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龟鹤命长松寿远,阳春一曲情千万*——论晏殊的寿词

2013-08-15唐红卫李光翠

关键词:晏殊祝寿

唐红卫,李光翠

(1.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421002;2.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

刘尊明先生曾经根据“《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由南京师范大学研制,已通过国家鉴定)统计,“在唐圭璋先师编纂的《全宋词》中(含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仅从词题、词序中标明‘祝寿’、‘庆诞辰’‘生日作’等语词,经判读可确定为寿词的,有1 860首;在题、序中没有‘寿’等语词标示,或没有题、序的作品中,通过含‘生日’、‘寿诞’、‘诞辰’等字词句的检索,经判读可确定为寿词的,约有694首(因祝寿词所用语词意象较为丰富复杂,故此项检索与统计可能尚未穷尽)两项加起来,其全部寿词总数竟达2 554首,约占《全宋词》作品总数(21 055首)的八分之一弱,12.13%;其中有姓名可考的作者约431人,约占《全宋词》作者总数(1 494人)的三分之一弱,28.84%”[1]。由此可见,宋代寿词的词作之丰,作家之众已经构成了宋代词坛颇为壮观的一大现象。首先,在这庞大的寿词创作中,作者身份地位十分悬殊:有帝王公卿,亦有清客寒士;有男性作家,亦有女性词人;有文人雅士,亦有市民村夫,另外还有和尚道士、贩夫走卒、歌儿舞女等三教九流的“杂牌军”。其次,在这庞大的寿词创作中,作品数量、质量参差不一:有偶尔为之的业余客串者(一般作者大多为此类),亦有数十百篇的专业作家(如魏了翁等);有完全的真情流露之作,亦有纯粹的应酬之篇;有不少富贵典雅的上乘佳制,亦有很多俚朴粗俗的低级滥文。而“北宋倚声家之初祖”[2](3585)的晏殊正是宋代寿词大量创作的始作俑者。据笔者统计,晏殊的寿词共32首,占晏殊全部词作(140首)的23%,这些寿词主要可以分为寿帝、寿妻、自寿三大类。

一、“圣寿祝天长”——为帝王祝寿之词

集中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衷心祝愿皇帝寿命能够像天地一样久远。全词辞藻富丽堂皇、结构浑融一体,是为帝王祝寿之词中的佳制。

每个宋代皇帝即位后,都为自己的生日各自建立一个“圣节”。在圣节里,皇帝坐殿,京城的文武百官依次上殿祝寿,进献寿酒,然后由皇帝赐百官酒,乐工歌妓致语奏乐,所歌则多为朝臣所进寿词。除了圣节,其它一些重要时节,京城的文武百官上殿祝寿、“进歌乐词”也十分普遍。因此作为“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3]的高官显宦,一生深得皇帝宠爱的政坛、文坛领袖之一的晏殊不可避免地要为帝王创作祝寿之词。下面以一首为仁宗皇帝祝寿之词为例:

风转蕙,露催莲。莺语尚绵蛮。尧蓂随月欲团圆。真驭降荷兰。 褰油幕。调清乐。四海一家同乐。千官心在玉炉香。圣寿祝天长。(《喜迁莺》)

《喜迁莺》又名《万年枝》,自从晚唐五代韦庄用此调颂咏进士及第之喜以来,后世词人大多喜欢沿用此调来填写祝颂庆贺之内容。根据词中“圣寿祝天长”之类句子我们可知这首词为皇帝祝寿之词。但是晏殊一生经历了真宗、仁宗两代皇帝,这首寿词究竟是为哪位皇帝写的呢?《宋史·仁宗本纪》记载仁宗生于“四月十四日”;《宋史·真宗本纪》记载,真宗却是“十二月二日生”[4](公元1030年)。根据词中写到的时令具有的明显的春末夏初的特色——“风转蕙,露催莲。莺语尚绵蛮。尧蓂随月欲团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晏殊这首寿词是为仁宗皇帝所写。作为一首寿词,该词十分符合寿词的体例规范。词的开头三句“风转蕙,露催莲。莺语尚绵蛮”,首先描写美丽的景物——微风轻轻摇动着蕙兰,露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清脆悦耳的鸟叫声不时响起,从而既点出了节令,又为下面的喜庆做好了清新优美的环境铺垫。“尧蓂随月欲团圆。真驭降荷兰”则逐渐转入主题,写夹阶而生的蓂荚随着月圆即将到来开始结果,皇帝的车驾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荷花、蕙兰遍生的地方。此句表面写景叙事,其实通过典故“尧蓂”在巧妙赞美皇帝。下片首三句“褰油幕。调清乐。四海一家同乐”紧接上片,写“真驭降荷兰”后搭起青油布帐篷,弹起动听的音乐,因为天下太平无事,英明、仁慈的皇帝同全国人民一样欢乐起来。结句“千官心在玉炉香。圣寿祝天长”正式点明主题——文武百官们把全部心思都

