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角的温州生态文化建设探讨

2013-08-15吴佩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温州美学生态

吴佩君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对城市空间不断的进行重构,城市作为日常生活及消费和社会再生产的场所成为全球化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自然空间正在消退,透明、中立、纯粹的城市空间正在趋向消亡。人类对于什么是自然和自然的原有状态开始漠不关心,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也只是被转化为科幻的或迷信的世界,自然开始沦为各种社会系统塑造其特殊空间的原材料产地。但是,人类不仅是在用眼睛用理智感受空间,更是在用身体感受。这种感受越是强烈越是详尽,就越能够清楚的意识到空间内部所蕴含的矛盾。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所谓生态美学的文化建设实际上包含着差异之间的生产,空间之间的吸纳与兼容,以及对自由时间的争取。1988年贾苏克·科欧最早提出生态美学的概念,即EcologicalAesthetics。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生态美学开展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人类面临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之时,人类迫切需要完善和强化生态审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以克服对于工程性处置态度和方式。生态美学反对自然无价值论,主张自然生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探究美的本质,从自然生命循环系统和组织形态着眼确认审美价值,坚守自然权利和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原则,以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亲缘关系。本文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基于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对温州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是全球问题和 “人类困境”的突出体现。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和反映出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精神生态危机。时下,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标志性事件的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已迫在眉睫,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以自然生态危机为突出特征的全球问题和在生态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生态美学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生态观。生态美学核心观念的发展与演进有其强烈的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性。置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促成了美学观念的变革,由此带来美学学科的发展与转型并进而推动了生态美学的迅速崛起。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哲学观,它强调以生态首位,以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为原则,倡导生态与人文统一、以拿来主义精神为指导,既批判又建构,使之两者相融的生态美学精神。因此,生态美学是以生态为本体的,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间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美学。作为绿色健康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强调两者的整体性并存并且以和谐共处为最高的生存智慧。它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强调生态关爱与终极的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

生态美学体现的是人对生态的关爱与终极关怀,这是当今所最为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的生态美学观去培养和塑造人,可得以将生态意识与生态审美观念内化,并成为人的情感与信念。进而改变当今人类社会只注重经济等物质层面的发展而忽略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归向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将实现自然、社会、精神生态三者的平衡,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过去高污染低回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对我们生存的社会进行环境报复,倘若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扭转,人类将面临消亡的危险。故生态美学自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时代体现,它利于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与此同时,它亦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从而利于推动美学学科的发展与深化。人类当今正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人类消亡理论已成为西方十分注目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人类消亡的恐惧正是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运动的主要动机之一。而生态美学要求人对世界采取一种“亲和”的态度和价值观,着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它除了在生态美学的美学学科创新与建构意义,以及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与突破使得生态美学更具生机与活力之外,生态美学还能促成生态信仰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与普及。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的底层,其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即在于它所独具的终极关怀作用。

二、温州生态文化建设现存的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温州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好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但是生态文化建设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例如,人民群众生态环保知识的贫乏;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对生态建设的中立态度。所以,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建设,倡导其树立成熟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生态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加强与提升。这是当代社会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

另外,温州市经济发展较快、文化事业稳步发展,但还没有建成“生态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经济投入不足。温州是典型的经济建设远远快于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城市,这与政府一直以来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有关。如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即使温州的经济名列前茅,但城市的基础设施急需完善,人民精神空虚也是社会一大现实问题。宣传生态文化知识的硬件设施,如博物馆、生态教育基地、自然科学馆等尚不能满足社会成员求知的需要。而收费政策更是无法体现人文关怀。馆内宣传生态文化知识的图书资料,如生态文化知识的专业性资料、普及性读物等种类少、数量少。因此,对于温州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确,即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中需要增加投入数额,稳定投入机制,明确投入渠道,规定投入领域,用以完善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关于温州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倡导建设生态文化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实现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建设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环保意识教育,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和政绩观

