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内涵及其意义

2013-08-15黎爱玲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意向师资流动

黎爱玲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1 中小学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内涵

1.1 对“均衡”的定义

我国的《辞海》中对“均衡”的解释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一般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但这两种形态都是和运动分不开的。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可以看出“均衡”是相对的,且处于运动状态中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均衡”是指事物所受外力因素影响大致相当,侧重于对事物发展的状态性描述。“均衡”最初是一个物理名词,后来被引用到经济学,是指“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那么怎样理解在教育领域中“均衡”的含义呢?我国的很多学者从义务教育发展的角度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过解读,认为均衡发展不仅包含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均衡,更重要的是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均等。教育部官方网站在谈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时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依法、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缩小差别,使师资水平、硬件设施、教育质量、学校文化区域公平合理,以便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教育”。

笔者的理解是:“均衡”的出发点和前提在于“公平合理”,目的是“缩小差距”“寻求动态平衡”。“均衡”可解释为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为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益,缩小弱者与强者之间的差距,寻求动态平衡。

1.2 什么是均衡流动?

“均衡流动”在本文中是针对目前我国不正常流动现象提出的理想状态的流动状况。本文所指的是流动的对象是教师。关于教师的流动,我国有学者总结出不正常流动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师资数量分配不合理。在农村边远地区、西部地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严重短缺,而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教师富余,造成人才浪费。二是优质师资的分配不合理。均衡流动旨在形成合理的流动状况,即打破中西部地区优质师资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薄弱地区教师流向优势地区、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单方向流动,在相关制度或行政措施等外力的作用下,使校际、城乡、东西部地区师资分配均衡。“均衡”包括“数量的均衡”和“素质的均衡”。数量均衡是指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要严格按照学生的人数和学校的实际需求来配备教师,素质均衡是指每个地区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教育教学水平应大体均衡而不是相差悬殊。

1.3 什么是均衡流动意向

Guralnik认为,意向是指一种特定态度决定去做一件特定的行动或事件,或是表示个体心目中的目的或计划。百度中对意向的解释是“意向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它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要干点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要这要做、怎么去做都还是不大清楚的。意向也许很快会消失,但也可能作为动机产生的一个阶段而转为意图。”我们这里所谈的“意向”是可以理解为想要从事某一活动的目标和动机。根据《简明心理学词典》中的解释,意向(intention)一般是指朝向某一目标,某个终结状态的任何欲望、计划、企用或信念。本文所谈的“意向”可以理解为想要从事某一活动的目标、动机、期望。均衡流动意向即打破某一方面数量和质量分配不合理的流动的计划、动机和目的。

1.4 教师均衡流动意向

教师均衡流动意向是针对师资数量和师资分配不合理而使教师达到合理流动的欲望、动机和目标。

2 中小学教师均衡流动的理论基础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看,教师的均衡流动是以耗散结构理论、卡兹理论曲线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等为基础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 (俄籍比利时人,197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只有与外界交流,进行信息交换,组织内部才会更有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常在流动的状态下,物质才可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教师流动是学校与学校进行人力资源交流的具体表现,教师处于流动状态,教师才会持久地充满活力并能长久地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学校才能像一潭活水一样具有活跃的工作气氛。

卡兹理论曲线是美国学者卡兹对一组研究生进行观察后得到的曲线理论,该理论表明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的周期是6年。在一起工作的人员,信息沟通水平最佳年龄区在1.5至5年,超过5年,就会出现沟通减少、反应迟钝、厌倦工作等问题。同样,在一所学校里呆久了的教师会缺乏工作激情,面对熟悉的同事和周围的环境,时间一久就会产生厌倦感。如果校方能利用好这个周期,隔6年给教师换个环境就可以使教师对新的工作环境永远保持新鲜感和激情。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递增的五个层次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有层次性和递增性的,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教师的均衡流动意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当低层次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教师不愁工资和福利保障机制,不担忧安全隐患,有完整幸福的家庭,能得到学生、同事和上级的认可和尊重,教师追求的就不只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等低层次的需求,那时候,教师便会怀着播撒智慧种子的信念和单纯为传递知识而教书的理想走上讲台,考虑的不再是狭隘的一己之利。如果每位教师都怀着这样的使命教书育人,教师的均衡流动的达成势必指日可待。