二、“青鬓玉颜长似旧”——为妻子祝寿之词

晏殊一生三次婚娶,第一次娶的是李虚己之女,然而李氏早夭;第二次娶的是孟虚舟之女,可惜孟氏同样年寿不永;于是晏殊十分珍惜与第三次娶的王超之女——王氏的姻缘,词集中有不少为王氏祝寿之词。祝寿的形式虽然是世俗凡庸的,庆颂也往往容易流于华而不实,然而晏殊为长年相依相伴的妻子写的这些祝寿之词因为结构上大多都是上片写景,下片祝寿,用词上尽量避免了祝寿词中常见的连篇累牍的陈词滥调——由于寿词的体式规范的限制,晏殊的寿词也不可能脱得了寿比南山、松鹤延年之类,于是这些寿词总体上还算不错,对夫妻之情也颇有一些精彩描写,先以《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为例:

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 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

根据“家人拜上千春寿”以及全词亲切的气氛推测,这首词很可能是晏殊为其夫人生日所写的寿词。该词上片写景,“芙蓉花发去年枝”写芙蓉花在去年的枝上又一次开放了,时光转眼又溜走了一年的感叹暗含其中。接着的“双燕欲归飞”写双双飞来飞去的燕子也到了一年中归飞的时候,这两句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幽雅、风光的美丽,另一方面又点明了夏末秋初的季节。“兰堂风软”写兰堂出来的风带有这个季节的典型特点,不冷不热,吹在身上,软软的感觉;“金炉香暖”则写金炉里燃烧的香料不仅让人感觉到芬芳,还让人感觉到丝丝的暖意,“兰堂”,“金炉”尽显豪华气派,“风软”,“香暖”则让人感觉到词人纤细敏锐的心灵,形象地写出了夏末秋初天气微妙的变化。“新曲动帘帷”则笔锋稍转,描绘美丽的音乐似乎连帘帷都被惊动了,一个“动”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将帘帷巧妙生动地拟人化了,又把音乐的美妙刻画出来了,全词正是从这一句自然而然地转入寿诞的主题。下片首两句“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紧接上片,开始正式描写夫人寿诞时,家里举办生日宴会的具体情景——全家人纷纷给今天生日的夫人拜寿、敬酒,家人的深情仿佛酒杯中满得快要溢出的美酒。“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则既是赞美“道家装束”的寿主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依然风韵犹存,一点也不显老;同时也是祝福寿主能够永远保持绿鬓朱颜,好像少年时期一样。

再以《拂霓裳》(庆生辰)为例。

庆生辰。庆生辰是百千春。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感皇恩。望九重、天上拜尧云。 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祷仙真。愿年年今日、喜长新。

