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鄂温克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013-08-15刘忠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鄂温克民间艺术

刘忠国

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不足3万。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8年废除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别称,批准恢复了鄂温克族族称,鄂温克族实现了族称的统一,并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同时,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温克族分别成立了九个民族乡。地处中国东北寒带地域的鄂温克民族,生活在特有的森林、草原、平原等多元生态环境之中,因而文化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其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方式等都保留着传统的古风民俗特点。他们世世代代创造的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与智慧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彰显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中,鄂温克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洗涤。由于鄂温克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改变,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岌岌可危,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发展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鄂温克民间艺术。

一、鄂温克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状况

鄂温克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民间文学与艺术,尤其在民间艺术种类方面丰富多彩,艺术特色鲜明。居住在根河以北大兴安岭林区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他们所谓的住宅——撮罗子,运用桦树皮、桦树干及兽皮搭建而成,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这种简陋的建筑艺术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敖鲁古雅人是我国最后一支驯鹿部落,他们的驯鹿艺术表现在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驯鹿,如服饰上有鲜明的驯鹿图案、舞蹈中贯穿着驯鹿的动作、民间音乐中伴随着呦呦鹿鸣声等。在布仁巴雅尔老师指导的大型民族舞剧《敖鲁古雅》中,把鄂温克民间艺术展示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其实这就是对我国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艺术的一种非常可贵的保护与传承。

鄂温克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鄂温克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大森林,以打猎为生,生活条件极其严酷,但他们却努力创造欢乐祥和的生活环境,他们苦中作乐,在集体聚会上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伊安奈”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形成了自己传统的狂欢节。1984年12月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瑟宾”为鄂温克族节日名称,每年6月18日为“瑟宾节”开幕日,在开幕式上“彩虹”歌为鄂温克族节日歌。“瑟宾节”,意为“欢乐祥和”的节日。这种传统的节日里包括了诸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音乐、民族祭祀、民族宗教等。1994年6月18日,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巴彦呼硕敖包山上,举办了首届“瑟宾节”庆祝活动。庆祝会上鄂温克群众表演了“彩虹”集体舞,中老年“努日给勒”舞,辉苏木牧民表演了“斡日切”舞,青少年跳起了热情活泼的舞蹈。庆祝会上还进行了赛马、摔跤、颈力、腕力、拉棍、拔河、跳棋、象棋等竞赛。鄂温克旗政府打造的“瑟宾节”其实就是对于鄂温克民间艺术的一种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因而受到鄂温克人民的喜爱。

然而,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由于长期得不到妥善地保护和传承,从而遭到很大的损失。如今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专家的重视,高校的教授与学者们开始积极挖掘与研究鄂温克民间艺术,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鄂温克民间艺术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工作。如现为呼伦贝尔市文联副主席鄂·苏日台是原呼伦贝尔盟展览馆馆长,国家文博专业研究员,他擅长少数民族美术史和装饰画,他在深入研究鄂温克民间美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鄂温克民间美术研究》、《狩猎民族原始艺术》等著作。目前,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乡所在地均建立博物馆,如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博物馆,陈巴尔虎旗鄂温克索木博物馆,以及鄂温克族自治旗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对于保护鄂温克民间艺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采取的措施不力,方法不当,投入不足,对于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间艺术工作依然不容乐观。

二、把鄂温克民间艺术贯彻到本民族、本地区学校教育当中去

学校教育对于传承鄂温克民间艺术效果是最显著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无论在教学管理上还是在教学思想上,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会更加注重鄂温克民间艺术教育内在规律要求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对于呼伦贝尔地区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的鄂温克族中小学为数也不少,有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民族中学、鄂温克族自治旗东辉乡中心小学、西辉乡小学、陈巴尔虎旗鄂温克乡牙图克小学4所。这些本民族中小学是传承鄂温克民间艺术最好的基地。然而事实上,这些中小学把鄂温克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历史、民族体育等内容列入学校教学内容的几乎没有。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他们忽视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于鄂温克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引起重视和关注。

鄂温克民间艺术需要一代代人的继承与弘扬,这就需要中小学教育的参与,把民间艺术教育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从小培育本民族的孩子继承本民族艺术的意识和技能,不能让民族民间艺术自生自灭。只是一味地依赖少数人来传承这些民间艺术,鄂温克民间艺术终究会走向衰落。在当今民族艺术不被重视的关键之时,把鄂温克民间艺术积极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体制之中,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抉择。把本民族文化艺术注入到中小学教学内容之中,更多体现本民族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理念实现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在鄂温克族旗、乡所在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开设本民族语言、口头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绘画、手工艺制作等课程,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学到深厚的鄂温克族民族传统艺术,从而实际掌握一门独特的民族文化技能,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博大精深的鄂温克族民族艺术的熏陶。与此同时,我们不仅仅只是在本民族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教学,还可以在本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开设,这样就更能最大限度地弘扬鄂温克民间艺术。