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育引导生态导向的产业及消费观念。今后的“十二五”时期,是温州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所以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做好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目前,温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已经很大,如温瑞塘河的治理,围垦造地的生态隐患等。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与社会必须同心同德,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在制定经济发展方案的时候切不可忽略环境规划,在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因此要在全局上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温州目前正面临大量湿地和滩涂的消失,所以政府必须充分掌握本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环境污染现状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还得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建立绿色GDP的理念和政绩观。吸收民间环保组织人员及有代表性的公众一起研究讨论,鼓励有关人员探索民间环保团体的运作模式,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健全管理机制,确保生态文化的贯彻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温州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得益于体制的创新。所以体制建设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又给现行的城市经营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制度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城镇化不是造城,而是人的城镇化”,否则生态城市的建设将难有实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尽快制定出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编制《温州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因此,需要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生态文化建设同时也离不开体制的保障和支撑。要通过立法、行政规范等机制的建立,以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在现行体制机制的建设中,需要着力于建立引导性的环境政策,如对企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愿和环境行为加以合理引导。要运用经济激励、利益刺激和教育引导等方法,共同促使其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推广企业环境行为的信息公开化制度。政府部门可运用信息手段,将企业的环境行为向公众发布,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由公众对企业施加压力,迫使其改进环境行为。

还可挖掘社会和团体的力量,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真正做到政府官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政府的作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所有的行为都能得到响应。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可以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明确处理,有利于政府和群众的双向沟通。发挥新闻媒体的曝光作用,政府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惩恶扬善,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同时对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使新闻媒体发挥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为整个社会重新构建积极阳光的生态价值体系。建立生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建设通过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综合目标考评中去,定期督导和考核。通过行政手段激励各级决策层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和决策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需要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否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倡导生态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文化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必然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回报”的粗放增长方式,从而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重新界定生态与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型的关系是大势所趋,其中生态产业的培植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更加可以保护环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利益的双丰收。根据温州市产业发展的实际,首先要立足温州的自然条件,加之以现行的科学技术,用以发展现代高效的生态农业。温州电台推出的一档专门为农民朋友服务的农业百科正是既赢了收视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又普及种植技术,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在生态环境上又做出重大贡献。温州政府大力发展的本土产业和一镇一品模式值得推广。瓯柑、茶山杨梅、丽岙花卉、食用笋、山地蔬菜、生态养殖等优势生态产业,现不仅已经成为温州这个城市的名片,更为这个欣欣向荣的城市带来利润和生机。但这些行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刻不容缓。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要立足温州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在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GDP的健康增长。要立足温州山水资源,把雁荡山作为旅游文化的龙头进行发展,生态旅游业在经济贡献方面的力量不容小觑。所以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争取生态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结合温州市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种植。滩涂养殖对生态农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倾斜。政府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换代,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对环境无害的新产品,并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鼓励产品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这些新措施的推广都必然对温州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当下,生态文化是生态市建设的核心。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能促进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资源节约型消费观,培育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形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和共识,组织和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共同努力。要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落实生态文化建设各项措施,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鼓励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将独特的生态维度带到我们面前。在我们探究一切社会、哲理与美学有关的问题时都无法绕开这一重要话题。“生态城市建设”这一理念的提出给现行的城市经营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应的许多政策和管理制度都需要作出调整,否则生态城市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生态城市的建设也涉及到许多部门,在决策、规划、实施、监督、反馈各环节相互连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确保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生融合”。

[1]A佩切伊.在“21世纪的全球性课题和人类的选择”会议上的讲演[D]//福瑞斯特.世界动态学.北京:中国环境管理经济和法学学会,1984:99-107

[2]王偌.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余谋昌.生态文化:21 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4-67

[4]陈寿朋,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5,(2):76-79

[5]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

[6]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J].中国文化研究,2005(冬之卷)

[7]B.R.Allenby.工业生态学:政策框架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3

[8]李昆,彭纪生,蔡晓旭.企业群落的生态文化规制博弈[J].财经科学,2009,(5):5-63

猜你喜欢

温州美学生态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盘中的意式美学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