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科学发展 推进渔业与碧水双赢——长寿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30年浅析

2013-08-15车建成

环境影响评价 2013年1期
关键词:湖区肥水淡水

车建成

(重庆市长寿区环境监测站,重庆长寿 401220)

1 背景情况

狮子滩水库(长寿湖)是1958年初在长江三峡库区支流龙溪河截流形成的面积为65km2的人工湖。因其湖水原本水质好,天然饵料和阳光充足,是我国较早在水库开展的四大家鱼自然产卵繁殖基地之一,有誉为西南三大动物奇观之一的“鱼跃险滩”美景,在这里率先成功进行了长江“中华鲟”人工繁殖。长寿湖渔业1963年前以自然捕捞为主,此后随着主流上游水质污染逐步加重,天然产卵繁殖场逐步遭到破坏,随之实施人工补充投小鱼苗养殖,1970年后全改为人工投苗。1977年最高年产量和单网产量分别创1 160t和200t纪录,因而成为重庆市主要渔业基地[1]。其后因管理体制,水质恶化等诸多因素,鱼产量和效益连年下降。

长寿湖渔业1982年后10年探索粗放型分区养殖,在合理投苗、尝试新捕捞工具技术中,鱼产量连续回升到年产1 250t水平。这一时期湖区没进行水环境监管,仅库尾主流上游污染带逐年拉长3~10km。湖水总体保持在三类水体Ⅲ级轻污染水平。渔业发展对水环境不构成影响,鱼水相依平衡,对社会呈正面效应。

2 长寿湖渔业掠夺式发展的过程和后果

1992年~2002年10年间,在单纯追求集团渔业效益,不顾湖区水体污染破坏的指导思想下,渔场以实施“菜篮子工程”和改制精简分流人员为借故,先后三轮逐步以分片到全面分散发包的经营方式和肥水养殖生产方式,从局部到全面大搞投饵网箱养鱼和投肥网栏养鱼,人为掠夺式地发展渔业生产。

由于在大湖深水区高密度网箱养殖,23户业主48亩网箱年投饵料高达9 000t,散失饵料和鱼排泄物,使湖坝区1 333.33hm2大水面迅速恶化,时有死鱼发生。同期,推广肥水养殖,1997年至2002年6年间,120户(108户网栏12户水库荡)业主向湖内先公开后偷运倾投鸡粪化肥高达年9 000~15 000t,相当于一座小化肥厂年总产量。这直接导致湖区水质十年由整体三类轻污染迅速恶化为劣V类,相继在后河和乐温一带成片发生养鱼泛池事件,2000年9月11日最多一片区一次死鱼5万kg,湖区蓝藻复发范围逐年扩大,全湖严重富营养化。甚至湖区群众守在湖边缺水用,缺水喝,渔民和岛上居民长期靠船运外送井水、桶装水生活饮用。

2001年7月底,长寿区环境监测站对长寿湖养殖污染首次普查,在长寿湖较大47个网栏荡共采集72个水样,代表了全湖92% 水面,检测结果表明:总体水质严重污染。总磷平均值为0.142mg/L,总氮为2.42mg/L,分别超4.68倍和7.07倍。其次,主流下游污染重于上游。入湖主流COD值,上游为15.4mg/L,下游坝区出口处为25.0mg/L。主流上段均值总磷和总氮分别为0.058mg/L和1.85 mg/L,主流下段均值总磷和总氮分别为0.082mg/L和2.20mg/L,顺流污染加重,呈历史以来污染倒置反常现象。再者,后河污染重于主河。总磷均值后河为0.191mg/L,主流为0.081mg/L;总氮均值,后河为2.70mg/L,主流为2.08mg/L,同时后河的pH、COD均值都高于主流。

统计分析长寿湖那一时期水质例行监测数据表明,长寿湖相关养殖污染的总磷、总氮和COD指标,下游和全面均已高于历史以来上游积雨外境输入断面水平,长寿湖已由过去以上游来水污染为主转变为肥水养殖渔业自身人为污染为主。湖水已基本失去了对上游污染物的调节、稀释、净化功能。

虽然这十年,鱼年产量由1 250t增长到3 500t,解决了部分渔民的就业和致富,但给湖区社会秩序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常引发恶性水上斗殴事件。掠夺式肥水养殖污染直接加重了湖水发黑发臭、腥味扑鼻,长寿湖网箱鱼和肥水鱼在市场上逐渐失去消费者。旅游业濒临崩溃,群众怨声载道。这直接导致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以及水环境监管难度加重。片面的渔业效益给湖区水环境和周边社会带来了阶段性灾难,留给世人是一场悲伤的教训。

