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论处世哲学及其文友之交

2013-08-15张树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郑板桥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郑板桥曾任范县、潍县县令十二年,是历史上颇受百姓拥戴的好官,也是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名气很大,但从不恃才傲物。他与人为善,以德接人,信心自足而又谦逊待人,并能够知恩图报,与人真诚相处。他坦荡的为人性格和一套亲和的处世哲学,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福由德积与以德接人

郑板桥认为,善则富而淫则贫。一个人只有心存忠厚才能得到富贵与安宁。他曾比喻说:“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1]523“百岁老人多种德,自然九畹尽开花。”[1]398有德即有福,德与福是一种相关的关系。“有是德即有是福”[1]431为人处世首先就要注意以德接人。

郑板桥的德福统一思想与康德的德福理论基本相似。康德认为,至善本身就包含着幸福,而人得到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有德。所以要追求幸福就必须“敬重道德法则”。郑板桥自己就是以德立身的。他称兰有望远之品,赞的就是兰的德质。所以郑板桥常常以兰竹自比。郑板桥还认为,“书法与人品相表里”。[1]577-578人品是根本,人品高,画品与书品也就会高。当然,对于一个书画的初学者来说,人品对书画的影响不容易看出来,但当具备了一定书法、绘画水平,特别是走向创造书画风格的时候,人品的潜在作用就很明显了。如果从反面来看,在某种情况下书法风格也折射出人的某种品格。郑板桥举例说,虞世南的书法,“介而和,温而栗,峭劲不迫,风雅有度”,正是虞世南人品的一种反映。郑板桥生活经历坎坷曲折,这种坎坷曲折的生活练就了郑板桥豪放不羁、为人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孕育了他独树一帜、颇具风骨的诗品、画品和书品。[2]108

书画如此,为人处世也应如此。郑板桥强调与人相交,以德接人。他能得到人们的喜爱与尊重,固然与他有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有关,更多的还是因为他高尚品德的力量。如郑板桥“泽及枯骨”[1]603,关心“无主孤坟”的命运,就表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道德思想和与人相处的为善之心。在郑板桥看来,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处世做人,必须心存忠厚,否则,不仅自己难逃脱罗网,其穷愈速,而且会祸及子孙。所以他对堂弟说,爱人人才爱你。爱人,就是要爱人的善良,爱人的好处。即使自己发达了,仍应该“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3]1也就是说,为人处世要讲善道。讲善道,人的一切行为都要要为了“众人之富贵福泽”。[4]14讲善道,也要讲“糊涂”。在对待个人利益的问题上,精明“反不如糊涂为妙”。[2]63-64他说:“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 ”[4]4郑板桥的这种糊涂观,反映到人的交往上,就是对待别人的问题,不要太较真,要善于把人往好处想。此外,讲善道,就要积极行善。在交往中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所以郑板桥出门总是带着钱或果食,发现别人有了困难,就慷慨解囊。他还关照家人照顾好来家探访的贫困亲友。他在做官后不久,就捎薪俸回家,嘱咐墨弟挨家挨户的分送。在退官归里之时,把积存的薪俸全部分给了当地老百姓。

郑板桥的以德接人还应当树立吃亏是福的思想。他在潍县官廨曾题有一幅横额:“吃亏是福”[1]550“吃亏是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打松算盘”。[1]542郑板桥认为,“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4]4今日吃亏,明日未必吃亏。有时候吃亏还会带来一的好处。吃亏是福,除了要“打松算盘”以外,还要在为人处世方面善于别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看不到别人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种“让人”精神。据说,他的侄儿来信告诉他,隔壁的一户人家将围墙扩建,占去了他家的三尺地皮,两家争执不休。郑板桥回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为何不见秦始皇?”侄儿看完信后,悟出其中道理,把地皮让给了对方。对方为此而感动,也立即把围墙收回原地,同时也让出了三尺地皮,成了一条“六尺巷”。[5]

