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与护理

2013-08-15陈伟莲

当代医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低血糖胰岛素血糖

陈伟莲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于 2.8 mmol/L的现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注射胰岛素或服用某种药物之后,为氨基酸代谢的谷氨酸脱氢酶发生基因突变所致。以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甚至可出现昏迷,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认识不足,常有忽视低血糖而造成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出现。鉴于此,深化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认识水平,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疾病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发生低血糖后如何进行自我防护,对于降低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2008年7月-2010年7月于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出现的 38 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38 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其中男 19 例,女 19 例;年龄 36~80 岁,平均年龄(56.5±5.9)岁;糖尿病病史 15年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有智力及语言障碍患者。伴高血压 8 例,脑梗死 7 例,冠心病 4 例,感染 6 例。1 型糖尿病 15 例,2 型糖尿病 23 例。

1.2 临床表现 38 例患者入院后即行血糖监测,血糖均低于 2.8 mmol/L,进食后缓解。有面色苍白、颤抖、眩晕、饥饿、心悸、出汗、手足麻木等低血糖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意识丧失,极少数出现昏迷。部分患者未见明显不适,仅偶尔有低血糖反应发生,于加餐后低血糖症状即迅速缓解,症状严重者给予 10%的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快速静脉滴注,有昏迷者加用地赛米松,以减少对患者脑功能的损害。

2 原因分析

2.1 饮食不当 由于患者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使得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够,从而发生因可以要求血糖正常而减少进食,继续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从而易于发生低血糖。另外,部分患者有饮酒习惯,乙醇可抑制肝糖原异生,过量饮酒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2.2 胰岛素剂量过大 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发生注射深浅度不同,胰岛素吸收不同,使得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另外,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时间过早,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用量过大,患者血糖降低后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均可导致胰岛素剂量使用不当。

2.3 运动不当 运动疗法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长期坚持合理有计划的运动,利于糖尿病的康复。反之,运动不当则会引起低血糖反应或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组 4 例患者因运动时间过长或清晨空腹运动,强度过大,2 例因睡前活动量增加而未及时加餐,从而引发低血糖反应。

2.4 药物使用不当 本组药物使用不当主要为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正常生理功能衰退,用药往往难以正确估量。老年患者因器官功能衰退,某些常用的联用药物可能不适用于老年患者。本组 4 例患者在服用降血糖药物的同时使用胰岛素,3 例服用民间偏方,同时服用中药,从而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3 护理措施

3.1 合理科学饮食 本组因饮食不当引起的低血糖反应为 25 例,对这类患者采取饮食定时定量措施是控制血糖的关键。15 例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在前半夜,分析可能的原因为:晚餐前中效胰岛素XPH或口服降糖药,晚餐进食量不足,导致血糖消耗过大。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晚餐宜采用分餐法,并在睡前进少量食物。

3.2 积极处理低血糖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迅速补充葡萄糖。可自己进食的患者可给予含糖较高的食物,如饼干、果汁等,饮食以低糖、高蛋白、高脂肪为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有必要的患者可于午夜加饮糖水。无法进食的患者,应迅速选择大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给予 40~60 mL的 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然后采用 10%的葡萄糖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在 6 mmol/L左右直至低血糖效应期消失。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采用胰高血糖素 1~2 mg皮下或肌肉注射。

3.3 加强夜间病房巡视,重视患者专访 针对低血糖反应易发生的时间段,加强夜间巡视,从而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各种低血糖反应。定期给予患者专访,了解近期血糖控制情况及饮食控制、运动情况等,嘱咐患者坚持治疗。

3.4 健康知识宣教 针对患者文化背景、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基础水平等的差异,采用文字资料、电视、幻灯、讲学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使患者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防治,避免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4 小结

有研究显示[3],血糖 3.6~3.9 mmol/L即已激发机体升糖机制,血糖低于 3.9 mmol/L则可使交感神经的反应性降低,从而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微循环改变。严重低血糖可引起 2 型糖尿病患者QT间期延长,增加罹患心律失常的风险。另外,低血糖反应可增加胸痛及ECG异常的发生率,严重为患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早发现、早处理利于患者预后。

在患者有头晕、心悸、脉搏细速、皮肤潮湿、多汗等低血糖典型症状发生,血糖值低于 2.8 mmol/L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并有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进食少,活动过度等现象发生时,即可判定为低血糖反应发生。及时将出现上述现象的患者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采取升血糖措施,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方可有效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岳彩霞,王静.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89-91.

[2]姚宏伟,郑美华,刘静.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护理预防[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4):110-111.

[3]苑九芳.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168-169.

猜你喜欢

低血糖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