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3-08-15王江南

河南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监护人心理健康

王江南 邓 攀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地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朋友抚育的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亲子间的情感空白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裹上了一层“纱布”,被视为特殊的群体。然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却是多重的: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基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以学校为主导、从学校教育着手来积极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性格上的缺陷:孤僻内向,个人主义较重

性格孤僻内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2]父母长期外出,缺少来自双亲的关心与爱护,隔代监护却消除不了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因亲疏不同而产生的隔膜,所以留守儿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时也潜意识地将心事埋藏在内心,不愿向外人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抑郁的心理。

1.2 情绪上的失控:焦虑易怒,逆反心理较强

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危险期”和“困难期”,身心尚未成熟的他们情绪上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感情用事,造成情绪失控。冲动易怒、抑郁烦闷、焦虑不安、敌对逆反是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的主要表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对外界充满警惕甚至敌意,渐而对老师和监护人的管教也产生强烈的反抗和抵触情绪。

1.3 交往上的障碍:自卑拘谨,人际关系不良

人际交往障碍是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的一种极具典型性的心理问题,性格上的孤僻和情绪上的易怒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发展。与家庭结构完整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没有父母的贴身关照,留守儿童在内心上缺乏一种受保护和关心的优势感,总以为自己是被抛弃、没人疼爱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同伴交往。而且,家庭环境的变化和亲情的缺失往往容易使留守儿童无所适从,内心恐惧胆怯、多疑敏感,害怕与人交往,乐群性低,人际交往能力差。

1.4 行为上的失范:粗暴偏激,自控能力较差

父母教育的缺失、监护人管教不到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约束能力差,染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偷盗、抽烟、酗酒、打架等,从而出现极端行为。魏晨(2006)所做调查发现,有51.3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较为偏激,有52.10%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行为,有47.50%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2.2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1.30%、44.00%、24.20%、51.20%。[3]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

2.1 教育理念陈旧,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村应试教育还是占了主流,有的学校甚至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定论教师的教学业绩,以此来评判教师工资的多少。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一些教师也唯考试至上,他们更多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采取能管则管,不能管就放任自流的态度;一些教师过于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弱化情感方面的教育,没能对这些儿童给予过多的关注与信任。[4]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忽视造成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2.2 教师素质偏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较显著、工资待遇低,导致很多老师责任心不够、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职业倦怠感严重,对一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不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是采取辱骂、体罚、抽打等粗暴方式,全然不顾及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行为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留守儿童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从而内心变得越来越焦虑、忧郁、自卑,造成心理缺陷或出现极端行为。

2.3 教学条件落后,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缺乏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特别是留守初中生正值第二断乳期,身体迅速发育,加上学习任务加重、压力加大、困惑增多,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特殊关注和照顾。但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理念落后、基础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更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就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以致留守儿童长期累积的心理困惑得不到排解,渐而形成心理问题。

3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转变办学理念,重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首先,学校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和“唯成绩论”的教学思想。取消过去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按差生与尖子生排名的做法,全面加强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充实师资力量,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通过教学评价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形成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素质不断发展,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5]另外,班主任老师应主动扮演“代理家长”的职责,弥补留守儿童的亲子情感空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以填补其家庭教育的缺失。

3.2 实行寄宿制管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实施“寄宿制”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最有效措施。[6]寄宿式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把学校教育家庭化,让学生在学校却能享受到留守儿童的“大家庭”的关爱。寄宿制度能够克服家长或监护人平时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学校能够更全面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既可以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又能顾及到其人身安全,更能够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情绪的变化,随时为他们解决困惑,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同时,还能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强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学校应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用于学生寄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安排专门的生活辅导老师,解决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

3.3 建立专门心理档案,构建家校教育机制

一方面,学校应当为每个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和成长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行为特征和心理状况,记录其在校表现,关注其成长变化,掌握其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家庭和学校双向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监护人联系卡,定期举办家长会、组织老师进行学生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变化和监护情况,把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情感动。督促班主任与监护人、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联系,交流教育经验与方法,协商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和表现等。

3.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校应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向留守儿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其心理素质、纠正其认知偏差、培养其自我控制和调适能力;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任心理咨询和辅导老师,及时排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生活烦恼和心理问题,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认识自我,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进行跟踪辅导和给予更多地关爱,并告知其监护人和父母;也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为留守儿童疏导心理障碍,解开心理“疙瘩”、排查心理疾病,以预防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但是,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求知、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意义,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影响,因此,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主导责任。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应先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着手,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职能,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付诸实践。

[1]梁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以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为例[D],2011:6.

[2]魏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2006(11):28.

[3]陈晓琴.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J],2009(6):70.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监护人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