3 教师均衡流动的意义

3.1 教师的均衡流动能推动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消除“马太效应”,促进教师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教师的均衡流动有利于城区与农村,偏僻地区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教师的学习、交流与互动,使乡村教师有机会到城区学校工作、学习与提高,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从而激发工作的热情和进取的精神,对城区的教师也是一种激励、鞭策和挑战,从而推动城区教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城区老师到乡村任教,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资源相对缺乏、生活条件相对不便的学校工作,需要不断探究新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新的问题、新的课题,从而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同样地,教师也需要与外界交换信息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才能开阔眼界,不满足于现状。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着一种单向上位流动趋势,“即教师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从普通薄弱学校到重点学校。”这就造成了薄弱学校师资队伍越来越薄弱,重点学校越来越强势的“马太效应”。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教师的均衡流动旨在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互相封闭的状态和以往的单向性流动,实现区域间﹑校际间教师质量均衡,从而促进校际学生获得享有同等优质教师资源的权利。概括地说,中小学教师均衡流动意向就是降低或消除多年来形成的区域间教育资源和师资质量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利用“效率最佳周期”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维持教师工作主观能动性,保持教师对教学环境的新鲜感,从而达到使教师付出最大的努力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教师的均衡流动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全国教育水平整体的提高,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农村师资队伍的平均学历要远远低于城市学校师资队伍的平均学历;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外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无法实现丰富的科目教学需要。据调查,城镇学校教师中第一学历是本科层次的所占比例达到21.7%,而农村几乎为零。有22%的农村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以下,特别是小学,民办转正的教师占到了30%。根据2011年武汉日报《寒门难出贵子》一文指出:资源不平衡,竞争不公平,寒门子弟上行通道越来越窄。刚刚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显示,我国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滑落跌至一成,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这显示出我国农村和城镇教学质量存在巨大差异。学校之生命根本在于有一批奋斗在一线的优秀骨干教师,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农村很难培养出读名校的大学生,无疑和师资力量与城镇学校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让优秀教师均衡流动,让每所学校都有优秀教师的配置是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流入城镇中学见识城镇教师授课技能和教学风采,相互讨教吸收先进办学理念,最终能提升其业务水平。教师通过流动到新的学校,会带着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投入到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去,势必将原有的经验与新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经验和感悟。教师流动必定会促使教师鼓起精神,重新展现自我,以最好的一面迎接新的同事和学生。教师的一些不足将在教师有意识的克服下得到改进,以期获得上级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而重点学校的教师流入农村或中西部地区听课,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该地区的教师提供教学方面的指导,带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指出他们的不足促使其进步。

3.2 教师的均衡流动可以活跃教师队伍,校际间可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教师的均衡流动可以活跃教师队伍,传播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学校通过建立师资流动政策使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既可以吸收从外地新调来的老师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弥补该校缺乏的科目教师,为原有的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又可以使在该校某科目教师富余的教师流出本校,这种动态流动性可以使教师的配置在动态中得到平衡,最大程度上利用教师资源以免造成浪费。引入新的教师还可以使教师队伍活跃起来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励学校中的同行。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丰富教学经验、焕发工作热情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通过新老教师的思想交流碰撞还可以探索出更新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技巧,从而不断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同时通过教师的均衡流动,优质的教师不会永远固定在一所学校,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流动,这样就可以使中西部落后地区学校享受到同等的教师资源,打破优质资源被某一个地区所“独霸”和“垄断”的不平等局面。在优秀教师的带动下,落后地区的教师可以吸收借鉴先进的授课方法、教学技术和班级管理模式,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差距。

3.3 教师均衡流动是解决“择校热”的有效手段

“择校热”是因为重点学校汇聚了大批名师、特级教师和优质的硬件设施以及家长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影响的结果。独生子女的教育引起了家长密切的关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在每个家长的脑海。如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每个家长关心的问题,经济实力雄厚的家长往往通过高额的 “择校费”为学习成绩达不到录取线的子女获得重点中学的学习机会,导致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子女只能靠高分来获得上重点学校的机会。这种“择校热”实际上是“以经济实力论英雄”的市场交易行为。“择校热”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师资分布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导致受教育者机会的不平等,而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的公平给人们特别是农村子弟等弱势群体改变命运进入社会上层提供主要渠道。如果优质教育资源被强势群体所霸占,那么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的父母一辈将会把这种宿命遗传给下一代。这种社会就不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总而言之,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的不均衡配置的必然产物。

如果让名师和特级教师在政策的引导下,都根据实际需要向其他地区均衡地流动,而不是在一个学校工作一辈子不动,那么师资力量的悬殊将会缩小,以经济实力“选择”学校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家长的经济负担以及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都将减少。学生将不再会有因为进入“低人一等”的普通学校而产生自卑感的现象。根据教育边际成本效率递减规律,越是薄弱学校和欠发达地区,其教育投资边际效率就会越高。如果我们把曾经办好重点的学校的办学模式应用到每一所学校,一旦把每所学校都办成重点学校时,家长就不会对择校趋之若鹜了。

[1]杨玉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状况研究[EB/OL].http://www.cnki.net,2010-12-04,2012-10-22.

[2]卢俊勇,陶青.对教师流动制的原理与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4):102.

[3]陈世龙.温岭市中小学流动的内部因素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4]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470.

[5]石英德.关注农村教师流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6]张雪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作用分析[J].中国教师 高等教育,2012:180.

[7]李泳绮.从卡兹曲线看中小学管理 [J].中小学校长,2011(8):19.

[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新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204

[9]陈世龙.温岭市中小学流动的内部因素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意向师资流动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流动的光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