刘扬忠先生根据“玉色受丝纶”,“至心如对月中人”以及全词亲切的气氛推测这首词也是晏殊为其夫人生日所写的寿词[5]。笔者十分赞同。该词的开头——“庆生辰”,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点明是生日宴会,第二句“庆生辰是百千春”则通过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来重复强调“庆生辰”,从而使全词一开始就笼罩在喜洋洋的气氛中。第三、四句“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交代清楚了高朋满座、亲友汇集一堂的盛况,进一步融造生日的喜庆气氛。第五、六句“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以对偶的形式突出强调今日不但是夫人的生日宴会,而且夫人在今天生日时被皇帝封为国夫人,真是难得的双喜临门!从而生日的喜庆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接下来歇拍自然而然的是全家跪拜,感谢浩荡皇恩——“感皇恩、望九重,天上拜尧云”。下片开头“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又一次运用顶真修辞手法来重复强调“祝寿”,希望夫人寿命如松树、椿树一样长久。接着的“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则跳出了一般寿词的陈词滥调,采用了佛家语的“至心”——至诚之心,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夫人的诚挚祝愿,另一方面流露了真挚的夫妻之情。“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再一次将视角转向寿宴的场景描写,突出宴会的庄重与喜庆场面。最后的“祷仙真。愿年年今日、喜长新”,通过重复的祝愿,表达了作者乃至全家欢乐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

三、“当筵劝我千长寿”——为自己祝寿之词

作为历史上官员待遇最好的朝代,宋代在文武大臣的生日时,皇帝往往诏赐礼品,甚至经常派专臣至过生日的大臣家中宣赐礼品——“亲王、宰相、使相生日,并赐衣五事,锦彩百疋,金花银器百两,马二匹,金涂银鞍勒一。”[4]晏殊一生多次遭遇亲人病逝,人生无常、兴废须臾的恐惧心理始终困惑着他,因此晏殊心中强烈地盼望自己能长寿,长享荣华富贵,于是生日时常常举办宴会,同时创作了不少自寿词。而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晏殊自然而然的是以追求生命的实现价值为人生第一目标。于是其自寿词便常常不仅仅是生命诞生日的周期性纪念和祈求富贵长寿,它还是晏殊检验其生命价值与意义,表现其人生自豪感与成就感的手段。先以晏殊的《长生乐》为例:

玉露金风月正圆。台榭早凉天。画堂嘉会,组绣列芳筵。洞府星辰龟鹤,来添福寿。欢声喜色,同入金炉浓烟。 清歌妙舞,急管繁弦。榴花满酌觥船。人尽祝、富贵又长年。莫教红日西晚,留着醉神仙。

此词一开始像晏殊的大多数词一样先从环境描写入手,“玉露金风月正圆”的起句既点明了节令是金秋,时间是晚上,天气是明月高照,同时使一股雍容富贵的气息扑面而来。“玉露”、“金风”、“圆月”,没有一样不是美丽、欢乐、圆满的。“台榭早凉天”接着写秋天来了后的细微变化,“台榭”上早早便感觉到天变凉了。“画堂嘉会,组绣列芳筵”则开始进入主题,铺叙寿诞之豪华。“画堂”,原为汉未央宫的厅堂名,此指美丽豪华的厅堂。“组绣”则指精美华丽的纺织品。“洞府星辰龟鹤,来添福寿”则是铺叙喜庆之热烈。“洞府”、“星辰”、“龟鹤”全部是吉祥之象征。“欢声喜色,同入金炉浓烟”更进一步将吉祥喜庆之情——“欢声喜色”与富贵豪华之景——“金炉浓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下片紧接上片,继续渲染寿诞宴会的盛况。“清歌妙舞,急管繁弦。榴花满酌觥船。人尽祝、富贵又长年。”意思是说寿诞宴会上伴随着歌女清亮的歌声、舞女美妙的舞蹈以及乐队的节拍急促、音色丰富的乐曲,来参加宴会的人纷纷端起满满的榴花酒,喜气洋洋地给词人络绎不绝地说着“富贵长年”的祝福语。结句“莫教红日西晚,留着醉神仙”,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写错了,因为开篇的“玉露金风月正圆”告诉我们寿诞宴会明显是办在晚上,怎么喝了一阵子就突然变成了黄昏?其实正是词人的这一把明月当作红日的错误将其在寿宴上喝醉了后的心满意足、兴高采烈的情态反映得惟妙惟肖——“让红日不要落山,让我这个活神仙多快乐一阵子”!