3 依法监管整治,科学编制实施《长寿湖淡水养殖环保可行性研究报告》

3.1 依法整治长寿湖养殖污染

从1998年起,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面对日益严重的长寿湖水质污染状况,不断探索,开展了依法整治养殖污染的行动。如采取颁布实施禁止湖区运投鸡粪、化肥的通告;推行镇乡行政监管责任制;组建区环保、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队,长期驻守湖区堵查肥源,现场巡查监管,并且通过发动和鼓励湖区群众监督举报,公众参与打击肥水养殖;特别借《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依据禁止在库区流域水体实施投肥之相关法规,实施对业主网区水质普查监测,以此禁止再投肥、限期改善水质,努力控制和减少肥源入湖,依法查处等系列措施。到2003年底,基本阻止了肥水养殖,缓解了养殖污染。

3.2 科学编制和实施《长寿湖淡水养殖环保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了促进全面拆除网栏,根除长寿湖养殖污染,建立健全长寿湖水环境改善的环保长效管理机制体制,实施淡水生态养殖,还长寿湖青山绿水,由长期现场调查和环境管理人员编制了《长寿湖淡水养殖环保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客观分析了渔业现状,重点从湖区群众就业、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等角度进行了评价,深刻分析现行承包养殖存在的问题,比较主要利弊,提出了淡水养殖发展方向、目标内容。《报告》合理区划了淡水养殖分区范围、面积、鱼产品规格品种和质量要求,确定水质管控目标和水环境限期达标监测点位和指标因子。《报告》提出归并调整,立整体分五大环境功能区承包,破除过渡分散滥承包;合理定产定价;采取降低承包金,交防止肥水养殖污染的高保证金等。《报告》就强化淡水养殖的环保监管,建立完善养殖污防管理体系体制。提出:一是环评准入制、水环境违法淘汰制;二是业主签订淡水养殖,水质改善责任制,签订计32个监控点位6项相关指标的逐年下降达标的社会承诺文本;三是业主承担经营区严控养殖污染相关监测责任;四是群众举报和环保不定期抽查制;五是年终考评和违约解约制。

4 长寿湖实现渔业发展和水质改善双赢

地方政府实施该《报告》后,自2004年4月全面拆除网栏,摒弃分散肥水养殖,长寿湖渔业进入有序发展轨道。到2007年底,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趋于稳定,鱼产量每年在3 000~3 500t以上,主要鱼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长寿湖生态鱼在全市又恢复其原有的品质和信誉,出湖鱼价比2000年上涨1.5倍。渔业经济进入不投肥、低风险、低管理运行成本、高效益过渡期。新一轮环保责任制下的三大分区承包,至淡水养殖后,2008年4年年检普查和湖水例行监测表明,湖水总体由劣V类改善到Ⅳ类水平。2009年起,长寿湖渔业恢复原公司统一化淡水经营生产,以生态、社会优先原则继续实施淡水养殖,每年投放大规格鱼苗100余吨,调整花、白鲢投放比例,致力于平抑近年湖主流“水华”现象,发挥渔业消解水体功能作用,加速湖水向良好水体转化。现鱼年产量维持在3 000~2 500t高产水平。随着今年初湖区主产鱼通过农业部有机鱼生产水环境以及鱼产品双认证和长寿湖风景区通过国家4A旅游区认证,长寿湖鱼高产高品质,渔业兴旺,碧水重视,直接催生长寿湖纳入国家首批良好湖泊体系建设计划中。

环保依法监管工作步入正常运行,由过去应对上百家上千股东到现只对一家业主3个分区,因而管理成本降低,社会效益明显,湖区水质逐年持续改善。目前,水质正在由Ⅳ类向Ⅲ类转化,除底泥污染难消解[2],主流污染带尚存加重外,后河和大面积湖区水质改善明显[3],养殖污染渐渐逝去,总体水质恢复到1992年末肥水养殖前的水平。长寿湖水体得以休养生息。

5 长寿湖渔业发展和水质改善的启示、展望、建议

(1)长寿湖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共建美景,共同享用安全饮水和放心食品中可化解矛盾,得到共赢。

湖库经济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和手段,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长寿湖渔业养殖污染得以解决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国家、地区(集团)、个人(湖区群众和股民)三者与社会效益(公众利益)、经济效益(养殖集团业主利益)、生态环境保护(公众环境权益)间的矛盾。同时要找到平衡点,选准突破口,创造立新革旧的有利时机条件。

(2)行业中不同产业结构布局和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带来的环境影响是不同的。好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经营生产、人工投放不同规格品种,纯自然淡水敞养的渔业发展模式,不仅能提升鱼品质,而且能获得渔业高效,促进湖水良好,推进湖区生态文明。为此需要不断创新实践和兴利除弊,走向可持续发展。

(3)建议可以在三峡库区启动论证,探索淡水养殖净化水体的渔业和碧水共生共存的体制方案,并尝试推行,让长寿湖的新成果在三峡库区开花结果。因此,本文恳望读者和一切有识之士参与争鸣,共同参与三峡库区渔业发展和生态文明行动,为建设美丽三峡献计出力。

[1]四川省水利学会,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狮子滩水电站水库环境影响考察报告[J].水利水电环境,1983(1):95-99.

[2]金相灿.沉积物污染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189.

[3]郭海涛,张进忠,魏世强,等.长寿湖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1,32(7):1 994-1 999.

猜你喜欢

湖区肥水淡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