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实践和体会

2013-08-15张节伯

江苏蚕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桑园养蚕蚕桑

张节伯 吴 华

(盐城市蚕桑站 224002)

蚕桑产业是盐城市经过多年培育而形成的一项特色产业,现有桑园1.55万hm2,年饲养蚕种75万张左右,生产蚕茧近3万吨,蚕茧产值12多亿元。盐城饲养蚕品种主要是菁松·皓月、苏菊·明虎、春蕾·锡芳。全年利用最有利的养蚕季节养两季蚕为主(春蚕、一季秋蚕),饲养少量夏蚕和另一季秋蚕。2012年桑园面积和发种数量与2007年相比,减16%,低于江苏40%的减幅,并且已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射阳县近几年逆势增长,是一个发展奇迹。

盐城市现有8个蚕种场、1座蚕种冷库,拥有70万张的蚕种生产能力,是全省最大的蚕种生产和贮藏加工基地。全市85%以上的蚕茧可缫制5A级以上的高档生丝,“富安”、“星云”牌茧、丝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名牌”称号。建成了完整的具有现代特色的茧丝绸产业链,行业总产值达40亿元。

近年来,盐城蚕桑生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的工作目标,以“稳规模、保安全、促增收”为重点,全面推进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优势化发展,使得盐城蚕桑生产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

1 盐城近十年巩固发展蚕桑生产的做法和体会

1.1 探索总结出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蚕桑发展思路和措施

2001年盐城抓住了市、县机构改革的机遇,提出了“依桑拓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措施,调整蚕区结构,解决栽桑容易保桑难的问题。蚕农既会栽、也会养,提高了拓桑效果,使蚕桑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规模优势更加明显;宣传并实践了“转变蚕技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为产业服务”的新型理念,蚕桑技术部门的服务不仅围绕“田头转”,更重要的是围绕“市场转”,为企业服务。引导产业各环节以质增效,共同发展,实现了蚕农、企业、政府良性互动多赢的局面,改变了以往扯皮掣肘的被动局面。实践了提高蚕桑综合竞争力战略举措,以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增加与同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以提高亩桑产出率,增加与大宗农副业项目的地域空间竞争优势。一批成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先后推广应用,增强蚕桑生产发展动力。现在盐城的亩桑饲养量、张种产茧量、茧丝等级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地区。逐步建立起养蚕保障机制,促进蚕桑安全生产。首先,建立环境污染防控机制。其次,推行养蚕保险机制,主产区从2012年秋季开始对养蚕实行了保险。再次,在2012年建立蚕病、桑树病虫发生预警机制,射阳、东台等地成立专家小组,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主要蚕病、桑树病虫进行中、短期预测,及早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努力提高生产稳定性。

1.2 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高效蚕桑生产基地

蚕桑生产是一项传统的副业型项目,属边缘型经济产业。盐城在总结1995年—1998年蚕桑生产大滑坡的经验教训下,2000年提出把蚕桑及茧丝绸产业打造成农村区域主体经济,形成局部区域经济优势,使茧丝绸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蚕茧收入成为蚕农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围绕这一区域经济定位,十多年来,不断推动蚕桑向优势区域集中,每年新拓、更新桑园666.7~1 000hm2,同时让一部分零星分散、基础差、没有发展潜力的桑园自然淘汰,实现蚕区内部转移,全市共减损桑园5万多亩。射阳县形成了以特庸镇为核心的蚕桑特色板块,东台形成了富唐线、范公路沿线蚕桑特色板块。2001年全市66.7hm2以上的村有65个,经过10年的结构调整,原来66.7hm2左右的村减少了18个,新建了133.3hm2的村 29个,现在全市共有 76个133.3hm2以上的村。户均桑园面积从2001年的0.1hm2提高到现在的0.18hm2。其中射阳县16个专业村平均桑园面积205hm2,占全县桑园面积的80%以上,是规模化程度最高的县;东台市从29个专业村增加到58个专业村,是增加个数最多的县。一批蚕桑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已成为2007年以来,稳定盐城蚕桑产业的基石。

1.3 以科技创新增强蚕桑生产发展内在动力

十多年来,盐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科技生产力支撑行业的发展。一是新桑、蚕品种引进推广。盐城在江苏率先实施“春种秋养”和蚕品种更新换代工作,为提高茧质提供物质基础。推广了优质高产桑品种,提高了亩桑产叶量。近年来,结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引进家蚕新品种、桑树新品种进行对照饲养试验,为盐城下一阶段桑、蚕品种更新储备品种提供了基础。二是一批省工、省力栽桑、养蚕新技术开发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小蚕共育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的开发应用,治虫、消毒机械应用推广,伐条机的引进,大蚕条桑育、自动上蔟、方格蔟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技术普及,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适应了养蚕劳动力对技术的需求。射阳县2012年新建标准化蚕房160多座,改善了养蚕条件,大蚕室内饲养比例达70%以上,提高了蚕桑生产的稳定性。三是创新栽桑养蚕新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生产的要求。养蚕全龄少回育、省力化实用化技术开发。桑园病虫防治和蚕病防治技术模式化、方式社会化,便于蚕农掌握。建立新的桑园栽培模式,利于开展桑园复合经营和提高桑园机械化耕作水平。根据蚕业生产特点,要求新栽桑园或老桑园更新遵循“增加行距、提高主干、合理留条”的原则,行距2米以上,通过树型养成,增加留条数,建立新型丰产桑园结构。全市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了行业的科技含量,为蚕桑生产的稳定、高效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

1.4 建立新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减轻劳动强度,化解生产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