上面一首自寿词,晏殊还算比较矜持,我们再看晏殊一首情感更奔放,表达更直白的自寿词:

幕天席地斗豪奢,歌妓捧红牙。从他醉醒醒醉,斜插满头花。 车载酒,解貂贳,尽繁华。儿孙贤俊,家道荣昌,祝寿无涯。(《诉衷情》)

此词与晏殊《珠玉词》惯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手法稍微有点不一样,整首作品中奔放的情感四处荡漾。“幕天席地斗豪奢”,开头一句便恰当地借用典故,气势宏大,情感豪放——以苍天为幕,以大地为席,相聚在一起比赛豪华奢侈。“歌妓捧红牙”则写美丽的歌妓捧着红牙板在不停地表演,在前句的豪气之中加入温柔风流。“从他醉醒醒醉,斜插满头花”,更进一步描写寿主的豪情,美酒不能停下来不喝,任着自己的性子喝吧,不管是醉还是醒;喝到尽情处,情不自禁地将花横七竖八地插满了头。整个上片通过对寿宴的豪华气势和寿主的旷达心态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兴高采烈、豪情奔放的寿主形象。下片首三句“车载酒,解貂贳,尽繁华”,紧接上片,运用貂裘换酒的典故,进一步描写了寿主的豪情奔放、富贵风流。“车载酒,解貂贳”本来应该是“解貂贳,车载酒”,不过为了声韵的和谐,所以出现了这种颠倒。接着的“儿孙贤俊,家道荣昌”一方面似乎是在解释寿主豪情奔放、兴高采烈的原因;另一方面更是尽显寿主的荣华富贵和心满意足,最后的“祝寿无涯”点明寿宴的主旨。

四、晏殊创造大量寿词的原因及其意义

晏殊《珠玉词》中这一部分寿词,常常被不喜欢晏殊的人所据为口实,而对之加以随意诋毁为“鱼目”、“读之味如嚼蜡”[6]、“在文学上毫无价值”[7]。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寿词容易流于恶俗,这是不可讳言的事实——正如前人所云:

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8]。

寿曲最难作,切宜戒寿酒、寿香、老人星、千春百岁之类[9]。

……

但是寿词容易流于恶俗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寿词就一定恶俗。其实晏殊之所以成为宋代——甚至整个词史上第一个如此大规模创作寿词的人,既有社会时代的原因,也有词人自身的原因。

祝寿最早源于先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长命的企盼,因此《黄帝内经》、《山海经》等先秦书籍中常常记载有上古之人长寿的神话,《诗经》中更是频繁出现祝颂长寿、万寿无疆的场面。如《幽风·七月》、《周南·樛木》、《大雅·既醉》、《大雅·江汉》、《小雅·楚茨》、《小雅·蓼萧》、《小雅·鸳鸯》、《周颂·载见》、《商颂·烈祖》等就有许多祭祀时向宗祖祈祷延寿保祚的描写。此后统治者为满足其长生幻想和享乐欲望逐渐大兴祝寿庆典,于是带有歌功颂德性质的寿辞配合着专用乐歌越来越兴旺发达,例如汉魏六朝乐府诗里开始出现《上寿酒歌》、《王公上寿酒歌》、《王公上寿诗》、《王公上寿歌》、《上寿歌》、《上寿曲》之类。到了唐代,祝寿的风气在上层社会不仅十分流行——当时帝王庆寿之频繁正如王涯在《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中所云:“年年歌舞度,此地庆皇休”;而且在当时帝王的生日庆宴中开始出现了《万岁长生乐》、《大献寿》、《万年欢》、《圣寿乐》等一批专为祝寿而表演的大型乐舞和张说的《舞马词》六首、杨巨源的《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等众多配合祝寿乐曲演唱的歌辞。另外中下层社会也悄然兴起祝寿之风——杜甫的《宗武生日》、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等便是例证。祝寿文学的真正大繁荣是在宋代,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在太平盛世时期的享乐意识密切相关。根据史料记载,北宋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很快恢复到了盛唐时期的水平,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号称“富有多积”,于是宋真宗开始实行厚俸养廉的政策。宋代官员不仅俸禄优厚:“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10]而且闲暇时间亦较前朝多——他们全年的节假日有124日之多。另外宋代从开国君主宋太祖、宋太宗开始,为了长保赵氏江山永不变色,便一直奉行崇文抑武、鼓励官员享乐——正如史料记载宋太祖公开对大臣所言:“人生驹过隙耳,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4]到了晏殊生活的真宗、仁宗时代的太平盛世,真宗、仁宗更是时常“诏许群臣、士庶选胜宴乐”[4],“与群臣宴语,或劝以声妓自娱”[11]。

