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德育途径,构建德育网络,培养审美情趣——浅谈探索新时期德育实施途径*

2013-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美的育人德育

王 乔

(杨春湖中学,湖北 武汉 430080)

现代社会中,说社会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始终贯彻整个生命周期一点也不为过,而在这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少年社会化对其性格养成、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参与实践和社会互动等能力的逐步形成和稳定内化成个体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立足于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学校要全面抓好德育队伍建设,落实德育常规,开展德育科研,深化德育内涵,开阔德育思路,拓宽德育渠道。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养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占了很大的比重。笔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美德、美言、美体、美心和美行。1981 年2 月15 日,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学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语言学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语言学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央爱卫会等九个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兴“五讲四美”之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等发出通知支持开展这一活动。于是形成了人们所传诵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经典口号。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物质社会里,在这个面对对“社会道德”一连串的追问与反思的当下,人们更渴望和追求“真、善、美”。爱美是人之常情。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是人们不竭的精神源泉,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美并使之成为内心需求的时,才会对美的规范、守则、礼仪等付诸实践,并逐步成为自觉行为。从美学的角度讲,美既具有美的言行、美的仪容、美的体魄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美的情操、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在美。学校通过学生审美认知、移情体验、感悟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美、快乐地欣赏美,积极地追求美、恰当地体现美。而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对于有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学校来说加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它是审美教育的前提要素。学校要教会学生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广阔空间中,在与父母、同学、老师、他人相处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多年摸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在养成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德育教育上,可以探索以下途径:

一、注重学科渗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理念也同样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反映,因为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统一的,任何学科内容,包含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内容,都可以联系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对于非中考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劳技课教学,可以进行运动美、艺术美和劳动美等美育教育。

融汇在课堂中的审美德育教育:一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要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师和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其次是指创设合作、和谐、高效的课堂。学校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提倡既要展现个人美,更应展示集体美。因此,在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启动高效课堂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下的高效课堂建设时,笔者学校积极实施,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了教师培训、班级培训、小组长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的新课堂理念引导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精神,倡导互帮互助,构建和谐氛围。

三是要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如教室布置、教学准备等。

二、加强文化创设,充分发挥环境和文化育人功能

“昔孟母,择邻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这个概念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部分,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得当,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因此,我们要用心地营造育人文化,不仅让墙壁会说话,还要让校园里的一切设施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从方方面面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

硬环境指的是学校自然环境和办学条件。除基本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上应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外,特别要在自然环境上,要突出特色,整洁、优雅;要达到绿化、美化和净化。

软环境指的是学校的校园文化。这其中包括教师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课堂文化和班级文化等。在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有一定学习和实践能力,基本形成积极乐观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倡导“求真、进取、协作、奉献”的教师文化,形成“诲人不倦”的教风,以“立德、善思、乐学、进取”为校训,努力形成“学而不厌”的学风。在精神文化阵地建设上,加强教室、操场、活动中心、紫藤长廊、宣传栏、走廊等学生活动场所的文化建设,凸显人文特点,增强育人功能。在课堂文化建设上,凸显“以生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建设为突破口,打造“人本 合作 和谐 高效”的课堂阵地。

三、丰富德育活动,充分发挥活动实践育人功能

初中生本身喜欢学校开展各类活动,而活动恰是对“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延伸和有力补充,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进取竞争意识。丰富多彩的活动既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能力的平台,更培养了他们文明礼貌、环保创新、爱美尚美等方面的审美素养,着实提高了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学生活动,既要抓好校内的文体、主题教育活动,又要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通过“课外访万家”,有效建立“生、家、校”的纽带,培养学生做个“好孩子”,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同时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所在学校加强德育活动的丰富与组织工作。在落实常规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和生情,学校校重点打造以下几项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每月一“星”,年终感动校园人物评比(每月一星的评比,每年一次感动校园人物的评选,即3 月学习星,4 月文明星,5 月环保星,6 月孝敬星,9月创新星,10 月运动星,11 月才艺星,1 月为总结大会——感动校园人物的评选),学风建设月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暨才艺展示周活动,重大的纪念节(日)纪念活动,教育开放月活动,主题班会展示,创新社会实践行活动,迎新冬季长跑和“三跳”比赛,迎新联欢会,审美德育优秀学生和先进班集体颁奖大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教育和展示才艺能力的平台,更培养了他们文明礼貌、环保创新、爱美尚美等方面的审美素养,着实提高了我校德育的实效性。

在主题活动教育上,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还可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确定侧重点,如七年级为“养成教育——美与习惯”,八年级为“孝悌教育——美与感恩”,九年级为“行为教育——美与责任”,三个主题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升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和深度。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传统的德育教育比较空乏,大道理讲的多,而落实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少;灌输式多,而成为自觉素养的少。所以,如能从心理品质教育入手来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审美教育工作内容之一。笔者学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影响;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重视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对班主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时间;努力实施教育局推行的“心育体验”教育,成立班级心育委员;加强重点时间段和重点年级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开展师生沟通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困惑,帮助优秀生疏通障碍,帮助“双困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五、开展生活体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生活育人功能

陶行知是我国一代教育大家,他一生注重教育实践创新,“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提出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陶行知先生指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就有好的教育……”

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活动中,教师以指导学生自主活动、操作、实践、体验为主。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对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促进学校德育质量的提高。

笔者学校结合校情、生情以及周边环境特点,努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劳动周制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以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以“落步嘴污水处理厂环保教育基地”为基地,开展环保教育宣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以“11·9 消防安全教育日”和“3·28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抓手,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消防演练和逃生演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习惯;认真组织春秋两季社会实践行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在活动中获取实践知识;利用寒暑假努力组织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有效利用媒体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媒体德育功能

媒体德育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收看收听影视电台、读书看报、绿色上网,或者学校把大量优秀的有德育价值的影像视频提供给学生欣赏(或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从而进行德育教育。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媒体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调节身心是值得德育工作者深思的,特别是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自律”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学校在媒体德育工作上将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探索: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阅览室功能;二是完善广播室的建设;三是开展“读报知天下”活动,落实每天中午读报活动;四是微机课开展绿色上网教育;五是学校下载有价值的影像视频供学生欣赏;六是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七是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教育孩子观看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节目或电影;八是学校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和“观后感”以及“师生交流”等活动。

当然,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总之,只要我们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我们就能探寻到符合校情、生情的有效途径,创建学校德育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德育。

猜你喜欢

美的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