二、信足谦退与不与人争

作为中国“诗书画三绝”的一代才子,郑板桥是在文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郑板桥在其言行里也表现了他足够的自信。比如,他曾评价自己与苏轼、文同具有同等的文艺地位,甚至为说明自己的画艺术之同,曾口出“狂”言,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1]358“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4]252-253

但是郑板桥并不恃才傲物,在为人处世方面,他谦虚对己。比如说,在书画创作方面,郑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4]253在《书屏凤赠织文世兄》中,他还说自己“自写其诗词,无知自大,真有愧古人”。[1]587他在《自序》中说自己的诗歌与印书的纸张不相符合,谦谓自己的字与纸不称。当慎君王允禧称他的诗文是“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时,他说“愧不敢当。”[1]257同时,郑板桥也善于尊重他人,赞扬他人。比如说,他赞赏“李三复堂,笔精墨渺”。[1]171赞美岱丁年画作“合南北之灵秀,萃集一身”,所以自己甘拜下风。[1]457他非常欣赏苏东坡“最好奖掖文人”的做法。[1]591对于好作品他敬而爱之,甚至屈尊求人。他有一首《饶诗》就很能说明问题:“客来颇有一盘棋,客去非无酒数卮。发短官忙身又病,倩君饶我一篇诗。”[4]162由此看来,郑板桥的“狂”信,与一般人们所说的狂有所不同,他的信足只是一种自我肯定,而不是目中无人。

郑板桥的谦退还表现为一种不与人争的处世心态。他在《刘柳村册子》中这样自述过:“板桥最穷最苦,貌又寝陋,故长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与人争,而自以心竞。”[4]258“自以心竞”、“不与人争”,是郑板桥谦虚接人的心理基础。如他说他得了功名,也只能说是“侥幸”。现在“发达”了,人们也许都说我是会读书的了,其实我胸中究竟有几卷书? 也不过是人云亦云、改头换面、钓名欺世罢了。他当官以后,仍称自己是“俗吏”。他在范县和潍县为求民众于水火,有政声、有政绩,但他仍感自己做得不够。说自己“无功于民,滥邀国家重赏”。“作宰十数年,无功于国,无德于民”,感到“臣也实不才”,“散漫无主张”。[6]并为自己未能对国计民生做更多的事而感到愧疚。在诗文方面也是这样,郑板桥说自己的诗作存在不少问题,“二三知己屡诟病之”自己常常“惭愧汗下”。[4]39还说自己的诗如同顽石乱木,请友人加以砍削。郑板桥罢官归里后,在前辈或乡贤面前都是晚辈、弟子口吻。一个做过十二年县令的大才子,著名的大画家,如此这般,实在不易。

三、亲友之助与知恩图报

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个人的努力,也要有别人的引导与帮扶。郑板桥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该懂得感恩。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所谓“感恩”,就是要善于把自己得到好处的感激表现出来,并且能够用一定的方式回馈他人。这也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传统。郑板桥为官只有十二年,后当的是小官,但他从未忘记老师的指导,亲情的慰育和朋友们的帮助。