近几年,盐城一直宣传专业社会化服务对行业稳定发展的意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将是农业项目今后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很快,如果蚕业不加快步伐尽快赶上,蚕桑生产将更加边缘化。在蚕桑生产发展初期,“小而全”是稳定生产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社会和科技进步了,“小而全”已经成为制约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蚕桑技术服务人员和养蚕户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

盐城蚕桑传统的技术服务已形成“六统一”的服务模式:统一供种、统一共育、统一消毒、统一治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近几年又建立了以“手机—蚕桑信息台,座机—蚕讯通,专业网站—在线咨询、视频点播”等多种新型服务手段、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蚕桑技术服务内容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实现了技术服务从“面对面、手把手”的传统服务逐步向现代科技型服务转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扶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推动这项工作,把病虫防治、消毒防病、桑树伐条、肥培管理、专业化共育等项目外包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或个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功效。让专业生产设备和生产人员化解生产风险,提高生产稳定性,实现社会多元主体共赢的局面,真正实现“快乐养蚕”。

1.5 探索高效蚕桑复合经营的新途径

蚕桑生产一方面聚集了丰富资源,一方面桑园产出率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目前主要利用桑叶养蚕取得蚕茧。非生产季节桑园土地、蚕室基本空闲,养蚕废弃物—蚕沙、枝条等都没有高效利用,缺少蚕、蛹、茧、丝新用途的开发等。这些资源如能充分利用,能形成强大的行业增值效应,是其它农业项目无法比拟的。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又能创造蚕桑生产新优势,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近几年,盐城为了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和蚕桑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重点蚕区推广了桑园复合经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增粗产业链,探索出一条高效蚕业发展新思路。桑园间作蔬菜、药材(白术、贝母)、名贵树木(银杏)和桑园养鸡。形成了桑—蚕—禽、桑—蚕—菜、桑—蚕—菌、桑—蚕—沼气、桑—蚕—畜(猪、兔)和桑—蚕—鱼等多种模式,每0.067hm2桑园增加收入2 000元左右。

1.6 抢抓机遇,推进蚕桑生产健康发展

盐城蚕桑在1987年到2000年期间一直游离于农业管理体制之外,蚕桑生产要发展,却无处借力。2001年,我们抓住了市、县行政机构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行政体系在规划、宣传、生产组织方面的优势,形成了2005年~2007年盐城蚕桑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每年发种数量以10万张的速度递增,七年时间蚕桑生产增长了一倍。从2006年开始,我们抓住了连续两轮“绿色盐城建设”机遇,以抓发展促稳定。“绿色盐城建设”声势浩大,平原林业把经济林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充分利用这个宏观大环境,积极调整、巩固、发展蚕桑生产。我们并抓住省级蚕桑体制改革机遇,充分利用省级财政扶持蚕桑项目,开展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为近几年稳桑保桑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中央“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李总理江苏和上海考察讲话精神,又给蚕桑产业的巩固提高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和利用好这次机遇。

2 巩固发展蚕桑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盐城蚕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蚕桑生产面临外部压力,生存空间有限

蚕桑生产是既是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一项特色产业,同时又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产业,但目前面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环境安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紧张等农业项目发展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有市场刚性需求,可在发展中不断解决新问题。

2.2 内部发展动力不足,行业自我边缘化

蚕桑行业存在着科技含量不高、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在与农业项目竞争中将逐步被淘汰。0.067hm2桑园饲养量理论上应该达到4.5张以上,但目前盐城才有3.3张的水平,如不解决全年只养两季蚕的问题,亩桑养蚕效益就成为一个瓶颈。不降低蚕桑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流失更快,必须从养蚕技术上、模式上进行创新。

2.3 自然灾害和外来物种双重威胁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春季晚霜间隔2—3年就发生一次,干旱、涝灾时常交替发生,多次造成蚕种减发,导致蚕种场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农的收入,对蚕桑生产稳定发展构成较大影响。美国白蛾自2011年以来在我市境内发生,2012年8月28日在滨海蚕种场桑园内首次发现,对全市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今后应对灾情措施将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2.4 探索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蚕桑生产出路

太湖流域的嘉兴、湖州、苏州、无锡,曾经是我国优质蚕茧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省苏州、无锡的蚕桑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浙江省嘉兴、湖州的蚕桑到现在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经验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嘉兴、湖州发展蚕桑生产的思路和我们存在明显的不同,现在看来,各有优势,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后如何选择发展模式,继续实现高效发展之路,在与农业项目生存空间竞争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继续实现精品发展之路,创造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否则就要丧失机遇。

3 发展盐城蚕桑生产的设想

盐城市今后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主要围绕“一个坚持、二个突破、三个注重”开展工作。

“一个坚持”:继续坚持过去稳桑保桑成功的做法。

“二个突破”:寻求栽桑养蚕全过程省力化、机械化新突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寻求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新突破,创新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手段,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增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内在联结。

“三个注重”:一是注重蚕桑现代化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按照盐城市政府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推进计划,在全市建设100个133.3 hm2高效蚕桑示范村,在全市重点蚕区建成3个2 000hm2蚕桑现代化工程示范区,开展桑园复合经营与蚕桑综合利用,提高蚕桑综合竞争力。二是注重提高行业科技含量。试验、示范安全、省力、高效的生产新技术、新模式。探索桑园管理机械化运作,逐步实现养蚕全程省力化,减轻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应对劳动力紧张和老龄化问题,稳定全市蚕桑生产。三是注重建立蚕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实施蚕桑技术推广辐射方式的远程化,利用现代化科技,提高蚕业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蚕桑技术图文、音像等数字化资源信息共享。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等为蚕桑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解决蚕农一家一户做不好、做不了的问题,促进全市蚕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桑园养蚕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