,使两根芦苇距离变近后插入头部预留开口之处再松手,芦苇自然支撑住头部,后将脖子用纸糊好即可.

2.2.5 环境制作、整体调整

一是制作人物周围的环境道具.如根据需要在人物周围剪制一些花草、器物等作为点缀和烘托.二是对做好的人物及环境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或调整.如增添一些饰品或对人物边角的地方稍作处理.

2.2.6 纸扎品的固定

制作体型较大的人物需要在扎骨架时用芦苇扎制底座(近似盒子)后将双腿骨架插入底座里固定,如此重心稳定;如果稍小,则可不必扎芦苇底座,而直接用纸壳做出底座,将骨架插入固定即可;如果人物仅有十公分左右,则可直接用胶水粘到展台上,套上玻璃罩即可.

3 磁县闫氏纸扎的艺术特征

(1)题材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格调清雅不俗

闫氏夫妇生长在燕赵农家,文化功底薄弱,但夫妻二人思想开明,勤于学习,擅于吸收、借鉴,从历史、文艺等多个领域广泛涉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创作视角进一步扩大,题材多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并吸收了京剧等国粹文化元素,提升了纸扎艺术的格调、品位.如以燕赵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负荆请罪》,再现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以邯郸成语典故为题材创作的《黄粱美梦》、《邯郸学步》深富戏剧性与人生哲理;以民俗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抬花轿》富趣味性、民俗性.这些作品选材颇富文化底蕴、思想性和情趣性,格调清雅脱俗,体现了当代燕赵农民艺人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令人钦佩.

(2)制作精细工巧、精益求精

磁县纸扎对制作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作品不论大小,都要精益求精,方寸之内不留瑕疵.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闫氏传人对纸扎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科学严谨的态度.上面已经提及纸扎的手工制作工艺十分繁杂,在制作过程中涉及雕塑、剪纸、彩绘等多门技艺交替运用,注重艺术性与手工制作的紧密结合,实属劳心劳力,而闫氏夫妇却深得其中乐趣.细观其作品,从头到脚,从五官到服装、配饰、道具无不精心细致:剪纸精确美观、粘贴紧密细致、上色均匀明快、线条流畅不滞、图案美观充实、造型准确生动、五官精致无瑕.可以说方寸之中尽显勤谨、执着的本色.

(3)形象惟妙惟肖,意蕴回味无穷

闫氏纸扎作品富戏剧性、趣味性,造型逼真、传神,精于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画.如《黄粱美梦》表现了传说中途经邯郸的卢生枕在道人吕洞宾的青瓷枕头上尽享短暂荣华美梦的情景.只见吕洞宾手拿拂尘站立一旁,表情庄重,而梦中的卢生睡姿自然放松,左手拿扇,右手枕于头下,双目轻闭,嘴角微扬,充满笑意与满足感,一看便知其在梦中甚为舒心惬意,岂不知一切皆为虚幻.作品生动传神且令人深思.《邯郸学步》中,邯郸男士的儒雅、稳健,女士的婀娜多姿,跟随其后学习走路的燕国寿陵少年的笨拙从人物的动态、神情中流露出来,诙谐而具深意.

4 结语

磁县纸扎是一门集雕塑、剪纸、彩绘、国画于一体的复杂的纯手工传统技艺.其制作精细工巧,逼真传神,格调清雅且深具文化内涵,表现出民间艺术品的高雅品位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制作过程漫长而繁琐,从里到外,从上至下,无不煞费苦心,充分考验制作者的耐力与审美.

[1]黄希文.磁县县志 [M].台湾:成文出版社,1941:120.

[2]王连海.编制与扎制 [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168.

[3]焦成根,张敬尧,陈聿之.凤凰纸扎及其民俗意味 [J].装饰,2012,(4):127-128.

[4]范世辉,张润贞.邯郸民间艺术聚焦:磁县扎纸 [EB/OL].(2006-04-30)[2013-05-20].http://www.he.xinhuanet. com/zhibo/minjianyishu/2006 - 04/30/content _6885085.htm.

猜你喜欢

磁县芦苇粘贴
石磨豆腐
河北省磁县南城乡:持续发力 久久为功 增绿添彩
芦苇
帖脸谱
磁县人大常委会 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接待日活动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磁县民呼回应工作开展进行时
《猫头鹰》小粘贴
磁县人大常委会 着力提升监督工作实效
A ski trip to Japan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