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时语文课程

杨 惠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大学语文”课程从1980年开设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多个年头,目前已成为一门面向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教育部在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并未达到理想的高度,针对该课程的开设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本文拟就该课程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探讨,并结合教学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以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有所帮助。

1 存在的问题

1.1 地位尴尬,学时偏少

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表等提出倡议,希望在国内的所有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通过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的形式,对开设语文课的重要性进行再次强调。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是一门专门培养语言素养的基础人文学科,它在高等教育的各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1]。这要求我们去正确充分地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也体现了大学语文开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许多学校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将此课放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但是课时严重不足,一般为32学时左右,周学时为2。“大学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可是偏少的学时与内容较多的教材形成量性的矛盾。同时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语文素质相对较差,在教学互动上被动费力,难以取得成效,导致任课老师不乐意上大学语文,学生也不乐意上这门课,认为此门课不重要,可学可不学。这些都造成了大学语文的尴尬地位。

1.2 重文学性,脱离应用性

由于各高校选用的教材不同导致该课程的内容也有所区别,如我校选用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华中博雅·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素养,增强他们对古今美文所传达的优秀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培育其高雅的审美趣味,并对提升其人格修养产生有益的效果[2]。该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选用了七篇讲读课文和五篇拓展阅读课文,同时配以单元导读和课文导读。选用的文章时代丰富,跨越国界,以通过优秀作品进行文化熏陶为主,将文学性作为学习基础,将人文性作为着重点,摆脱了工具性,脱离了应用语文的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有“汉语之美”这个单元,侧重于语言、文化和文学的联系,让大学生能够认识汉语的特色,在实际运用中,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语言美,但并没有具体化的进行应用讲授,因此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本身文学素质相对欠缺,对这种素质教育课缺乏兴趣和热情,反而对语文的工具性更有兴趣,他们更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能够学习到应用写作的相关知识,提高应用文能力,对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如2006年我校信息工程系以“大学语文”课程作用不明显为由,停止开设此课,转而开设“应用文写作”,认为后者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3]。

1.3 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更新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提供丰富形象的信息内容,容易走入枯燥无味的境地,没法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同时,有些老师仍沿用了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侧重给学生解词释句,讲篇章结构,其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心智都要比中小学生扎实成熟,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发挥不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堂环节应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关注度。

2 解决对策

2.1 增加学时,找到合适的课堂互动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4]作为教师,要学会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主动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播放合适的题材,声色俱齐的内容定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时切入相关的课堂讨论交流,能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讨论,提出个人的见解,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这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材上要注意甄选合适的内容,否则会适得其反。

2.2 选用合适的教材,注意文学性与应用性融合

我校属于三本院校,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的文学性太强,学时又少,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学生都可能难于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时仅凭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是无法体会到课文的深刻内涵的,理工科的学生在这方面更为欠缺,所以建议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应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专业问题,选用难易合适的教材。笔者在与学生的多次交流与座谈记录中发现,学生们希望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增加应用写作的内容,以对以后的就业有所帮助。

2.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光电教学设备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把课文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在讲授某个文言作品之前,教师可播放学生熟悉的关于相关诗人的诗歌朗诵,悠扬的音乐会唤起学生的记忆,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利于老师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上的视频资源,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观看后做评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并提出独特的个人见解。如本人在讲解辛弃疾《贺新郎》这篇文章时,讲到作者简介时,开始播放《破阵子》的朗读短片,短片配以音乐、画面、字幕,震撼性极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都跟着一起背诵起来。然后我又借机让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大家了解的辛词,让大家来背诵一下,供大家欣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研力度

各学校应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教研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一般并无专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因此,每个老师主要还是以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为主,大家的教研重心也都放在专业方向上。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研比较薄弱,教师上大学语文课的动力和积极性不高,这样也会造成不能调动老师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能成为空谈,大学语文课程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今后,我们还要加强多方面的学习,使教师角色从传统走向现代,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力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达到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即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1]陈德三.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学建议[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12(4).

[2]王先霈.大学语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肖独伊.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0(7).

[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学时语文课程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