郑板桥十六岁起跟从陆种园先生学填词。陆种园的人品、学识对郑板桥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郑板桥时时想到他的这位老师,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赞颂这位老师,如他在《七歌》中写道:“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4]52在《为马秋玉画扇》附言中说:“吾师陆种园先生好写此诗”,而“非我诗也”。“想前贤有此,未考厥姓名耳。特注明于此,以为吾曹攘善(掠美)之戒。”[4]230郑板桥要说的意思,并非怕人误为掠美,而是要人不忘他的老师。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还曾多次书有老师的诗词,表现了对老师无限的敬佩爱慕之情。郑板桥对也家乡感谢的,他感到自己后来中举做官都是沾了家乡的福泽,所以他要他的堂弟替他回馈家乡父老,把自己的俸禄钱“挨家比户,逐一散给”。[4]14他小时候曾得到他叔父郑之标细心照顾,所以郑板桥《七歌》第四篇,专门赞他的叔父。叔父去世后,郑板桥把这一感情全部投射到叔父的儿子郑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惦记着这位堂弟,并写信安慰他、勉励他、告诫他。此外,郑板桥一生都在感谢他的母亲、继母、乳母以及他的三位夫人。小时候他母亲非常疼爱他,母亲临终时扶病看他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他的继母郝夫人勤俭持家,对郑板桥也倍加照看,所以郑板桥后来每当想到后母,心里就有一种悲酸之感。他特别感激的乳母费氏。乳母费氏为了照顾他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到郑家共度患难,郑板桥一生也没有忘记乳母的这份恩情。他的三位夫人都是他感情的支柱。妻子徐氏非常善良,在他无钱又无业的时候与他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对续娶的妻子郭氏也非常尊重,后来娶了个小妾饶氏与他感情甚笃,并与他相伴到老,但郑板桥仍然时时把郭氏放在心上。

郑板桥对朋友的帮助也常怀感激之情。他能顺利度过经济难关,考取功名以及进入官场,都与朋友帮忙有关。所以对于这些资助、帮忙的人,郑板桥铭记在心,一有机会就试图报达如,在郑板桥经济极为困难的时候,程羽宸两次资助他渡过难关,娶了小妾饶氏,就是在程羽宸的帮助下娶得的。所以郑板桥时常想念这位恩人,并时常以画赠他。再如,他在京城谋官的时候得到康熙皇子允禧的帮助。为了感谢慎郡王的恩情,他不仅为慎郡王编刻诗集《随猎诗草》和《花间堂诗草》,亲自为之撰写跋文,而且还经常写诗赞美他。还有如,郑板桥感激歌女招哥。他在《刘柳村册子》里记道:“《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后梓而问世。传至京师,幼女招哥首唱之,老僧起林又唱之,诸贵亦颇传颂,与词刻并行”。[4]255-256《道情十首》就是北京歌女招哥首先唱开去的,所以郑板桥不忘招哥的首唱之功。他写诗赞美招哥,同情招哥,也深念招哥,感激招哥,刚做官拿到俸银,就寄了些钱给她。总的来说,郑板桥虽然名气很大,后来又“发达”了,但他知恩图报,既表现了那种讲感情、讲恩情、讲仁义的儒家底蕴,又表现了那种“苟富贵,无相忘”的英雄气息,当然,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一种特点。

四、容荆成兰与合作交友

郑板桥认为,社会生活中是什么人物都有的,所以为人处世就要有容纳小人的胸怀。因为君子与小人也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兰与荆棘,它们应当是一种相容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所以他的《丛兰棘刺图》表现了兰与棘共生、共处的主题,正如他自己所说:“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1]445

他除了讲荆兰合处以外,他还认为,为人处世,不仅要有容纳小人的胸怀,还应该看到“小人”的积极作用。就绘画而言,任何作品都不是单调的,好作品往往是由各种要素的合理配合而产生的。从合作的角度来看,不同人之间的配合,同样能够能获得美妙的和谐。如“郑家画石,陈家点苔,出二妙手,成此峦岩,傍人不解,何处飞来。”[1]426此外,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相互影响可以促进人技艺的提高。