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在保护和传承本地区民间艺术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身为呼伦贝尔学院一名艺术教育的教师,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该学院长期以来把本地区民间民族广场舞作为全体学生必修课之一,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了少数民族艺术。每年的5月至7月的早上和黄昏,校园内总是荡起美丽动听的民间民族广场舞的音乐,观看到翩翩起舞的大一学生。笔者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总是能观赏到众多的鄂温克民间歌舞,那些身着鄂温克民族服饰的大学生在音乐大厅展示了许多鄂温克民间艺术。作为高校能够积极投入到本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责任和义务,二是办学方面的特色。这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去开展。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开设的摄影专业,在这方面也为鄂温克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师生们总是不断深入鄂温克民间拍摄他们的歌舞、服饰、美术作品以及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品,经常参观鄂温克博物馆,拍摄鄂温克的瑟宾节及那达慕,进行作品展出。作为本地区的高校,呼伦贝尔学院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积极开展鄂温克原生态群众性演出活动来弘扬民族民间艺术

在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与鄂温克旗人民政府联合拍摄的《多彩的鄂温克》文艺晚会中,节目是地地道道的鄂温克民间歌舞形式,有优美动听的鄂温克小调,风格独特,特别是牧歌和猎歌,曲调清新悠扬,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整台晚会以突出人与自然,自然与音乐文化的和谐。晚会演出的成员有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苏荣、吉祥三宝、其其格玛、孟根其其格、诺恩吉娅组合,另外还邀请了蒙古国著名歌唱演员恩和门德,俄罗斯艺术家成吉斯、巴德马罕达等参加演出。像这样的大型歌舞晚会邀请的是名演员,虽然取得了领导的愉悦,可惜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演出,这对于弘扬和传承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极为不利,完全是当地政府部门打造的一场形象工程晚会。

2012年6月18日,鄂温克瑟宾节及那达慕在鄂温克自治旗拉开了序幕,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开幕式的节日“彩虹”集体舞不再启用专职演员表演,完全是本民族广大群众演员参演,这种意识形态的改观非常值得赞同。瑟宾节本来就是鄂温克人自己的节日,他们完全有自己的权利在瑟宾节开幕式上展示自己的歌舞艺术,这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才更能打动观众。他们用自己的演出形式来展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才最真最纯,那种以往运用专门演员来代替原生态演出做作不真实,也不能代表真正的鄂温克民间艺术,有悖于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会遭到鄂温克群众的唾弃,长久下去就会使瑟宾节失去真正的意义。

鄂温克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在他们祖祖辈辈的狩猎、农牧生涯中创作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精品,我们要想真正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间艺术,还是要依赖这些鄂温克群众,不能擅自改变他们的原生态歌舞艺术。我们可以吸收他们艺术的精华去积极开发利用,而不能去取代他们在生活中创作的原生态艺术。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瑟宾节开幕式,看到那些来自各地鄂温克牧民的演出,感染力极大,深深为鄂温克民间艺术打动,他们的舞蹈是如此的优美;他们的歌喉是如此的动听;他们的服饰是如此之美,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才是真正的民族艺术。这次鄂温克瑟宾节成功举办得益于领导思想上的改变,从中可以吸取更多的经验。在以后举办的各种大型演出活动中充分调动鄂温克人民的聪明智慧,让他们主动参与自己的各种节日演出活动,这样无形之中就积极传承了本民族的民间艺术。

四、变静态的博物馆为动态的博物馆展示民间艺术

如今呼伦贝尔市各级政府建设了市、旗、乡各级鄂温克博物馆,如呼伦贝尔市博物馆、陈巴尔虎旗鄂温克乡博物馆、鄂温克族自治旗博物馆、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博物馆。可惜的是这些博物馆仿佛只是一种摆设,都是以静态方式展示与介绍鄂温克族的历史与文化、民俗与自然、工艺与绘画等方面的内容,缺少相应的实际演出厅、录像播放厅等动态的教育手段。如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博物馆设有五个展厅:序厅、历史展厅、风情展厅、建设成就与自然文化展厅,展出文物600余件,在建设规模上和设备设置等方面均达到一定规模与水平,对于保护鄂温克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一个学习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实际操作厅、教育厅,完全都是静态的展示。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旗、乡不同级别的博物馆开设鄂温克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研室,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讲座,传授解读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更为现实的做法不妨聘请鄂温克民间艺人在现场展演民间艺术,如找一些鄂温克民间歌手、民间舞蹈高手、民间绘画艺人、民间手工艺人等,在博物馆专门开辟一席之地,供这些实实在在的鄂温克民间艺人表演各种民间艺术,让参观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临之境,真真切切感受到鄂温克民间艺术精湛的艺术魅力。这样把博物馆的实物展览与生动的民间艺术展示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教育,真正使鄂温克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普及到本地区的民众及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这种变静态为动态的博物馆展示方式是保护与传承鄂温克民间艺术最佳的方式。

总之,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是鄂温克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在狩猎和农牧生活中创作出来艺术品,反映了鄂温克群众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他们的文化与艺术。这不仅仅需要鄂温克人民群众的参与,需要本地区各级中小学及高校的参与,更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实施,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寻找好的解决方案,规划实施的步骤等,实实在在做好鄂温克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鄂·苏日台.鄂温克民间美术研究[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2]富育光.萨满艺术论[M].学苑出版社,2009

[3]白庚胜,郎樱.萨满文化解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黄强,色音.萨满教图说[M].氏族出版社,2002

[5]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鄂温克民间艺术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的驼鹿
鄂温克的驼鹿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论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