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管理

2013-08-15田丽丽

关键词:高校教师资本主义学术

田丽丽

(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20世纪中后期,全球高等教育系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高等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办学资金而采取了一系列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把这一现象称为“学术资本主义”。2008年,二者合著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被译成中文,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术资本主义在我国学术界开始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态度分成两个立场:支持与抵触。其中,反对者居多,他们担心高等教育会迷失方向,会背弃高校的传统使命,不再注重基础研究,高校教师“以学术为志业”的精神会丧失等[1]。笔者认为应深刻了解学术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理性对待之。

一、学术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其兴起的根本原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想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研究与开发有助于获得这种能力。通过研究与开发,把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进一步促进研究与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知识和创新成了这个时代屹立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作为学术制高点的高校感受到了社会对它所拥有的学术渴望,“新的经济模式重新评价了大学课堂或实验室里的原理与技术的价值,而那些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知识,如生物技术等尤其受到企业的欢迎。制药公司与高科技企业也更愿意资助大学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原本不受人关注的专利技术现在也成了这类企业争相抢购的稀有财富”[2]。

(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改变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

20世纪末多数国家都制订了减少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美国,在高等教育总收入中来自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从1973年的50%降至20世纪90年代的33%左右[3]。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的财政性拨款1994年为82.2%,1998年该比例降至60.5%,2001年再降至55.0%。与此同时,高校的开支却在不断地增加。如何解决经费问题,就成了困扰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产业界及时向高校抛出了橄榄枝。高校发展需要市场,市场需要高校提供学术,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学术资本主义。国家又出台一系列政策,极大推动了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标准——更为专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为了满足新标准的要求,高校被迫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化活动,一方面探索把自身拥有的理论知识如何更好地转化为实践知识,缩短二者之间的转换过程,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学习实践场所,满足人才培养的标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备受批评,认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学校开发的科学研究成果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像是“空中楼阁”,无法走向市场,不能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切批评归根结底在于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同步程度不够。为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高校更多地关注社会,建立多向的社会关系。

二、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教师被要求拓展其研究方向

19世纪,威廉·洪堡等人创立了柏林大学,他重新定义了大学,认为大学是探究的场所,是基于科学的高等学校,是从事纯粹科学研究的圣殿。科学研究开始引起高校教师的关注,强调学术的“科学价值”,且多属于“基础研究”。它是研究者出于个人兴趣、好奇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甘于寂寞、勇于探索的“为科学而科学”。19世纪60年代,美国增地学院兴起,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弥漫大学校园。至此,科学研究出现了分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强调学术的“社会价值”,有助增强学校和产业界间的联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尽管如此,基础研究一直是高校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基础研究独霸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为了生存和发展,高校教师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那些能明显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同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内心深处对科学的敬慕和好奇又使得他们中的多数人不愿放弃基础研究,陷于享受科学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二)高校教师被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教师的传统观念里,高校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比较欠缺,又大多都远离父母,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教师的管理。而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面前更像是新生儿,几乎是一无所知的;高校老师则是接受了四年、八年,或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专业知识熏陶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理应接受老师的指导,围着老师转。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学生所缴纳的学杂费是高校经费的一大主要来源。1999年,学杂费占我国高校经费的29.95%,2005年这个比例攀升到33.78%,2009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占28.94%,但总体来说这个比例都在30%左右。学生变成了高校的一大利益主体,学生和高校之间建立起一种类似市场机制的消费关系,学生是享受高校提供的教育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学生希望自己的权利能够得到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主张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高校教师是在学习上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学生对学校的种种诉求被转接到高校教师身上。