有足够的物质保证,有大量的暇余时间,有统治者的政策鼓励,从此文武官僚安心于身心享受:

张耆既贵显,尝启章圣,欲私第置酒以邀禁从诸公,上许之。既昼集尽欢,曰:“更愿毕今夕之乐,幸毋辞也。”于是罗帏翠幕稠迭围绕,继之以烛列屋,蛾眉极其殷勤,豪侈不可状。每数杯,则宾主各少饮,如是者凡三数,诸公但讶夜漏如是之永,暨至撤席出户,询之则云已再昼夜矣[12]。

宋相郊居政府,上元夜至书院内读《周易》,闻其弟学士祁张华灯、拥歌妓,醉饮达旦,翌日喻所亲令诮让,云:“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荞煮饭时否?”学士笑曰:“却须寄语相公,不知某年同在某处州吃荞煮饭是为甚底?”[13]

加上前人多次详细论述过的晚唐五代以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心态的转变,于是前代并不是十分留意的寿诞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因此与当时歌舞宴席是孪生兄弟的小词自然而然在寿诞时刻的歌舞宴席上转变成了寿词。例如真仁盛世时代的柳永,据流传下来的有关史料可知,柳永一生仕宦并不如意,但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流传至今的《乐章集》中,据粗略统计,有寿词十余首。其所祝寿之人既有帝王,也有官员,甚至还有普通人。

作为早慧的天才诗人,晏殊自然而然敏锐多情,加上青年时期短短几年间看着最亲近的人——弟弟、父亲、母亲和前任妻子一个个病逝,这些经历肯定会使他很早就清清楚楚地明白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的宝贵,从而一生中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全身”[3]。关于晏殊对生命的十分珍惜,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些有关晏殊的传闻趣事中得到验证:1.“晏元献早入政府,迨出镇,皆近畿名藩,未尝远去王室。自南都移陈,离席,官奴有歌‘千里伤行客’之辞。公怒曰:‘予平生守官,未尝去王畿五百里,是何千里伤行客也?’”[14]2.“晏元献自西京以久病请归京师,留置讲筵。病既革,上将临问之,甥杨文仲谋谓凡问疾大臣者,车驾既出,必携纸钱,盖已膏肓或遂不起,即以吊之,免万乘再临也。遂奏:‘臣病稍安,不足仰烦临问。’仁宗然之,实久病,忌携奠礼以行,然后数日即薨。”[15]由于晏殊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加上长期的位居高官显宦,因此他比常人创作了更多一些寿词便是十分自然而然的事。晏殊的这些寿词虽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或许不是十分显著——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文化史上,但是不可讳言其在无形之中却扩大了词的题材与内容,扩展了词的应用功能,反映了一些与艳情词不同的当时的社会风貌,风格上也以其清丽典雅在一定程度的改变了小词的柔媚艳丽,引领了宋代后来的寿词创作热潮。

[1]刘尊明.唐宋词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6.

[2]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85.

[3]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三首:欧阳修全集卷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1:812.

[4]脱脱,等.宋史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175.

[5]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159.

[6]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07-508.

[7]宛敏灏.二晏及其词[J].学风,1934,(14):74.

[8]张炎.词源·杂论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733:71.

[9]沈义父.乐府指迷·寿曲[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282.

[10]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331.

[11]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449):32.

[12]钱世昭.氏私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036):665-666.

[13]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五[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690.

[1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7.

[15]王郅.默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544.

猜你喜欢

晏殊祝寿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晏殊换题
诗联中的数字之祝寿篇
晏殊《完溪沙》
晏殊树立信誉
千万不要给我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