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郑板桥还强调善与人交。他自己的交游就很广,朋友也很多,被他写进诗词的和尚就近二十个。郑板桥也喜欢结交穷困文人,如当郑板桥在京应考“博学宏词科”时,郑板桥中了,而与他一起考的胡天游未中,郑板桥对胡天游的才华由衷敬佩,大赞胡天游诗文之好。后来二人互诗词,成为好友。再如图牧山是个闲逸文人,郑板桥与之也成为朋友,并写有《赠图牧山》、《又赠牧山》送他。还有如旗人音布,他是郑板桥在北京结识的一位朋友,郑板桥对音布的书法十分尊崇,有四十八句长诗《音布》赞他。郑板桥与一些民间艺人、落拓书生如竹雕艺人潘桐冈、盲艺人陈孟周、江七姜七等等也是挚友。郑板桥退官归里后,与他交往的人遍及各个阶层。郑板桥七十岁生日时,扬州巨商马日倌、马日璐,两淮盐运使卢雅雨,盐商汪秋白、江春、汪堂,学者杭世骏,诗人陶元藻、王文治,“扬州八怪”休宁籍画师汪士慎,以及“年年不忘带松萝”的程羽宸等四方好友都来庆寿。

郑板桥认为,多交友可以使自己得到长进。从艺术成就来说,诸友之中,李鱓(李复堂)在书画方面就对郑板桥发挥了一种示范与指导作用。郑板桥对李鱓非常佩服。当李鱓做宫廷画师时,郑板桥无所知名,后来能够名声大噪,先得感谢李鱓,因为李鱓在做清廷供奉时,就让郑板桥在他的画上题诗,可见李鱓对于郑板桥的发现和提携。再如,郑板桥与其他被称之为“八怪”的人物也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经常相聚一起,纵谈天下、切磋诗文,研究技艺。总的来看,郑板桥的技艺增长,与朋友们的帮助和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交友也不是乱交。郑板桥认为,交以至诚。也就是要真诚相交。如郑板桥与程羽宸有四十年的交往,程羽宸每年都要从家乡选备雨前松萝赠给郑板桥,他们的交往就是一种诚挚的交往。还有上面说到的郑板桥与李鱓就互为知己。尤其是郑板桥对李复堂有过兄弟一般的依恋情感,他们是终身莫逆。郑板桥与李鱓经常在一起作诗作画,一起研讨艺术上的问题。郑板桥的《冬夜喜复堂至》诗,就是他们亲密的交往的写照:“残夜凝寒酒一卮,灯前重与说相思。可怜薄醉微吟后,已是沉沉漏尽时。”[1]384显然,郑板桥交友是以至诚相交的。这种相交就是一种长久的、一贯的,是不随别人的境遇变化而改变对友人感情交往。至诚相交就要为人诚实,讲信用,不欺人。郑板桥是一个极讲信用的人。如徐君生前求画,郑板桥答应了,不想徐君遂逝,所以郑板桥就来了个“身后之赠”。再如,郑板桥画盆兰送范县杨典史谢病归杭州,也是补前之缺。至诚相交还要襟怀坦白,有率性之真。如郑板桥的一些家书只是一些“私情文章”,其中有许多家庭秘密和他个人秘密,但郑板桥依然让它公诸于众,这说明他为人坦白率真。在他的十六封家书中,郑板桥完全表现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让人们见到了他的真诚和处世的品性。在日常生活中,郑板桥也敢于表露自己真情实感。如,他的《秋葵石笋图》,笑就笑得心花怒放。他的《哭牛享儿五首》,哭就哭得天昏地暗。郑板桥还有一哭,他与张公子一块喝酒,喝着喝着,两人竟一起去哭起古时青楼女子的坟来了,可见他为人率性之真,交往之诚。

[1]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2]李林林编著.郑板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华耀祥.郑板桥诗词概论[M].郑板桥诗词笺注.扬州:广陵书社,2008.

[4]郑燮.郑板桥文集[C].刘光乾郭振英编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5]邵云昌.想起了郑板桥……[N].温岭日报,2007-03-19(03).

[6]杨爱国.郑板桥廉政思想浅析[DB/OL].[2012-01-20].http://www.xhwhj.gov.cn/shwh/ShowArticle.asp?ArticleID=692.

猜你喜欢

郑板桥
说“糊涂”
说“糊涂”
说“糊涂”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竹 石
郑板桥好联不打折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被狗肉诱惑的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