(三)高校教师面临价值观冲突的煎熬

在教师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里,教育的价值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突出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教育融入到市场机制中,教师的竞争意识被激发出来,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有了明显的改变,个人主义、效益至上的观念凸现出来,教育既要能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又要能满足教育提供者的个人利益,社会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满足有时并不能达成一致,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明显。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希望达到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通过分析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推测个体选择该职业的动机和偏好。高校教师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是社会认同、自我发展、服务社会和奉献自己的利他因素。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除了传统的观点之外,又增加了物质回报因素,由此不难看出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奉献和追求物质回报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并存。前面我们谈论科学研究取向时谈到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不少高校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而青睐那些与市场联系紧密、能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应用研究”,当学术的“市场价值”和“科学价值”相矛盾时,它的研究者就面临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价值观冲突。此外,对于那些与市场联系不密切,也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又面临着是出于对学术事业的责任和兴趣献身这些项目,还是为了经济效益舍弃这些项目的两难选择。

三、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管理之对策

诚如前文所言,学术资本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浪潮,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外部条件和自身内在需求的过程中被动和主动选择的结果。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备受种种考验。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学术资本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者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完善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

目前高校的教师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职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院校的历史发展、学校荣誉、学校各项人事规章制度等的介绍;另一类是关于教学技能培训,但多采用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的形式完成。在职培训的形式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有学术交流会、教研室活动两种。不少高校的教研室活动流于形式,变成同事间的“聊天会”,学术交流会对于重点院校的老师来说参加的机会比较多,而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多数老师来说参与是一种奢望。这样的培训机制显然不能帮助高校教师解决面临的挑战。众所周知,要想成为一名教师,须先取得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多是申请者自学或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短期培训,参加这些知识的笔试,笔试合格的再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面试。对于身经百战、智商又高的准高校教师们来说,通过这类笔试是没有任何难度的,到了面试环节,准高校教师大多已经升级为高校教师,只要不是表现极差,主考官也大都乐于做“顺水人情”。由此可知,高校教师资格证在衡量教师教学技能、教育理念方面的效度不高。对于一个教学技能水平不高、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师来说,能把所学的知识讲给学生已属不错,更遑论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鉴于此,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把教师培训落实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加强培训的监督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增加教师外出学术交流的经费支出,鼓励更多的教师学习专业前沿知识,了解社会、市场对专业的需求,更好地与社会、与市场接轨。

(二)设置灵活的绩效考评体系

开发一套全面、客观、灵活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能确定每位教师对组织的贡献或不足,更可激励士气、提高工作绩效。在教师的绩效考评体系中,一要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既有领导、同事的评价,又有教师本人、学生的评价,尤其重视学生的评价工作。二要评价内容具有多维性,既考核其教学效果,也评估其科研成果,不能有所偏倚,任一维度成绩显著学校都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有助于纠正部分教师为追求经济利益“重科研,轻教学”的心理。三要评价方式具有灵活性,“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高校教师的能力也是如此,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在进行考评时,可以在这两个维度间做一个灵活的变通,如擅长科研但不擅长教学的可适当减少其教学任务量,减少的那部分教学任务可以由科研任务量来折算弥补,反之亦然,这样一方面突出了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挥教师们的优势。

(三)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

诚如前述,高校教师在“学术资本化”面前备受价值观冲突的煎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对教育价值观、教师角色、学术价值的不同认识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组织内部舆论的压力,有些教师把学术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把教师的市场行为或类似的市场行为理解为狭隘的逐利行为,认为这些教师是庸俗的,不适合做一名教师等。高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澄清某些教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学术具有双重价值——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无论教师追求哪一种价值,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鼓励教师参与竞争,投入社会,密切同产业部门联系。我国高校教师的市场化行为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教师的市场化行为走向合法化、规范化,做教师市场实践活动的坚实后盾,为教师提供制度和技术上的支持,提高组织内部成员对“学术资本化”的认可度。

[1]李涛.学术资本主义:一场被资本意淫的政治狂欢[J].中国图书评论,2011,(5).

[2]Sheila Slaughter,Gary Rhoades.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Markets,State,and Higher Education[M].Maryland: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3]唐晓玲,王正青.环境变化与大学管理变革:组织适应的理论视角[J].高教探索,2009,(3).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资本主义学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